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07

第7章 秦惠文王始置县

古籍史志辨乌氏

在历史上,泾源曾经有过乌氏、安化、化平、泾源等县治,隶属过北地郡、安定郡、原州、秦凤路、平凉郡等。最早在泾源地区设置郡县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时期,秦设立了乌氏县,属北地郡管辖。

如今,乌氏城虽无定址,但由历史资料分析推断,并参考相邻县治的位置判断,其遗址应该是今泾源县大湾乡瓦亭古城遗址。这一片土地,秦时为乌氏戎部落聚居之地。

《汉书·地理志》记载:“乌氏,乌水出西,北入河。都卢山在西。莽曰乌亭。”乌水即今清水河,在今泾源县大湾乡境内,处六盘山北麓,北流入黄河。都卢山即今六盘山。王莽改乌氏为乌亭,乌亭即瓦亭,一直沿袭至今。

乌氏县在东汉时曾改称乌枝,仍属安定郡。东汉永和六年(141年),乌氏县地被羌人攻占,从此县治废弃。建安十六年(211年)又复置县治,一直到西晋时期。东晋十六国前赵光初三年(320年)时,乌氏县迁至甘肃泾川。南北朝时,北魏筑里亭,即瓦亭,隶属原州,一直到北周时期。隋代置默亭县,属平凉郡管辖。隋亡县废。秦、西汉、晋乌氏县治均在同一个地点,即今瓦亭。

关于古乌氏,今人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在泾源县境内,也有人认为在甘肃省平凉市境内。

依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的观点,“故城在弹筝峡东”。弹筝峡即今泾源县三关口,颉河峡谷。峡谷内没有筑城的地方,峡东地势较开阔。三关口东,即今蒿店村至平凉市安国镇一带,乌氏城应在这里。王莽改乌氏为乌亭,东汉又改称瓦亭,即“牛邯军瓦亭”之处。

乌水,即流经三关口的颉河,系泾水北源。另一种说法是,乌水即今清水河正源,在固原市原州区开城乡。

都卢山即今六盘山,正好在瓦亭之西。也就是说:乌水、瓦亭、都卢山都在乌氏县境内。

秦乌氏县是中原政权在宁夏地区设立的第一次正式的行政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意义。公元前688年,秦国攻占义渠25座城邑,并继续西向陇山中段发兵,攻占乌氏戎地,“伐邽、冀戎,初县之”。据此,作为戎地的乌氏,被秦国占领,并设置了乌氏县治,这是秦国占领少数部族戎族居住地而新设的地方行政区划。

实际上,乌氏县行政区的地址就在今泾源县、甘肃平凉市一带。乌氏县辖境应位于泾水正源的北源和南源地区,包括今泾源县、隆德县和甘肃平凉市,地理概念上是大范围的同一个地方。

《史记·匈奴列传》引《括地志》说:“乌氏故城在泾州安定县(即今固原城)东三十里,周之故地,后入戎,秦惠文王取之,置乌氏县也。”秦惠文王置乌氏县,衙置设在今原州区以南,泾源县城北黄花川一带。

秦国设置乌氏县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公元前688年,秦国“伐邽、冀戎,初县之”,秦国灭邽戎、冀戎,在其地始设县,置邽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东)。在边境地区设县,除表示政治上的占领外,主要为军事性质,以利统辖和管制。

历史上,战国、秦朝时期的设县情况,仅有零星的记载。就秦国也仅有两个不一致的设县数字,如31县说、41县说,具体的县名和县治记载甚少。战国以至秦朝的设县大多来自古人或者今人的考证,其主要依据“汉承秦制”的思路,以西汉设置的县,来反溯推断秦朝、战国的设县情况。乌氏县设县也是据西汉设乌氏县的推断,以及灭义渠戎设县的推理。乌氏县设于秦国在全国普遍设县35年之后,即在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初取小邑为三十一县”之后。

有人认为,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始置北地郡(郡治在今甘肃宁县西北)。战国时期,郡尚不辖县(郡亦属军事设置),因之,乌氏县应不存在由北地郡管辖的问题。

乌氏县的设置来自秦国对乌氏戎地的占领,“乌氏戎地”在今何处,《史记·匈奴列传》有明确记载:“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锟)戎、翟、獂之戎,歧、梁山、泾、漆以北有义渠、大荔、乌氏、衍之戎。”这里说得很清楚,“陇”即陇山,“泾”指泾水,“漆”亦指漆水。就是说泾水以北为乌氏戎生息地,亦为西戎八国之一的乌氏戎国地址。泾水以北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在泾水的北面,即在泾水上游广大地区。

乌氏县处于泾水上游的发源地区,为泾水正源上游最靠西北部的县。泾水现称泾河,为黄河二级支流。泾水正源分别为北源和南源。南源发源于泾源县二龙河,经崆峒峡流入甘肃平凉市西北,与北源会合。北源,汉代又称乌水,现称颉河。北源颉河发源于六盘山主峰东侧大湾乡,流经瓦亭峡(北魏、隋唐又称弹筝峡,宋代称金佛峡),出三关口,从安国镇进入甘肃平凉市西北,与南源会合。区内河长30公里,流域面积286平方公里。北源与南源会合后,正式称为泾河。

乌氏县是扼守泾水流域通往关中的最主要、最大的河谷通道及流域上游的政治、军事据点。乌氏县和当时的朝那县、泾阳县都担负着经营、防御泾水上游地区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