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09

第9章 秦伐西戎举霸业

畜牧巨富乌氏倮

秦的属地在关陇一带,与西戎诸少数民族长期发生冲突和攻伐。来自乌氏戎、义渠戎等游牧民族的巨大威胁,经过秦文公、秦穆公、秦厉公、秦躁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等七代君王持续不断的讨伐打击,最后随着强大的义渠戎王被宣太后诱杀而基本告终。

幽王被西戎杀害后,周室被迫东迁洛邑,居住在六盘山一带的西戎趁机东进,秦与西戎矛盾日渐尖锐。秦文公十六年(前750年),秦“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西戎退回泾、陇一带。秦穆公三十四年(前626年),秦穆公对戎王施以美人计,送女乐28人于戎王,戎王得女乐以后,终日不理政事。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趁戎王不理政事之机出兵,一举攻破西戎12国,“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西戎许多小方国被秦所灭,但义渠戎、乌氏戎仍筑城以自守。穆公之后,秦对西境的经营并未停顿。当时与秦地相接的义渠戎,长期活动于泾水流域,筑城数十。面对强大的秦军,义渠戎只得对秦军采取守势,并力图改善与秦的关系,甚至不惜以称臣纳贡、进献财物以换取秦对义渠戎的承认。在秦厉公三十三年(前444年),秦出兵“伐义渠,虏其王”,义渠王虽然被秦国所俘获,但义渠的力量并未受到重大损失。所以,过了十多年后,即秦躁公十三年(前430年),义渠向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反攻,进入秦之腹地,直至渭水以南,重创秦国。不久,义渠再一次大败秦师于洛水一带。秦军和义渠戎的战争形成相持局面。

秦孝公继位后,为独霸西方,任用商鞅进行变法,迁都咸阳,国力增强,加强了向西攻击义渠、乌氏戎的力量。秦惠文王七年(前331年),义渠国发生内乱,秦国利用这一机会,派庶长操率领秦军进攻义渠,义渠因内乱招致失败,不得不“臣于秦”,但义渠并未因此灭亡。后八年,秦又伐义渠,将义渠戎国重要城郭郁郅(今甘肃庆阳市)占领,并设义渠县(治今甘肃庆阳市)、乌氏县(今泾源县),纳入秦国管辖范围,成为秦国臣属。义渠戎虽臣服于秦,但戎王并没有放弃复国的企图。秦昭襄王时(前306~前251年),义渠王曾长期留居秦的王宫中。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戎王于甘泉宫,并出兵灭了义渠。自此以后,义渠戎作为一个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在历史上消失了。“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乌氏县地当清水河与泾水源,地势高寒,为牧民所乐居,已经有乌氏戎开发的基础,因此农业、畜牧业、商业都得到了发展。

秦朝时期的乌氏倮,是当时著名的大牧主兼商人。秦时地处鸡头山下、关陇要道的乌氏县,具有畜牧传统和自然优势,有相当广袤的山区草原。倮,本是戎狄人,精于畜牧,是北地首屈一指的大商人。秦始皇封倮为乌氏君,又被人称为乌氏倮,故而在北地郡威望之高连县令也比不上。始皇帝一生,一共只封赏了两个平民为君,其中一个就是乌氏倮。

古时候,六盘山地区水草丰美,气候宜人,适宜发展畜牧经济。夏、商、周至秦朝,瓦亭一带聚居着大量的游牧戎族,史书称他们为乌氏戎。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前337~前311年),在乌氏戎的主要畜牧地设立了乌氏县,所以,畜牧业在当时的乌氏县非常兴旺,乌氏倮是其中成就最辉煌的一位畜牧主。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时“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山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成书于汉代的历史名著《史记》郑重记录了这个乌氏倮的故事。

秦王嬴政(秦始皇)在位期间(前246~前210年),秦国朝廷发生了一件超乎寻常的事情:在谒见秦始皇的行列里,有一个既非文武官员又非王公贵族的普通人,惹人注目,他就是秦乌氏县一个被称作倮的人。那时候,乌氏倮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畜牧,马、牛、羊满山遍野都是,无法精确计数,牲畜多到用沟谷为计量单位计数的程度。秦始皇时期,颁布了《厩苑律》《牛羊律》等畜牧专款法律条例,专门设置有管理牛马的机构太仆寺,以立法形式保障畜牧业的发展。乌氏倮既继承发扬了戎族畜牧饲养的传统,又积极奉行秦朝有关畜牧政策,才使他的畜牧生产与交易得以较快发展。尤其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统一了货币,在全国范围内通行货币“秦半两”,给商品交易提供了方便。精明的倮,把马、牛、羊贩卖给关中农耕地区的农民,然后收购奇珍异品、丝绸和日常生活、生产用品,带回来销往牧区,再换回牲畜销到内地农区,做着利润十分丰厚的绢马交换生意。倮还常向戎王进献丝织品,戎王也高兴地以价值相当于丝织品10倍的牲畜和畜产品酬报于他,使他的财富不断增值。于是,倮就成为了西北地区著名的大牧主兼大商人。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巡视陇西、北地郡,途经六盘山地区时,耳闻目睹了乌氏倮经商发展畜牧的业绩,当即给倮以“比封君”的优待,也就是说,对他的礼遇等同王侯,他可以和秦国的大臣们一样,随时进宫朝见,参与议事,享有相当高的政治待遇和荣誉。

作为一个牧主与商人,乌氏倮能取得这样高的政治地位是极不寻常的。春秋中期,商贾从属官府,地位很低。春秋中晚期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工商业逐渐从官府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走向独立经营。战国时期不少政论家认为,商人靠剥削农民和手工业者而致富,损害了国家和君主的利益,主张“重本抑末”,即对手工业、商业采取压制和打击的策略。在这种政治背景下,乌氏倮却为何反得青睐呢?

可以分析,倮“富比封君”,肯定是与他的畜牧产品贡纳朝廷有关。他饲养的马匹为秦朝廷提供了大批军马,对秦国的政治、经济有重大贡献,理所当然地受到秦始皇的恩宠礼遇。另外,根据秦制,给国家交粮就可以封爵,因此,乌氏倮才会受到比照封君这种政治待遇。司马迁在惜墨如金的《史记》中,专列“货殖列传”一章,本来就难能可贵。而被其独列小传予以详述者,总共不到20人,其中春秋末至秦朝灭亡仅7人有小传,包括著名的范蠡、子贡等人。牧主出身的乌氏倮因畜牧致富跻身其间,在历史上似乎是绝无仅有。乌氏倮其人其事一方面说明,畜牧业经济在秦国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秦时六盘山东麓瓦亭一带地区是畜牧经济的重要产地和集散地。

乌氏倮因畜牧、商业聚财致富,闻名于朝廷,业绩照人,独得风流。乌氏倮是早期商人的代表,是乌氏县历史上第一个身份、名字可考的著名人物。

乌氏倮是宁夏历史上的首富,也是历史上第一个被载入正史的泾源人,他对六盘山区包括泾源县在内的经济、文化以及隋唐以后马政的设立都影响深远,功不可没。他的名字与灿烂辉煌的历史巨著《史记》一起流传至今,成为千年历史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