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崛起的宁夏新闻出版业
19042100000029

第29章 期刊出版业(5)

十二、回族研究

刊号CN64-1016/C,创刊于1991年2月,季刊,由宁夏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是广大回族和一切关心回族问题研究者交流思想与成果的园地,是回族人民学习和了解本民族历史文化、掌握当前本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动态的便捷渠道,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份全方位研究回族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党政部门、各界人士及其他各民族群众获得有关回族方面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窗口。

自创刊以来,《回族研究》作为研究回族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问题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集中反映了回族学术文化研究的最高水平,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欢迎,更受到全国各地回族人民的好评,成为广大汉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了解回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渠道。它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多次受到中央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的关注支持。在各方支持及不断努力下,《回族研究》学术地位逐渐确立,学术影响和刊物质量得到相关权威评价机构的认可,是中国民族学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创刊21年来,《回族研究》共出版84期,发表有关回族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文章1600余篇。据有关数据统计,在1990年代初期以来的10余年里,国内涉及民族问题研究的刊物100多家,发表有关回族方面的研究文章1300多篇,《回族研究》占了一半还多。《回族研究》已成为专业研究工作者和国内各大图书馆、资料中心必备的资料,更是各地回族干部群众爱不释手的精神食粮。《回族研究》作者队伍涉及国外15个国家和国内28个省市区及港台地区,读者队伍遍及国外40多个国家和国内31个省市区及港澳台地区,学术影响与社会影响同步增长。

《回族研究》目前每期发行4000多份,最高时达5000份,这在学术期刊中是不多见的。1992年12月、1999年12月、2001年12月、2004年7月、2007年4月,《回族研究》在宁夏一、二、三、四、五次期刊编校质量评比中均名列前茅,并先后被授予“优秀期刊”“一级期刊”称号。1996、2000、2004、2008年《回族研究》连续4次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9年12月《回族研究》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4家联合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该数据库为国家“863火炬计划”项目),收录期限为1994~2006年。2000、2004年《回族研究》2次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0、2001、2003、2004、2005、2006、2007、2009年《回族研究》8次入选受教育部委托、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CSSCI来源期刊名录。2001年《回族研究》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执行优秀奖。2001年11月《回族研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同时入选“中国期刊网阵”,在网上发行。2002年1月《回族研究》编辑部获自治区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全区新闻出版行业1999-2001年“先进集体”奖牌。

经过不懈努力,《回族研究》逐渐确定了其在学术界、社会各界及读者中稳固的地位,从各方面反馈来的信息分析,《回族研究》已成为外界了解宁夏、了解中国回族的一个重要渠道。《回族研究》作为宁夏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窗口,是体现宁夏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与知名度的少有的文化品牌之一。

十三、西夏研究

刊号CN64-1068/C,创刊于2010年,季刊,由宁夏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办刊宗旨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聚合国内外学术力量,挖掘、整理、研究西夏历史文化,推动西夏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具有特色的西夏学术研究平台。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西夏研究》2009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办,2010年1月正式出版。目前已出版8期,发表西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及相关论文126篇。设置的栏目有:西夏历史、西夏文化、西夏语言文字、西夏文物考古、西北史地和西夏文献等。主要刊登西夏历史地理文化、西夏语言文字、西夏文献整理研究、宋辽金元史研究、北方边疆民族史研究、文物考古等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相关的多样性研究成果,力求凸显西夏研究前沿成果。编辑部由主编、副主编及编辑人员5人组成。

《西夏研究》立足宁夏、面向全国、辐射世界,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创新的锐气和学术水准,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断努力推出大量具有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充分利用西夏这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断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大局服务。

《西夏研究》现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在西夏学研究领域的一块崭新阵地与独特奇葩,是外界了解西夏、认识宁夏的一个重要渠道,弘扬民族精神、宣扬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文明财富的有效载体。《西夏研究》在深度挖掘整理地区民族文化、积极传承中华文明、客观反映地方社会发展脉络与历史现实方面狠下工夫,搭建了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播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的平台,不断扩大社会各界对西夏历史文化的关注度,从而更好地加强对西夏历史文化的保护、整理与研究。

十四、民族艺林

刊号CN64-1011/J,创刊于1988年1月,由宁夏文化厅主管,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主办。办刊宗旨:贯彻“二为”和“双百”方针,立足宁夏,面向全国,挖掘整理民族(重点是回族)艺术遗产,研究民族艺术理论,扶植艺术创作,以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的研究为主,兼顾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理论门类的理论研究,充分发扬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通过刊物培养和扶植回族及其他民族的艺术创作和研究人才,促进我区艺术研究事业繁荣发展,是我区唯一的研究回族艺术为主的艺术园地,受到我区及全国文化界,特别是回族学者和艺术工作者的喜爱与支持。

《民族艺林》原名为《宁夏戏剧》,1980年1月经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创刊,季刊,内部发行。《宁夏戏剧》为宁夏文化局文艺创作研究室主办的综合性戏剧刊物,刊载宁夏本地区创作的各种类型戏剧剧本和评论文章。其中较有影响的剧本有京剧《人鬼鉴》《金积堡》,秦腔《三举人》《回汉支队》《成双成对》《三伏马天武》,越剧《霓裳恨歌》等。1980年至1983年底共编印16期,发表的内容主要有影视剧作品及评论,音乐、舞蹈、美术理论研究,阿拉伯艺术,回族艺术家,民族风情等,还发表了近百幅美术、摄影、书法作品。同时通过刊物联系,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创作队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联系的单位和个人有2500多个,本区的有500多个。

1984年初,宁夏文艺创作研究室撤销,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同年10月,经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宁夏戏剧》更名为《宁夏艺术》(宁党宣[1984]62号),季刊,由内部发行改为公开发行。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主管主办,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承办。《宁夏艺术》1984年10月出版试刊号一期,1985年起在国内公开发行。1988年1月,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宁夏艺术》更名为《民族艺林》,季刊,公开发行,由宁夏文化厅主管,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主办。

《民族艺林》以研究回族艺术为主,兼及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艺术,包括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等。陆续发表了多篇论述著名回族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专访和专论,如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剌、清代回族画家改琦,当代著名回族艺术家张平、王苹、李默然等;还刊载了一些深入探讨回族文化艺术源流的文章,如《论回族群众文化的特点及发展》《回族使用汉语中的问题》以及关于回族音乐、舞蹈的讨论;另外还介绍一些回族的建筑艺术以及阿拉伯国家的文化艺术。对于其他兄弟民族的艺术,坚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努力挖掘、整理、研究民族艺术遗产,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从而受到全国各地艺术理论和民族文化工作者的欢迎。

随着《民族艺林》期刊知名度的不断扩大,它已成为全国各文化艺术研究单位以及高校图书馆的必备期刊。一些从事民族艺术理论研究和喜爱回族文化的人士纷纷成为《民族艺林》的忠实读者。《民族艺林》不仅拥有一大批国内的读者,还有一些国外的朋友。澳大利亚文化参赞博贝特先生,在给《民族艺林》编辑部的回信中说:“对你们为澳中两国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我再次表示感谢。”

1990年9月,《民族艺林》在国家新闻出版署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期刊展览整体设计评比中荣获三等奖。2000年1月,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宁夏新闻出版局批准,《民族艺林》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开本由16开改为大16开,页码由80页改为64页。改刊后的《民族艺林》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展现民族风情,解读民族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扫描人生时空;纵览艺苑风景,探寻艺林奥秘。在保留回族文化、突出西部特色的基础上,把视野拓展至中国56个少数民族以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和风土人情。以时代为背景,以文化为内涵,以民族、社会、人生为主题,讲述艺苑名家的曲折人生,展现海内外艺术家的风采神韵。2003年10月,经新闻出版局批准《民族艺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开本由大16开改为32开,页码由64页改为96页。2011年,《民族艺林》改为季刊,坚持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刊载文化艺术理论研究成果的办刊宗旨。到12月底,共出版263期。

十五、宁夏党校学报

刊号CN64-1034/D,创刊于1999年,双月刊,由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主管主办。办刊宗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双百方针”,着重宣传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探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和探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介绍科研成果,传播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信息。

《宁夏党校学报》的前身是《宁夏党校学刊》,创办于1986年,属内部发行刊物。1994年更名为《长河求索》。1999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宁夏党校学报》正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大16开本,设置栏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研究、科学发展观研究、党建研究、哲学与文化、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争鸣与探索等。“党的建设”、“消费经济”等品牌专栏,在《新华文摘》、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率达到20%以上。编辑部现有编辑人员5名,40岁以上有3人,其中1人为正高职称,2人为副高职称。

在历届校委的领导下,《宁夏党校学报》积极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和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严格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质量第一的用稿标准,实施品牌栏目带动战略,注重队伍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宁夏党校学报》发行量由创刊时的不足500份到最高发行量13000份,现已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展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时也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要的思想理论阵地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阵地。2000年《宁夏党校学报》被列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全文收录于《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2001年在自治区社科期刊界率先获得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2002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三次社科质量评定中获得一级期刊荣誉称号;2004年在自治区第四次期刊质量评定中,再次被确定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一级期刊”;2009年被评为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自正式创刊以来,学报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和《新华文摘》的全文转载量一直稳定在18篇左右,位居全国党校、行政学院学报前列,曾经连续4年名列西北五省区党校期刊第一。编辑部有多名编辑在国内知名刊物发表论文,主持或参与自治区各级各类课题。多名编辑获得全国党校系统、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及其他各级各类优秀论文奖;多名编辑先后获得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编辑荣誉称号。2008年1名常务副主编还获得宁夏期刊协会评选的宁夏期刊“十大领军人物”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