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了解回族
19043900000032

第32章 回回名源古今论(2)

王先生文称:“宋熙宁、元丰中,沈括之《梦溪笔谈》有云回回者,盖指此迁居新疆之民族而言。其所用‘回回’一名,乃回纥、回鹘之转,与伊斯兰教无涉。”所引沈括文字如下:“边兵每得胜回,则连队抗声凯歌,乃古之遗音也。凯歌歌词甚多,皆市井鄙俚之语。予在鄜延时,(曾)制数十(十数)曲,令士卒歌之。今记得数篇。其一,先取山西(西山)十二州,别分子将打(到)衙头,回(始)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其二,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莫偃(厌)横山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其三,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由)自怨单于,弯(彤)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其四,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傀)打回(球)回,先教净扫(王文为扫净)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其五,灵武西凉不用围,蕃(番)家(王文原为归家,错)总待纳王师;城中半是关(山)西种,犹(由)有当时轧(乾)吃儿。”[14]

王先生又说“按回回一词,见于记载者,似以此为早。单纸只字,固难确定此回回即回纥或回鹘。然总观其凯旋歌五首,均系指征服外族而言,一则回回可指种族言,一也。回回歌一首内,言先教扫定安西路,次饮马河源。河源,古谓葱岭之地,饮马河源自须过安西,此时回纥族正居庭州、高昌、安西等地,扫净安西路,自必打回纥,回回之可为回纥,二也。《黑鞑事略》引用回回之处甚多,均指回纥族言,似当时已普遍以回回代表回纥。此不过晚《梦溪笔谈》百年,则回回一词可为回纥,三也。回纥族之改信伊斯兰教,前后至为分歧……。《梦溪笔谈》中回回一词,初当绝无伊斯兰教徒意味,乃自回纥、回鹘演变为种族之称也。”

四、对王、杨先生回回来源的分析

(一)歌词内容分析是否符合《宋史》所载

自上引文可见,王、杨先生之回回词源仅出于对沈括的一首歌词文字的分析,而缺少对当时历史应有的考证,包括对《梦溪笔谈》文字的确切考证。关于五首歌词中括号中的文字引自胡道静先生所整理的前人考证结果。

沈括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六月十六日或十六日前不久任鄜延路经略司,主管军事与地方,至元丰五年十月初七日降均州团练副使,在鄜延任职历时2年4个月。五首歌词均系在鄜延路任职中与西夏作战时所作。宋建国后不久因边界作乱而引起战争的先是辽,后是西夏。《宋史纪事本末》称:“太平兴国六年(982年),夏州总兵李继迁叛。雍熙二年(985年)二月,继迁陷银州,三年继迁请降契丹,封夏王。”从此西部战事连年不断。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继迁后人李元昊已占有边境夏、银、绥、宥、静、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十数州郡,立国号为大夏,史称西夏,主要据地为宁夏、甘肃西北、陕北、青海东北及内蒙部分地区。庆历四年(1044年)仁宗承认夏国,并予纳贡,但以后边界仍战事不断。《宋史·兵志》:“康定初,李元昊叛,西边用兵。”此西边又被称之西鄙或西贼。《怀宁马氏宗谱》亦称:公(马依泽公第三子),字思明。由小旗征讨西边有功,升百总、千总、守备、都司、游击、西宁参将。天禧四年(1021年)升河南怀庆府副总兵,仕终。”如忆公965年出生,18岁参战,一生在西边作战近四十年,可见西夏与宋的边界战事违年,根本原因在夏国不断侵犯宋的边界,而不是王先生所说,宋与夏边界战事为宋征服外族而起,而是夏不断扩大范围并征服宋边界的回纥诸国。此以王先生称打回回是因宋征服外族打回纥的首要理由没有根据。

神宗即位后,与西夏的战争依然未断,沈括就任的鄜延路与周边的泾原、环庆、熙河、麟府路都是与西夏作战的第一线。元丰三年时秉常任夏主,边境尚较平静,四年夏内部梁国母夺权,边境形势危急。《宋史·夏国传》:“(元丰)四年四月,李将军清者,本秦人,说秉常,以河南地归宋。国母知之,遂诛清而夺秉常政。鄜延总管种谔乃疏秉常遇轼,国内乱,宜兴师问罪,此千载一时之会。帝然之,遂遣王中正往鄜延、环庆,称招募禁兵,从者将之。诏熙河李宪等,以秉常见囚,大举征夏。外月,中正及谔言泾原、环庆会兵取灵州,复讨兴州,麟府、鄜延先会夏州,取怀州渡会兴州。宪总七军及董毡兵三万至新市城遇夏人,败之。王中正出麟州,祃辞自言代皇帝亲征,提兵六万,才行数里,即奏已入夏境,屯白草坪九日不进。怀庆路经略司高遵裕将步骑八万七千,泾原总管刘昌祚将卒五万出庆州,谔将鄜延及畿兵九万三千出绥德城。九月,谔围米脂,夏人来救,战于无定川,大破之,斩首五千级。十月,遂克米脂,降守将令分讹遇,进玫石州。中正以河东军渡无定河,循水北行,地皆沙湿,士马多陷没,遂继谔趋夏州,而民皆溃,军无所得。遵裕至清远军,攻灵州,夏人决黄河灌营,复抄绝饷道,士卒冻溺死,余兵才万三千人,遂归。夏人追战,将官俞平死之。中正至宥州奈王井,粮尽,士卒死亡者已二万,乃引军还。谔兵无食,会大雪死,遂溃,入塞者才三万人,昌祚遇夏人于磨脐隘,夏之拒者二三万人,昌祚乃分兵渡葫芦河,夺其隘,与统军国母弟探大王战,遂大破之。宪营于天都山下,焚夏之南牟内殿并其馆库,追袭其统军仁多唆丁,败之,擒百人,遂班师。泾原君兵侍禁鲁福,彭孙护馈饷至鸣沙川,与夏人三战,败绩。”

“五年五月,沈括请城古乌延城以包横山,使夏人不得绝沙漠。遂遣给事中徐禧、内侍押班李舜往议……。禧复请于银、夏、宥三界建永乐城。永乐依山无水,独谔极言不可,禧率诸将竟城之。九月九日,夏人来攻……。禧师败绩……高永能战没,禧、舜举、运使李稷皆死于乱兵……蕃部指挥马贵独誓死持刀杀数十人而没。是役也,死者将校数百人,士卒、役夫二十余万,夏人乃耀兵米脂城下而还。宋自(神宗)熙宁用兵以来,凡得葭蘆、吴堡、义合、米脂、浮图、塞门六堡,而灵州、永乐之役,官兵、熟羌、义保死者六十万,钱粟、银绢以万数者不可胜计。帝临痛悼,而夏人亦困弊。”

《夏国传》中所载羌、蕃、横山(及山西十二州、灵武、西凉)与沈括歌词一、二、五首中内容一致,并表明,此间牙兵只与西夏作战,并未涉及回纥。故称歌中打回回系打回纥的转声,在《宋史·外国传》得不到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