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了解回族
19043900000073

第73章 对《普济方》和《本草纲目》中的回回医方的考证(1)

宋岘宋莉

本文拟说明,明代的《普济方》《本草纲目》中不仅有回回药物,也有回回医方。元、明之交,应有《回回药方》以外的其他种回回医方书。

一、对《本草纲目》中回回医方的分析

《本草纲目》卷十一附录诸石27种。其中记有朵梯牙。其条目云:

时珍曰,周宪王《普济方·眼科》去翳用水飞朵梯牙,火煅大海螺碗糖霜为末,日点。又方,用可铁刺,阿飞勇一钱,李子树胶四线,白雪粉八钱为末,鸡子白调作锭。每以乳女儿汁磨点之。又方,安咱芦出回回地面,黑丁香,即蜡粪,海螵蛸各为末,日点。所谓朵梯牙,碗糖霜,安咱芦,可铁刺,阿飞勇,皆不知何物也。附录于此以侯考。

文中提到的周宪王,据沈德符所撰《万历野获编》可知,即周宪王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普济方》为朱橘、滕硕、刘醇等人同编,共168卷,刊于15世纪初,是部大型医方书。如今原书仅存残本。清初,在编撰《四库全书》时将它改编为426卷。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刊出排印本,我们现在利用的是它的1982年第3次印刷本,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我们所用的《本草纲目》为光绪甲辰仲春同文书局石印本。因此,以上引文应是明初永乐年间原本的内容,它可与清代刻本《普济方》的有关内容相参详。

现将引文中的胡药的音译名解释一下。

(一)朵梯牙

为阿拉伯语、波斯语名词tootiyā’的汉字音译。商务印书馆《波斯语汉语词典》(见650页)解为“①天然氧化锌(取自熔炉烟道),锌白;②洗眼剂,一种眼药软膏”。商务印书馆《阿拉伯语汉语词典》(见第147页)解为“①锌白,天然氧化锌;②皓矾,天然硫酸锌(阿拉伯人用作眼药)Zinc culfate”。这两部词典对朵梯牙的第二种解释均与治眼疾有关,这与《普济方·眼科》之用相吻合。因此说,《普济方》《本草纲目》所用的朵梯牙应是词典所言的皓矾,即天然硫酸锌。

(二)安咱芦出回回地面

为阿拉伯语、波斯语anzaroot的汉字音译。义为“树胶,树脂,骨胶(见《波斯语汉语词典》第176页)。伊本·贝塔尔(Ibn al-baytar,1248年卒)的《药典》(al-Jami`Ii-mufradat al-adwiya wal-agh-dhiya)卷一的anzaroot条目言:disqurīdūs的《药物志》第三篇讲,它是生在波斯国的树的胶脂。……伊本·西那(Ibn sina)讲,它是棘刺很多的树的胶脂。

(三)可铁刺

为波斯语Kateerā’的汉字音译。义为“黄省胶(制药,印染,造纸等用),藤黄”(见《波斯语汉语词典》第1855页)。在阿拉伯语中读作Katheerā’。义为“西黄省,或为西黄者胶”(见《阿拉伯语汉语词典》第1103页)。可铁刺的读音与波斯语一致。

(四)阿飞勇

为阿拉伯语Afyoon、波斯语Apyoon,Apyoon的汉字音译。义为鸦片。鸦片也译做阿芙蓉,是璧粟khashkhash的凝脂。

(五)李子树胶

即《回回药方》卷十二中的李子胶。《回回药方》多将它音译成“三亦即李子树上的胶”“三额”“三额阿刺必”字样。其中的“三亦”“三额”为阿拉伯语“树胶”(samgh)的音译。其义为“树胶,树脂”,已为“阿拉伯树胶”的专名。故此,《回回药方》卷十二治左瘫右痪方中写有“三额阿拉必即阿刺必地面李子树上胶”。由此可知,我国元、明年间的回回医家已将今人所谓的阿拉伯树胶确认为阿拉伯地区的李子树胶。

(六)碗糖霜

因可资引用的文献材料不足,待详考。

从以上的解释可以看出,它们均是回回药物。因此,《本草纲目》中的朵梯牙条目内的三个医方均应是从外国传入的伊斯兰医方。为证明这一判定的合理性,我们取李时珍《本草纲目》上的这三个医方中的第二个方子(已抄录于前)和内容与之略同的清代《四库全书》本《普济方》卷七十六中的“白定眼药”方子,同阿维森纳(Avicenna,又名伊本·西那,980~1037年)的《医典》卷五第三册第418页上的,“药方”(sefat dawā’i)比较一下。

《普济方》:

白定眼药,定痛消肿去袋。可铁刺如无,以白岌粉代之,阿飞勇各一钱,李子树胶四钱,白锡粉炒,水飞,八钱,右为细末,鸡子清为锭,因奶女儿乳汁,于光磨石上磨针,无时点之。

《医典》:

此药可治愈严重的肿胀,因发炎而引起的眼睛的热肿。其配伍为:阿芙蓉、西黄耆胶、小檗(feelozharj),铅白(isfeedāj)各6迪尔汗,阿拉伯树胶(samgh ‘Arabee)12迪尔汗。以上诸药全部研成细粉。再取新鲜的罗勒(shāhsform)放在两磅重的雨水中煮沸,一直煮到这雨水仅余下三分之一时为止。再将它(罗勒)取出,然后用此药水调和药粉,制成如鸡豆(埃及豆himmas)大小的眼药(sheyāf),置于阴凉处晾干。一旦要用这药点眼睛,则和上冷水,或者和上女人的奶汁(laban imra’at),或者和上鸡蛋清(bayad al-bayd),或者和上煮熟的葫芦巴水,将这药丸在一块贝壳(Qit ’at sadaf)上或者磨刀石(missan)上研开。然后,于清晨在眼睛上点上11小棍(miy1,搽眼药的小棍)或7小棍的眼药。傍晚,如此再点一回。此后,药力就会降低热度,除去(从眼睛里)流出的湿液(ballah),增强视力,消除肿胀。

至此,我们再将清本《普济方》《众草纲目》上的方子与《医典》中的方子进行比较。结果看到《医典》方的阿芙蓉,即为《本草纲目》、清本《普济方》中的阿飞勇。《医典》方的西黄省胶,即为《本草纲目》《普济方》中的可铁刺。《医典》方中的铅白,正是《本草纲目》中的白雪粉,《普济方》中的白锡粉。《医典》方中的阿拉伯树胶,正是《本草纲目》《普济方》中的李子树胶。《医典》方中使用的鸡蛋清,即为《本草纲目》中的鸡子白,《普济方》中的鸡子清。《医典》方中的女人的奶汁,正是《本草纲目》方中的乳女儿汁,《普济方》中的奶女儿乳汁。《医典》方中的磨刀石,正是《普济方》中的光磨石。以上情况为《医典》方与《本草纲目》《普济方》方相同之处。其不同处是,《医典》用贝壳和磨石是用来研磨眼药丸的。而清本《普济方》则说是用来磨针的。涂抹眼药想必不是用钢针而是用小棍蘸药的。因此,《普济方》“磨石上磨针”的讲法是不正确的。再有,《医典》比《本草纲目》《普济方》多一味药——小檗(feelozahr)。现今的《阿拉伯语汉语词典》《波斯语汉语词典》均不载此词。故可以推想,元、明两代的回回医家无词典可依,是无法解释清楚这味药药名的含义的。因此,也就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故不收录。还有,研磨药丸用的液体,《医典》方比《本草纲目》《普济方》多出两种,即冷水和煮熟的葫芦巴水。尽管有这些差异,我们仍能看出,《本草纲目》《普济方》上的这个方子与《医典》上的方子是基本相同的。因此,可以断定,其医术思想同属伊斯兰医学体系。

《本草纲目》“朵梯牙”条目中的其他两个方子,在《医典》中找不到完全相同的方子,但不乏与之相似的方子,用药的种类是基本相同的。《医典》卷五的“愈合角膜孔洞的药粉”方写道:“取煅烧过的大螺壳(sadaf kibar moharriq)、鸡血石各1迪尔汗,研细,用它撒在眼睛上”。此方中的“煅烧过的大螺壳”同《本草纲目》所言之“火煅大海螺”当是同一种药物。综上所述,《本草纲目》的这三个医方,确应是从国外传入的伊斯兰医方,即回回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