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家庭类型及其划分,与汉族基本相同。按世代不同辈分可划分为夫妇一代家族、双亲子女二代家族、祖孙三代家族、四世和五世同堂家族。按婚姻关系划分为单一家族,即一对夫妻或一对夫妻加子女构成;复合家族,一般是由老一辈夫妻与第二代夫妻构成,或老一辈夫妻的某一方与第二代夫妻构成。过去回族复合式家庭较多,且都是经济条件富裕的家庭,家大业大。现在复合式家庭越来越少,在城市则更少。在农村老一辈夫妻或老一辈夫妻某一方,一般与第二代中最小的夫妻及孙子生活在一起,可谓三世同堂。
回族传统上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家教,包括回族的家法、家风,是回族家庭教育中所形成的习俗。回族的家教内容很多,但主要有信仰、学习、德才以及为人处世等。清代马注在《清真指南》一书中所列“戒律”十条,大部分都成为回族家教的主要内容。孩子在幼儿阶段,父母便教孩子读“清真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给孩子教授伊斯兰教常识,并根据各个教派的戒律,进行伊斯兰文化和中国儒家伦理道德文化教育。回族重视家庭的和睦稳定,注重家族的日常亲情联系和往来,注重民族的文化认同。但是回族没有形成中国社会中的宗族现象,这是由回族的民族性与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回族的社会组织除了家族组织形式之外,一般没有宗族观念和中国主流社会的宗族形式,但回族的村社及“围寺而居”的街区,在回族聚居地方有着重要的社会组织的功能延伸,而且回族的个体-家庭-寺坊构成了共同时空中的社会关系确认与文化的自我社会认同。
回族的婚丧文化体现出较强的制度约束性,特别是婚仪中念尼卡哈等仪式和葬礼的净洗亡人、站者那则、转费达等仪式。婚姻礼俗,是关系到宗族繁衍、人丁兴旺和社会组成的一种本能文化。回族因信仰伊斯兰教,且在民族形成过程中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其婚姻礼俗既带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又与中国本土的传统婚俗息息相关。回族的婚俗礼仪,既体现着两种不同文化在历史互动中的相互融合,又为民族的整合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从某种程度上说,回族的形成历史就是一部穆斯林与不同兄弟民族之间的通婚史,族内通婚圈相对狭窄,因而,它的婚姻制度并不严格排斥非穆斯林。为了维持本族的宗教信仰,在与兄弟民族之间通婚时,外来的一方则被要求皈依伊斯兰教,并在婚后完全按照回族的风俗习惯生活,尊重回族穆斯林的生活规范和饮食禁忌等。从历史上来看,回族以族内婚为主,赞同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通婚。在回族聚居地区,一般以同村、同乡、同城的同地域通婚为主要形式,也存在跨地域、跨区域的通婚。回族婚姻受伊斯兰教影响较大,《古兰经》规定,女孩9岁、男孩12岁为“出幼”,即少年时期结束,可以结婚。因此,在过去,伊斯兰教流行地区早婚现象较严重。在通婚范围上,回族限制同乳兄弟姐妹结婚,同时,实行严格的单向民族内婚,即回族男性可娶其他民族女子为妻,回族女性则不能与他民族特别是与非穆斯林男性通婚。回族的婚俗,尽管各地都有不同,但核心是“尼卡哈”仪式。尼卡哈仪式通常由阿訇主持,他先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念诵《古兰经》经文,祈求真主襄助新婚夫妻吉庆平安、幸福和谐;随后,阿訇抓起桌上的核桃、花生、瓜子、红枣之类撒向新郎新娘,并让新郎新娘用衣襟接住。喜果撒过后,阿訇又对新郎新娘进行训导性的讲话,教育新婚夫妇要尊敬父母,要互敬互爱,诚实勤劳,不做违法之事等,同时还讲述一些回族的礼俗、历史和美好的传统。仪礼结束时,在阿訇的主持下,大家一起感谢真主。然后主家设宴招待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
回族的丧葬礼俗是人一生结束后由邻里乡亲、朋友等进行哀悼、纪念、祈祷的一种仪式,是回族民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回族群众认为,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结果。回族葬礼既有回族的习俗特点,又有伊斯兰教的信仰性质。回族葬礼东自长江三角洲,西至帕米尔高原,南起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北达黑龙江畔,大同小异,主要有以下几项程序:停尸、善面、备殓(俗称缝“卡凡”)。“卡凡”有两个特点,一是从颜色上看,无论是哪个地区,都是白色的布料。二是从选料质量看,不分富贫贵贱一律用白棉布、白市布、白漂布等,不用绫罗绸缎和其他高级面料,其样式、规格、要求,全国各地大体相同,但男女有别。然后依次为净身、殡礼、下葬。回族的坟墓全部是南北方向,均呈长方形的坑。土质坚硬的地方,墓深五至六尺。土质较软的地方,深约一丈。一般坟长六尺宽三尺。在坑底的西边挖一个与坟坑平行的深洞,长约六尺,宽三尺,高三尺。其形状,上面是弓形,下面是平的。这个小洞只要人能弯腰出入即可。在地下水位较高或易塌陷的沙滩上,一般只挖一个三尺左右的坑,同时准备一个无底石椁和木盖,将埋体放入石椁中再加上木盖,以免埋体被沙土掩埋。下葬时,两个人先到坟坑里,其中一个到小圆洞里。然后打开木匣子,由四人将埋体缓缓放入坟坑,再慢慢送进小洞里,使埋体头北脚南,仰卧,面向西方(因圣地麦加在中国的西方)。之后,先用土坯垒好小洞口(忌用火烧的砖),然后填土掩埋坟坑。回族的坟墓与汉族的不同,它不是圆坟,而是长坟。在下葬的过程中,阿訇、满拉为亡人念经,其他送葬者跪听祈祷。丧主要为亡人散乜贴,其数目数十元、数百元不等。有的丧主除了给送葬人散乜贴以外,还要给每人散一顶小白帽,并将亡人的衣物散给主持殡礼的人和洗浴的人。葬后当晚,丧主还要请阿訇念经“消夜”。之后,逢头七、二七、三七、四十日、百日、周年、三年等,都要走坟、干“尔曼里”,意为搭救亡人,表示对亡人的怀念。回族对坟地很重视,一般都要围起来,禁止在坟地周围修牲口圈、厕所,更不允许任何人在墓地大小便。还禁止在墓地放牧,不许从墓地里取土,以防坟墓塌陷。
回族一律实行土葬,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在远渡重洋中,可实行水葬。中国古今不少回族到圣地麦加朝觐,途中若去世了,则在埋体上缠一块石头或铁棒,葬入水中,以免埋体浮在水面上。
信仰伊斯兰教的各群体都有一些禁忌。回族的禁忌习俗由来已久,也是回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之一。主要有:服饰禁忌、居住禁忌、出行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商业禁忌、语言禁忌等。
服饰禁忌 忌男女穿着奇装异服,暴露羞体。特别是女性,要在服饰上大方、得体、美观,而不能张扬或暴露女性羞体和身材等。
饮食禁忌 禁食猪肉,回族对这一条执行得极严格、认真而自觉。由禁食猪肉又发展到禁用猪皮制的皮鞋、皮衣、皮带,禁用猪鬃制的毛刷、牙刷,不用含有猪油成分的肥皂、香脂等生活用品。回族禁食的食物,在兽类方面还有狗、狼、虎、驴、猫等;在禽类方面有鹰、鹞等凶禽。回族禁食自死之动物和动物血,饮酒也为伊斯兰教所严格禁止。按伊斯兰教礼仪,宰鸡、鸭、鹅、牛、羊、驼一类可食的动物时,必须请阿訇或宗教职业者主刀,必须念“太思米”,即诵读“奉真主之命”才合教法。所有的清真牛羊肉铺、鸡鸭店、食堂饭馆,都必须采配阿訇“下刀”的肉食品,并公开悬挂带有阿拉伯文、汉文字样的特殊标志或招牌,其中有些牌子上同时绘有“汤瓶”图案,这样穆斯林顾客才放心。清真罐头肉,也必须贴上有说明、标志的商标。
居住禁忌 回族的室内装饰物忌讳张贴人物、动物图像或照片,而喜欢用克尔白图,以及花草、汉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中堂等来装点客厅和卧室等。
出行禁忌 一般出行时要洗大小净,出门时要先右脚出,然后左脚出;进门时先右脚进,然后左脚进等。
婚姻禁忌 一般忌讳婚礼等仪式上放鞭炮、贴对联等。
丧葬禁忌 忌讳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忌大哭大悲、披麻戴孝等;提倡薄葬、速葬和土葬等。
商业禁忌 忌讳短斤少两、以次充好、拐卖坑骗;忌不讲诚信,不讲信誉;禁止放高利贷,收取利息。
语言禁忌 忌讳将人去世说成“死”,而是说“归真”“无常”“过世”等,表达着一种对生命回归原本、两世吉庆的终极人文关怀;忌讳说“杀”字,而是以“宰”字来取代,泛指宰杀一切家禽、动物,如“宰羊”“宰牛”“宰鸡”等;避讳谈“猪”字,常用阿拉伯语的译音“狠贼勒”。更有甚者,连“猪”的同音字也忌讳,如姓“朱”的穆斯林改为姓“黑”;出生于猪年,改称为属“黑”或属“亥”。
其他日常行为方面的禁忌也比较多,如禁赌,禁止求签、崇拜偶像,不让阴阳算命先生给自己算命,也不能给别人算命,不揣骨相面;忌讳反着手舀水、倒水,被认为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忌讳在谈话中闲谈他人是非;忌讳男人与女人握手等。
第三节回族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精神文化包括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前者主要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即习惯性定势的风俗构成的文化层,包括活动规范和方式,体现在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中;后者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构成的心态文化层,它属于文化的核心部分。从回族文化来说,伊斯兰教对回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回族的形成和发展,对回族的审美观、思维方式等同样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历史性影响。
回族的信仰文化是其精神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信仰文化根源源于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原则,是维系回族认同的核心纽带。历史上的回回人来源于阿拉伯、波斯、中亚、东南亚、南亚穆斯林,是在同一宗教信仰支配下的不同血统、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穆斯林群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还融入了中华本土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成分。诚如一些学者指出,“尽管各种回回人的故土文化背景各异,但他们入华后,即成为陷入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的弱小移民集团。他们之间的种族与文化区别不论怎样大,也小于他们整体上与汉文化的差别”。“东迁的回回由于基本上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皆兄弟‘的主张和感情,淡漠了他们之间原来国家的、民族的或种族成分上的差别……因此在信仰的这一终极上,他们可以超越上述种种差别而凝为一体。”而回族信仰的伊斯兰教又吸收和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从总体上讲,回族的信仰文化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认主独一”的彻底一神论宗教观。回族的“六信”(信真主、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末日、信前定)、“五功”(念、礼、斋、课、朝),都围绕着“认主独一”的宗教观而展开。第二,回族的伊斯兰宗教观,回答了作为一个回族穆斯林的终极关怀,即每个回族穆斯林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本质问题。第三,回族的伊斯兰教信仰及其实践,强调知行合一、善始善终。否则,后世会得到相应的善恶报偿。第四,在信仰、功课、善行三者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回族的宗教观强调敬主爱人,善待他人和生命,怜恤孤寡病残,以仁慈心、慈善心、和平心善待弱势群体。第五,回族的宗教观,主张回族穆斯林两世吉庆的生活观。第六,倡导回族穆斯林有一种既务实又达观的人生观。此外,回族穆斯林“五功”,即“念、礼、斋、课、朝”,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功课,而且它还是有益于穆斯林的身心健康的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念为五功之首,包括念清真言、念诵《古兰经》、念赞词等。念时要求驱除杂念,一心一意,呼吸、运气要定数,客观上与气功之静功相似,具有保健作用。礼指礼拜,亦称拜功,礼拜的要素是净、静、动三者结合。净指净身、净心。净身是要按照一定程序冲洗“大净”或“小净”。净心的主观目的是用伊斯兰教教律审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虔诚地礼拜悔罪,然后加以改正,摒除愤怒、悔恨、忧愁之情,使心理平衡,灵魂净化;静指拜中平静、目不斜视、耳不外听、意念专一,精神内守、全神贯注、内心平静;动指按规定要求的形态与态势,有节奏地立站、鞠躬、叩头、跪坐等。回族人每日按规定进行晨、晌、晡、昏、宵礼拜功修,礼拜功有“静则养性,动则养形”的功效,长期坚持,形神得养,益寿延年。斋是封斋,是按伊斯兰历每年封斋一月,在封斋月中,每日在太阳东升之前要洗漱、进食完毕,在太阳刚落山后再进食。此功与现代医学的饥饿疗法相似,化除积瘀、清心醒脑、磨砺人的意志、锻炼耐力、培养耐心。至于课、朝乃是对人生的教诲,对心理健康和社会安定有益。总之,围绕着“五功”,回族穆斯林形成了一套严格、规范、有序而身心皆益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