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纳家户回族文化产业开发研究
19051500000012

第12章 回族文化资源概述(6)

民国以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回族在时代潮流中空前觉醒,回族社会内部掀起了具有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一批回族有识之士投身于创办报刊,其中1904年丁宝臣在北京创办《正宗爱国报》,其兄丁竹园于1907年在天津开办《竹园白话报》,1908年有来自全国14个省包括留学日本东京的36名回族学生发起成立的”留东清真教育会“创办的《醒回篇》刊物等,都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回族报刊。从1904年到1949年间创办的回族民间报刊有133种之多,以开启民智、倡导教育、改革宗教、振兴民族、凝聚人心、化除畛域为宗旨,在当时的回族社会中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也激发了回族人民的觉醒和民族教育的振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穆斯林报刊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先后再次出现,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自我完善,特别是民间刊物的发展尤为迅速,先后在全国各地由清真寺、穆斯林社会团体、中阿学校和有识之士等创办了近百种报刊,影响较大的有《穆斯林通讯》《开拓》《甘肃穆斯林》《阿敏》《上海穆斯林》《济南穆斯林》《伊斯兰文化研究》《高原》等。这些报刊介绍伊斯兰文化,阐述回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刊登各地回族的生活信息。民间回族报刊的兴起在彰显回族民间大众时代自觉的同时,以新的传播媒体来传承回族文化和实现回族文化的自我表述,对于回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经学院是国家创办的专门培养新一代伊斯兰教职人员的宗教高等院校。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逐渐建立起了从国家到地方的经学院体系。在北京,1955年创建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以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高伊斯兰教学识和阿拉伯语、汉语文化水平的伊斯兰教专业人才,学制为4年。主要招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立志从事伊斯兰教事业、年龄在18~25周岁、已入清真寺学习的男性穆斯林青年。课程设置分为伊斯兰教专业课和大学文科基础课两类。该院实行多层次办学。除本科班外,还举办大专班、在职阿訇进修班、研究班和留学生补习班等。自1966年起,该院曾一度停办,1982年恢复招生。学生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成为服务于当地的宗教教职人员。目前,除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外,沈阳、郑州、昆明、西宁、兰州、银川、乌鲁木齐、河北等地也有伊斯兰教经学院,成为中国培养宗教职业人才的高等学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互通往来,鉴于时代的需要,一些回族地区的当地政府创办阿拉伯语学校,如宁夏同心阿拉伯语学校,创办于1985年3月,是由世界伊斯兰发展银行投资近80万美元兴建,隶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宗教局),是中国唯一一所阿拉伯语中等专业学校。学校自创建以来,已经结业、毕业学生2000多名,有40多名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沙特、苏丹、埃及、科威特、也门等国家担任翻译或留学,400多名走上了乡镇领导岗位,另外还有相当一批毕业生成为农村小学的教学骨干。

新千年以来,中国回族顺应时势、与时俱进,在对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中实现着传统交流和表述方式的时代转型。中国穆斯林网站成为越来越多的回族发布信息、表达自我、寻求互动、凝聚认同的新方式。如中穆网、伊斯兰之光、伊斯兰之声、穆光文化、东方穆斯林、赛俩目艺术网、三亚伊斯兰在线、圣传真道伊斯兰网、伊斯兰之窗、中国穆斯林等,有些网站还建有英语、汉语、阿拉伯语等几种语言,适应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者浏览和学习。

回族的人生礼仪贯穿了每一个回族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主要有诞生礼、命名礼、成人礼(割礼)、结婚礼、丧葬礼、人际交往礼仪等。

回族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孕育期,通常称妇女有孕为”有喜“。询问时,一般只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你怀孕了吗?“妇女在孕育期还有许多避讳和禁忌。如不送亲,不参加婚礼,不见亡人,不送葬。若在途中遇见送亲、送葬的,要尽快避开,不能迎面而行。在饮食上也有一些戒律,尤其注意不让孕妇吃兔子肉,据说吃了兔子肉,生下的小孩会是兔唇。不允许孕妇讥笑别人的小孩,更不能讥笑有生理缺陷的小孩。临产时,孕妇要洗大净,尽快住进产房,这叫”占房“。婴儿诞生时,产房除了接生婆外,一般连自己的丈夫也不得随意入内,门帘上要挂一条红绸或红布条,提醒外人免进。婴儿降生后,若是男孩,则在家庭或亲属、近邻中,选择一个聪明、诚实、勇敢的人首先踏进产房;如是女孩,要选择一个温柔、善良、勤快的人首先踏进产房,这叫”踩生“。回族认为,孩子出生后,谁先进入产房,孩子的禀性气质就像谁。接生婆接生以后,主人要给她散乜贴,有的还给买一件衣服。在孩子出生三天的时候,回族叫”三洗“,也叫”洗三“,要用热水洗掉孩子身上的污垢;这天,主人要用长面款待亲戚、朋友、乡亲,祝贺小孩平安无事,长命百岁。而乡亲、朋友在洗三这天,给月婆子送长面、油香、锅盔、鸡蛋、肉等。有的孕妇在坐月子期间缺奶,就让家里人拿一个小碗收吃七家面,这叫”修渠引水“。

孩子满月后,还要举行满月礼,也叫贺满月。这天,要请剃头师理齐孩子头发,并根据头发的重量,相应地向贫穷人施散一部分钱财和物品。同时将剃下的小孩头发绾成一个小球,用线和纱布裹住,连在小孩的枕头上,寓意壮胆、吉利、健康成长。上海等地回族穆斯林还给孩子留小辫,戴手链、锁片,祝愿孩子长大成人。贺满月也要做饭菜、炸油香等,款待亲朋好友和孩子的舅舅、外爷、外奶奶等亲戚以及左邻右舍。孩子到了一百天,有的还举行”百日礼“,回族也叫”赶百路子“,祝福孩子一生中走宽阔的道路,奔远大的前程。

回族在婴儿诞生的当天或七天之内,必须请一位阿訇给婴儿举行命名礼,即起经名,也叫回回名。命名礼首先由家庭主人把孩子抱到门槛里,阿訇则站在门口或门槛外,先对着小孩的右耳低念”邦克“,即在清真寺宣礼塔上召唤教民上寺礼拜的宣礼词,再对着小孩的左耳念”尕麦体“,即教民会聚到清真寺后准备礼拜的招呼词。而后,是男孩便在左耳里慢慢吹一口气或轻轻咬一下,是女孩则在右耳朵里吹一口气。据说,念宣礼词、吹气的意思是,把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儿,由清真寺之外呼唤到清真寺之内,一生下来就要成为一个当然的穆斯林。当阿訇举行完这一仪式后,便从穆斯林众多的先贤名中选一个美名,告诉家里人,以示吉庆。男孩一般命名为”尔萨“”努哈“”尤素夫“”曼苏尔“”达吾代“”穆萨“”阿里“”晒尔东“”叶尔古“等。女孩儿一般起名为”阿依舍“”茹姑燕“”海彻“”索菲燕“”法图麦“”赛里买“”祖布代“等。回族除以伊斯兰教先贤的名字命名外,还有以下命名法:有的以婴儿的生日命名,如婴儿出生在斋月命名为”莱麦丹“,出生在古尔邦节(宁夏有的地方称为尔德节)命名为”尔德“,出生在星期五这天就命名为”主麻“,出生在星期四命名为”杜什儿“等;有的以次序排行命名,如二姐儿、三姐儿、老娃子等;有的以动物命名,如牛娃子、牛虎子、羊羊、黑猫儿等;还有的根据祖父母的年龄以数字命名,如八十儿、七十儿、六十儿、五十儿等;有的先起一个经名,四五岁后再起一个大名,回族叫官名或学名;还有的在经名前冠以汉姓,使汉姓与回回经名相结合,如马穆萨、王尤拜、黑木董尔、周合里非等。回族的经名,有不少都是简化了的,如阿布冬拉希简称阿布冬,穆罕默德简称穆罕麦,且习惯在名字后面加一个”子“,如主麻子、尤舍子、尤拜子、麦燕子等。在举行命名礼这天,有条件的要宰羊,一般的也要炸油香、馓子、花花等,请阿,送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以示庆贺。命名礼结束后,要用红枣、白糖、红糖、冰糖水等甜东西给小孩儿开口。

回族的男孩子一般到12岁,最迟不超过15岁,要将生殖器的包皮割掉,俗称”做逊奈提“,也叫行割礼或成丁礼,这是回族穆斯林人生旅途上必不可少的。回族群众对割礼非常重视。割礼这天,父母要给小孩换上一身新衣服,忙着宰羊、宰鸡、炸油香,接迎客人。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要前来给小孩散”乜贴“,以示庆贺。回族割包皮的习俗,从医学的角度看是很卫生的,是有科学道理的。

回族的姓氏也体现了回族的精神文化。元末明初,回族形成后普遍使用汉语,回族姓氏也最后汉化。但追溯回族姓氏的渊源仍与先民的姓氏有关。一般说来,阿拉伯人的全名是由本人名、父名、祖父名、族名、地名、部落名等构成,这一特点在回族先民进入中国时仍然很明显。这一点,从元代所见的回回人名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比如:哈散纳、阿合马、亦思马因、也黑迭尔丁、奕赫抵雅尔丁、赛典赤·赡思丁。及至采用汉语的姓名以后,还是蕴涵了对其家族血缘、宗教信仰、历史形成和迁移过程等多方面的文化记忆。一代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在所著《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姓氏和别号有时也可以反映出宗教信仰。中国回教徒的姓固然有和汉人相同的张、王、刘、杨、金、崔、李、周、曹等普通姓;同时也有他们特有的回、哈、海、虎、喇、赛、黑、纳、鲜、亚、衣、脱、妥、以、玉、买、剪、拜、改、沐、朵、仉、把、可、萨、喜、定、敏、者、撒、忽、洒、靠、羽、摆等纯回姓和马、麻、白、满、蓝、洪、丁、古、宛、穆等准回姓。纯回姓都以回教徒的谱系作基础,准回姓就有依据汉姓来的。因此咱们有时根据这些姓氏就可以推断他们是不是回教徒。况且西北一带流行的民谣有:’十个回子九个马,剩下一个准姓哈‘;云南的民谣又有:’张汉人,李倮倮,回回总是姓马多。‘这也可见一般人民已经有从姓氏推断宗教信仰或民族来源的习惯。”

回族的姓氏主要是在教名简称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也有其他多种多样的方式。如,有的采用波斯或阿拉伯语原读音的谐音、近音,有的由曾得到过的尊号或原来的地名演变而来,有的由历代皇帝御赐而产生,有的由于历史上战乱、民族冲突等为避仇躲难而隐姓埋名借用汉族姓氏。从语源上看,源自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蒙古语以及南岛语系等语言的姓氏都存在。比如,山东安、温两姓回族出于菲律宾穆斯林温嗒剌、安都鲁。

回族的姓氏有多少,目前尚无准确的答案。魏德新先生编著的《中国回族姓氏溯源》一书收录了159个,从现有的一些常见姓氏及我们收集的回族姓氏资料看,还要超出这个数量。回族人口虽然少,但姓氏数量可观,特点突出。有通常的汉姓,也有古老的汉姓,还有汉族所没有的姓氏。这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姓氏的数量,也为回族姓氏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西北地区是中国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作为中国回族第一大姓马姓,在这里表现尤为突出。除了较多的马姓外,还保留了许多回族的传统姓氏和稀有姓氏,例如:拉、陕、摆、靠、者、喜、牙、乜、糟、绽、扇、底、朵、敏、勉、把、初、满、洒、撒、尕、阿、讷、塔、纳、哈、虎、沙、喇、宝、和、贴、鲜、计、水、亢、仁、且、腊、百、花、冶、妥、黑、佑、拜、咸、茹、顿、芥、海、消、铁、笪、轿、密、查、朝、雒、踏、剡、销、终、阐、锁、母、明、嗽、邺、乍、佘、弥、元、帖、弭、来、脱、禹、关等姓氏。

云南是中国回族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回族姓氏以纳、赛、林、马为有名,还有忽、合、木、沐、玉、散、龙、桂、芮、速、晏、云、金、保等姓氏,构成云南回族独特的姓氏来源和姓氏体系。

河南及中原一带历史上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回族的姓氏如温、安、金、李、艾、宛、米、牧、闻、狄、黑、朱、满、买、左、同、仝、佟、山、扈、火、丹、关、闪、水、梅、盖、刁、皇、皇甫、逮、来、褚、虎、展、党等,其中有古老的汉姓皇、皇甫。

中国沿海及海南岛地区,回族很早就落籍,回族姓氏以金、丁、郭、高、熊、黄、葛、骆、林、陈、苗、羽、镇、端木为主要姓氏,其中羽、林、端木是中国古老的汉姓,也反映出汉文化的深刻影响。沿海地区回族中迭、萨、蒲、白、海、夏、脱、马等姓氏,可以追溯出回族的渊源。

京津一带历史上是帝王居住之地,许多回族也移居于此,把各地的姓氏带入京城,穆、回、丹、羊、佘、韦、薛、冯、伊、容、柏、云、颜、常、仉、改、钱、居、来、古等是主要姓氏。

元明时期南京及江浙一带为回族聚居之地,今天这里回族虽然较少,但仍可找到传统的回族姓氏,如哈、郑、达、法、花、望、完、沙、童、伍、马等。

两湖地区既是水上枢纽,又是商埠和军事重镇,回族在历史上以军屯或民屯、经商落籍,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聚居点,有马、海、蔡、苏、火、鲍、江、计、羿、答、苫、定、子、狄、魏、许、韦、伍、宛、欧阳等姓氏,其中既有回族传统的答、海、马、苫、定等姓氏,也有欧阳、子等中国古老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