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纳家户回族文化资源
依据上述回族文化资源的类型,我们将纳家户回族文化资源状况作整体描述和分析。为了避免琐碎和方便阅读,我们尽量在二级分类的标题下进行叙述。
物质文化资源(A)
纳家户回族的物质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社区文化、商业文化、遗存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交通文化等。
AA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指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社区文化实质上是地方文化的具体表现。
纳家户村是一个回汉杂居的村落,汉族人口比例较小,民族之间和睦相处。2011年,纳家户总人口4723人,其中回族人口4601人,占纳家户村总人口的97.42%,是典型的回族社区。从文化特征来看,凡宗教信仰、历史传承、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中国回族的基本文化形态都可以在纳家户得到反映,纳家户回族文化在中国回族文化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纳家户的社区文化以纳家户风情街、纳家户民居、纳家户清真寺和纳家户人为主要载体。从纳家户回族的居住文化心理选择来看,从历史到现在,一般都喜欢围寺而居。纳家户清真寺在村落中具有地理空间的中心位置,在纳家户回族人的心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精神象征。过去,纳家户的居住格局是回族比邻而居,院落由相互依靠、密切勾连的院墙和四合院组成小巷。目前又形成了新的集中国传统式四合院、现代化居民小区和仿古公共建筑群落等为一体的回族社区。纳家户回族风情街地处永宁县纳新街两侧,长600米,占地3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200平方米,东起109国道汉延渠,西到纳家户清真大寺,紧连着中华回族第一街,南临20万平方米大型回族住宅安置区,北临中华回乡文化园,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纳家户回族风情街采用民族特色的建筑造型,并融入现代元素,打造出一处具有民族特征和功能设施齐全的新景观,成为了解回族群众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窗口,也为纳家户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纳家户回族也善于经商。历史上的纳家寨内就有专门的牛羊市场和骡马市场,农村集市一直延续和发展。到2003年,又规划建设了新的集市和农贸市场。
AB生计习俗
回族的生计习俗处处体现出伊斯兰文化的影响,纳家户也不例外。纳家户地处黄河灌区,相对其他地域的回族来说,其生计中更多的是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的种植和养殖。作为与回族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种植,纳家户人在种植前会有一个简单的宗教形式,即“过尔曼里”,通过这样的活动,盼望收获和平安。
AC服饰文化
纳家户青年人的回族文化特征在服饰上表现出较弱的识别性,与外界区别不明显。已婚女子和老年人的回族身份较容易识别,他们多数带着蓝帽或白帽,过宗教节日及礼拜时会穿长袍,平时穿袍子的相对较少,老年人喜戴白色盖头。2011年8月23日,在纳家户清真寺广场举行头饰推广活动,产品以创新的盖头为主,分为夏、冬和春秋款,在遵循伊斯兰教教义的前提下,将传统回族女性头饰与时尚的色彩、图案相结合,在不失回族服饰端庄、大方等特点的同时,体现出新款回族头饰的时尚和简约。
AD饮食文化
纳家户回族饮食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规定和饮食禁忌,并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地方风味食品,如茴香饼子、糖酥馍、樱米酥、茭瓜包子、香油炸面筋、搅团、面面鱼、凉面、凉皮子、夹皮丸子、蒿子长面、羊肉臊子面、肉揪面、炒面、清炖羊肉、羊肉调和、清蒸羊羔肉、羊杂碎、糖醋黄河鲤鱼、小鸡炖蘑菇、炖土鸡、煳饽饽油茶等。每到节日时油香、馓子、麻花、羊盘缠、烩粉汤等为必备食品。纳家户的羊肉粉汤和油香是节日时的最佳搭档,也是街坊邻里间互送的美食。纳家户回族在区内外开办的面馆声名远扬,永宁县城老丁面馆的手工臊子面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特色面食。纳家户最著名的特色食品当属“十大碗”,每逢家中喜筵,亲朋好友便可品尝到十大碗。十大碗以烩为主,原料有羊肉、牛肉、羊肚、土豆、苹果、豆腐、糯米、鸡蛋,配以菠菜、黄花、木耳、桃仁、桂圆肉、葡萄干、青梅、红枣、蕨麻、蜂蜜、白糖。十大碗主要技术是提前煮好肉坯,然后调味,选料精,加工细。在宁夏北部川区,回族都做十大碗,不过具体内容稍有不同罢了。纳家户现代的十大碗为烩牛肉、羊肉粉汤、烩夹板、烩酥肉、烩丸子、烩苹果、烩豆腐、烩肴菜、烩肚丝、江米饭,十大碗的味道先咸后甜。随着人们饮食观念的变化以及物品的极大丰富,现在农民家中在节庆时摆宴的十大碗与20世纪80年代的十大碗已大相径庭。20世纪60年代,在纳家户还有一种筵席叫“海子头的席”,现在已无人能确切地说出其具体内容,大致是在上述十大碗之前增加四种,即海带、寿桃、格希米和鸡绒子。其中,寿桃是将土豆煮至半熟,压成泥状,加入淀粉、蛋清后压入桃形模子,形成桃子状食品,经油炸后摆入盘中,用红绿色素点缀,加入蜜饯即可做成美味生动的仙桃。格希米类似甜醅子的做法,将燕麦煮熟,去皮后加入蜜饯。鸡绒子的制作过程则相对复杂。选择鸡胸肉打碎至末状,用罗筛过滤后加入鸡蛋、烧至七成热的羊油,注入开水搅拌,然后挤成鹌鹑蛋大小的丸子,迅速放入开水锅中定型,最终形成类似白巧克力模样的丸子,再加入羊肉汤,即可形成美味的鸡绒子。纳家户的回民,和宁夏其他地方的回族一样,有喝茶的习惯,尤其是回族老人,对饮茶有着特别的嗜好。除了冲泡茶这种回族普遍流行的喝茶方式外,喝盖碗茶和熬砖茶最能体现纳家户回族的特点。
AE建筑文化
纳家户作为中国回族典型的聚居村落,回族建筑集中,特色鲜明。建筑主要以中式建筑为主,在局部修饰上具有明显的伊斯兰文化符号,集中体现了伊斯兰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融合。纳家户的主要建筑为纳家户民居、纳家户清真寺、中华回族第一街、纳家户商业街、纳家户小学、纳家户回乡文化广场和纳家户公墓。纳家户清真寺是纳家户回民区内主要元素,商业街是回民区的主要线性要素,回民住宅区在城市结构中表现为“面”的元素。清真寺为此区的中心地带,其他建筑以纳家户清真寺为中心,呈不规则扇面排布。纳家户清真寺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纳氏后人的精神家园。纳家户居民多遵行伊斯兰教格迪目教派,当地没有拱北等建筑。
值得注意的是,纳姓回族特别是居住在银川市区的纳姓回族,有一部分人遵行苏非主义。宁夏纳姓回族的先祖哈辛墓位于银川市兴庆区北京中路世纪小区内,即“沙滩拱北”。现在的守墓者几代相传,均坚持苏非主义功修。拱北旁有石盖墓群,为元明时的回族墓茔样式。
纳家户文化广场是目前仅有的广场,其主要功能是给游客提供停车服务和扩大清真寺的视觉空间。纳家户回族的民居基本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一明两暗、四合院的建筑布局,但局部和内部装饰多有阿拉伯文经字画、砖雕、木雕等伊斯兰文化元素。回族以各自民居为小天地,民居间以前一家的后墙作为下一院落的前墙相连,整体上形成多组并列小巷。小巷间道路干净、笔直,呈田字格形式排列。单个民居的模式呈明确的轴线关系,从窄长的院落空间以及院落空间的纵向推进为主要特色,随着院落的纵向推进,主要房屋的高度也逐渐增加,其中门最低,过厅次之,正房最高,统治着全局。
AF交通文化
纳家户距首府银川市20公里,与外界的联系四通八达,村内有纳家户清真寺至北全村的纳北公路。历史上,村东有纳闸桥,清代宁夏地方史料中可见其记载,今仍存,是纳家户村民到永宁县城的必经之路。在中国各民族中,由于地理环境、地域文化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交通文化,比如,从交通工具上来说,宁夏的羊皮筏子,甘肃的牛皮筏子,南方地区的竹排以及滑竿、滑索等。回族运输业在旧中国就是一个从业人数较多的行业,尤其是在西北回族社会中,有马帮、驼帮、牛帮等传统的交通运输业。纳家户过去的运输工具主要是骆驼,民国初年,纳家户村富商纳清藻的骆驼商队达300多峰。新中国成立后,村民主要靠驴、马驮运货物,或用牛车等。20世纪70年代,基本上用人力架子车运输货物。改革开放后,纳家户出现了一批运输专业户,其运输工具主要是拖拉机和汽车,且数量逐渐增多。2009年,全村有运输专业户150家,汽车150辆,其中客运汽车15辆,另有16户农民有汽车16辆,交通运输已走向现代化。目前纳家户的旅店有“纳家小院”和即将投入使用的“纳家大院”。出行礼仪方面,与其他地区的回族一样,出门前要“洗大净”,祝福旅途平安、吉祥;回到家中也要“洗大净”,寓意平安归来。
AG商业文化
纳家户回族商业习俗浓厚,具有善于经商的传统。村民经营的商业种类有:超市、餐厅、民族服饰店、茶行、菜店、装饰品等;饮食以回族农家菜、火锅、烧烤、各类面点为主;民族服饰店兼营宁夏及其他地方生产的回族服饰、回族生活用品、书画,以及一些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伊斯兰文化饰品和用品,此外还有一些民间工艺坊、宁夏土特产、DIY工作室等。纳家户人在集市上用“捏码子”或称为“掏麻雀子”的方式,讨价还价。作为新开的店铺,在开业前都要“过尔曼里”,以示庆祝,同时祝愿生意兴隆。
纳家户回族服饰中,过去有一种西北流行的无布面料白板皮袄,又称山羊皮袄、老羊皮袄。二毛皮是滩羊羔出生35~40天时宰杀后获取的皮子,毛长8厘米左右。二毛皮毛色洁白,轻便且柔软,光泽如玉,毛花十分漂亮。毛穗自然成绺,纹似波浪,弯曲有九道之多,故称“九道弯”,被誉为宁夏五宝之一。民间将毛花分为串子花、软大花、绿豆丝等,过去人们多喜爱串子花,现今则视软大花为贵。传统的二毛皮加工工艺大多采用黄米等粮食作物进行鞣制,工序非常繁杂。现在采用化学制剂和现代工艺精制而成。精制的二毛皮是上等裘皮原料,目前已形成的产品有:裘皮大衣、男女冬装、背心、围巾、休闲大衣、皮裤、披肩、床罩、抱枕、沙发垫、皮褥子等,市场销量较好。纳家户的二毛皮制作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固定的销售市场,产品还远销国外。
AH遗存文化
纳家户的遗存文化相对较少。建于明代的清真寺及其建筑艺术将在建筑文化中进行叙述。民间珍宝数量较少,有约旦手工铜壶和铜盘、《古兰经》残卷、“里仁美俗补培”井墩以及古清真寺建筑石材残件、一对太平鼓抱古石、一对麒麟抱鼓石、四方块雕刻、大铁锅一口(详见《中华回乡纳家户》一书),还有一些磨盘、木犁等农具闲置遗物等。
制度文化(B)
主要包括宗教组织、社会组织、婚丧制度以及禁忌习俗。
BA宗教组织
纳家户绝大多数回族穆斯林属于中国伊斯兰教三大派别之一的“格迪目”。新中国成立后,对宁夏伊斯兰教派状况的调查显示:“格迪目教徒,遍布于自治区各个地区,其次,集中分布于永宁县的通贵、纳家户”,“格迪目清真寺中,以平罗的宝丰清真大寺的建筑规模最大,其次为永宁县纳家户大寺”。“格迪目”(Qadim)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古老的、陈旧的,故通常称为“老教”,是中国回族伊斯兰教中最古老的,也是分布地区最广、人数最多的一个派别。其特点是在礼仪方面中国化的程度比较深,实行教坊制,彼此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纳家户回族的清真寺管理委员会,从历史到现在,成为纳家户回族民间的自我管理和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我协调组织之一。
BB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和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是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组建的稳定的合作形式。纳家户的家族组织特征并不明显。据村民口传,在清代同治年间存在过“族长”,但现在已经没有这方面的痕迹,其组织文化主要体现在以纳姓为根脉,形成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回族亚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