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婚丧制度
纳家户村回族婚姻主要以族内婚为主,近几年与非穆斯林的通婚较过去有所增加。在纳家户村存在同村通婚和同姓通婚的现象,同姓通婚是纳家户婚姻文化中最为特殊的现象。据有的村民解释,只要出五服即可通婚。实际上,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赛典赤家族后人定居该地以后,在回族姓氏汉语化的过程中,所有属员在姓氏上都改为纳姓,是“同姓不同宗”所致。但近年来同姓通婚的比例有所下降。纳家户回族婚俗显示出浓厚的回族文化特点。婚姻的形式,在订婚中有提亲、道喜(定亲),在结婚后有认亲、回门等过程。结婚时除先向杨和镇政府履行结婚登记外,还须请阿訇念“尼卡哈”(证婚词)。另外,婚礼当天会有耍公婆、闹洞房等娱乐习俗。纳家户村的回族的葬礼,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律实行土葬。亡人归真后,有“三日必葬”的规定,最多不能超过三天。在葬礼中,严格遵守为亡人站“者那则”的宗教习俗。站“者那则”,在清真寺院内或洁净场地举行。坊上乡亲、寺上阿訇和满拉等为亡者讲其生平事迹并为其诵经,同时传递“赎金”。“者那则”之后便将赎金散给参加殡礼的人,然后用塔布匣抬着埋体送入坟中。亲属为了表示对亡人的怀念,早晚都要诵经礼拜,向真主祈祷。一般在去世后的第七天、三七、四十天、百天、周年、三周年、五周年等请来阿訇为亡人过“乜贴”,到亡人坟前诵经,俗称“走坟”“游坟”。亡人归真后的40天每天都要给亡人上坟。此后的两代人在亡人周年纪日“过尔曼里”,以示怀念。
BD禁忌习俗
纳家户回族与中国回族的禁忌习俗大多相同,本书第二章中对于这个问题有叙述,这里就不再赘述。如,纳家户回民话中有许多避讳语,他们禁忌说“死”,常用无常、殁了、完了或者冒提、口唤了、归真了等来代替;忌讳说“杀”,而代之以“宰”,如宰牛、宰羊、宰鸡等;禁忌说“肥”,改用“壮”,如“这只羊壮得很”。此种禁忌和避讳,有宗教、伦理、心理等方面的因素。
精神文化(C)
精神文化涵盖方面较广,以下分述之。
CA宗教节日
节日文化作为行为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刻的寓意。有的是为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有的是为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有的是为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
纳家户回族节日氛围最浓厚的是宗教节日,主要有三大节日即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节日期间,一般以清真寺为中心,在会礼前后,全村各村民组(生产队)的回族老幼汇集在一起共同庆贺。除三大节日外,纳家户回族每年过的节日还有姑太节和盖德尔夜,其时间与其他地方的回族一样,都按照伊斯兰历来计算。
CB信仰习俗
回族的伊斯兰教信仰,可以用“五功六信”来概括,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末日、信前定。这种信仰不仅表现为内心的一种信念,还必须通过信仰实践,即宗教的功课和修行来表达。信仰的实践活动分为念、礼、斋、课、朝,称为“天命五功”。纳家户村的回族全部信仰伊斯兰教,即使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遭到破坏的年代,这种信仰也从不动摇。纳家户回族传承“格迪目”的教统,其宗教哲学也属“格迪目”,“它以逊尼教义为基础,在教义学上吸收了苏菲派的一些认主论”。
CC传统教育
回族经堂教育是在清真寺讲经堂里实施的一种宗教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起源于明代,也可能早就移植到纳家户,只是史料中没有记载。一直到现在,纳家户清真寺的经堂教育仍在开展。与此同时,纳家户村回族家庭教育也一直沿袭着口传心授和手抄的方式,向下一代传授伊斯兰教宗教知识和教法、教义等方面的知识。宁夏穆斯林国际语言学校是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兴建的一所重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承担全国阿拉伯语、波斯语、乌尔都语、印尼语、土耳其语、马来语等语言人才的培训任务,可容纳5000名学生就读。该校将打造为中国最大的穆斯林国际语言学校,进一步提高穆斯林人才素质和民族整体教育水平,促进宁夏与世界穆斯林国家交流与合作,为文化交流、学术研讨和教育论坛等搭建重要平台,作出积极贡献。
CD日常节日
纳家户的生产、生活性节日不太明显,当地人于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五日、三月二十八日在清真寺过“尔曼里”,以纪念重大事件中归真的众多亡人。后来,因为这两个日子间隔比较近,故合二为一,称为“合举”。根据群众传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与马仲英有关;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则与清代纳家户反清斗争有关。
每个家庭每年定期为归真的亡人过“尔曼里”。若亡人归真时间相近,则可一块儿过“尔曼里”;若时间相差较远,则分开按纪念日的时间进行。过“尔曼里”既表达生者和亡人对先贤和先辈们的缅怀与追思,也是回族家庭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最直接和影响最大的教育途径。
CE伦理道德
纳家户回族穆斯林具有良好的道德伦理传统,这一传统既是对伊斯兰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中华民族良好美德的继承和发扬。纳家户人与中国其他地方回族一样,坚信“一切赞颂全归真主”。提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遵纪守法、邻里团结、友善相待等良风美俗,并成为民族自律规范。如今每年都要评选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文明户、勤劳致富户、遵纪守法户等,引导和促进了纳家户村的道德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纳家户村里出现了诸如尊老模范马小凤,扶贫济困模范纳金成,勤劳致富典型纳鹏义等代表人物,成为纳家户道德伦理实践方面的楷模。1984年9月,纳家户还兴建了敬老院,有房20间,最多时有12位老人居住。2007年纳家户敬老院与杨和镇敬老院合并,采取一室多用的办法,设有老年人活动室与图书室,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教的目标提供了社会保障。在经商方面,纳家户回族秉承伊斯兰文化精神,不欺瞒诈骗、缺斤少两,诚信经营。
CF人生礼仪
纳家户回族的人生礼仪贯穿着每一个人从诞生到去世的全过程。纳家户回族与全国各地的回族一样,十分重视人生礼仪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回族婴儿在诞生的当天或三天之内,必须请一位阿訇给婴儿举行命名礼,即起经名,也叫起回回名。孩子满月或百天邀请亲友聚会同贺。在结婚、丧葬方面与其他地方的回族都基本相似,都有一套完整的规律(详见《中华回乡纳家户》和《纳家户历史人文调查》,此不赘述)。人际交往中的见面礼是纳家户人生活的一部分。纳家户回族凡亲朋、熟人见面,一般都说“赛俩目”。一般规程是:不同辈之间,小辈主动向长辈道“赛俩目”;同辈之间,年纪小的主动向年纪大的道“赛俩目”;一般教民主动向教长道“赛俩目”。“赛俩目”系穆斯林用以相互祝安、问候之词,全句以阿拉伯语表达,首先开口方说“安赛俩目尔来孔目”(意为:祈求真主赐您平安);对方回答:“瓦尔来空目赛俩目”(意为:也祈求真主赐您平安);亲朋之间在过节时互送油香,家有婚丧嫁娶等大事时,邻里之间一般会互相帮助。
CG艺术
纳家户民间艺术主要以剪纸、刺绣、木雕、水泥雕、砖雕、音乐、乐器等手工制作为特色。包括早期的手工刺绣、剪纸、大襟衣服的裁剪制作、鞋匠的千层底等。乐器主要有口弦、泥哇呜及用树叶或树枝制作的小乐器。《古兰经》念诵以及赞圣,念邦克、呼图拜等,旋律优美,声音动听,是值得挖掘整理的音乐资源。此外,还有一些经堂歌,也具有地域音乐文化特点。民间建筑师纳成祖老人的建筑绘图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见120页、121页图),应该通过积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方式,大力挖掘并努力保护。
CH民间知识
纳家户回族仍沿袭伊斯兰历法,并兼用公历、农历。民间流传着很多谚语,蕴含着经验的总结概括,并具有传授生产、生活知识的功能。如:
早烧阴,晚烧晴。
数伏数冷,数九数热。
夏至三天不沾磨。
惊蛰不在家,夏至不在地。
惊蛰刮了风,撂了高田种洼坑。
惊蛰刮起土,返冷四十五。
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抱着火炉吃西瓜。
早秋收,晚秋丢。
小雪叉湖,大雪叉河。
谷雨前后,栽瓜种豆。
大暑小暑,灌死老鼠。
处暑不出穗,秋分分秕,白露不低头,寒露喂老牛。
早上起风晚上住,下午起风刮倒树。
生活方面,讲究卫生、喜欢清静。民间医药方面,“都哇”是一些老年人相对较喜欢的小病医治方式之一。此外,一些感冒发烧的人还喜欢将缝衣针用火烧后扎手指肚,以此来退烧,治疗感冒。
CI民间游艺
纳家户至今流传下来很多民间传说、故事、歌谣、谚语、游戏、杂耍等。关于纳家户人的来源,居民中就有多个版本的“五门”说;关于爱国爱教的民间故事也是居民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什么“纳闸桥”的树显灵之类的故事很多。各历史时期各种各样的故事在居民生活中也很多。限于篇幅,这里仅选择其中的谚语、歇后语、谜语等,内容主要集中在劝人和善、诚恳、上进、养生、生活习俗、生产习俗等。
民间谚语:
一锹挖不了一口井。
饥了给一口,强过饱了给一斗。
哈巴狗上墙头,前爪子有力,后爪子无力。
心里四两肉拿公道。
有理讲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回回亲,转轱辘亲,砸断骨头连着筋。
变脸如脱裤子。
穆斯林没有隔夜仇。
钉就是铁,宰羊非见血。
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
年轻要把年老防着,没病要把有病防着,有钱要把没钱防着,有粮要把无粮防着,晴天要把雨天防着。
饭后散步,基本吃素。
饭后散步,有事不怒。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
强扭的瓜儿不香甜。
人到事中迷,但怕没人提。
好事朝前做,坏事朝后退。
歇后语:
狗熊吃蒸馍——理睬不理睬。
易卜劣斯(阿拉伯语音译,义为魔鬼)掉到茅坑里——太窝囊了。
狗咬电蹦子——找的挨咚咚。
棺材头上放屁——给死人胀气。
庙里着了火——救(舅)爷爷。
鞭杆当笛吹——一窍不通。
炒面捏了个娃娃——熟人。
半夜燎羊头——为了两颗眼珠子。
半夜里偷香瓜子——拣软的摸。
钉掌的敲耳朵——离题(蹄)太远。
肚子里吃了个草帽子——一肚子的转转子。
戴着草帽子打伞——二凉子。
瓜子里嗑出个臭虫——啥人(仁)都有。
胡子上贴膏药——毛病多。
喝了开水舔碗——真没意思。
脚后跟朝北——难(南)走。
饺子锅里煮元宵——糊涂到底。
两手合拿七个蛋——不三不四。
十五个桶子打水——七上八下。
狗逮老鼠——多管闲事。
墙头上的草——顺风倒。
木匠戴枷——枷戴木匠。
瞎子拉驴——把把不丢手。
骑毛驴看灯影子——现(方言,音xuàn)走现看。
大姑娘坐轿——第一次。
驴踢房梁——谈(弹)不到心事。
使唤丫头带钥匙——当家不管事。
西瓜皮揩尻子——没个完。
黄瓜打驴——两半。
麻雀头包饺子——没肉尽是嘴。
姓赵的嫁给姓赵的——照(方言,义为依旧)是个赵。
老鸹落在猪身上——一般黑。
西山上的黄羊——没数目子。
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呢。
孙猴子做了弼马温——官大官小也不知道。
扒眼眼照镜子——自找难看。
尖底子尻子——坐不定。
冬至的日头——当日回去。
茫长茫长——芒种。
致富路上的姑娘——扎姐姐。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子(掸子)。
理发店拿锥子——外行。
老鼠拉秤砣——洞门封住了。
老鼠钻书看——咬文嚼字。
老鼠钻了风箱——两头子受气。
哑巴跌到面馆子——胡着吃。
狗喝面汤——耍兰花舌头。
羊油倒到石板上——住了(,冷,使之凉,此为凝固、凝结之意。此处指“人呆住了”等)。
羊肉包子打狗呢——有去无来。
纳家户居民中还流传一些谜语,例如:
一个窟窿黑洞洞,十头老牛拉不动。(井)
家里有一群白鹅,来了客人就下河。(饺子)
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钉银钉。(星星)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水葡萄。(眼睛)
红公鸡,绿尾巴,谁猜着,我给他。(胡萝卜)
一个娃娃白胖胖,牛牛长在肚子上。(茶壶)
地里生,地里长,开白花,结铃铛。(土豆)
小时候大,大时候小,长着长着就没了。(囟门子)
小猴猴,满田磕头头。(锄头)
一个人姓王,腰里别了两颗水果糖。(金)
CJ语言习俗
回族通用汉语,但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日常用语中还保留着很多的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以及蒙古语等词汇。同时,由于文化差异,回族还独创了许多汉语词汇,用以表达回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在文字方面,回族内部还使用“小儿锦”。纳家户回族的语言特点与回族话的这一整体特征相似(关于其详细的描述,请参见本课题另一项成果《纳家户回族方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