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方法如下:
第一,据历史记载,唐代即有清真寺的建设,但保留至今的清真寺最早只能追溯到元代。纳家户清真大寺修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历经风雨,虽屡经修缮,但保存完整。1988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资源评价中的时间价值即“古悠度”测定,目前有可以借鉴的久远性权重设计(见表3-9)。但如果考虑到伊斯兰教产生于7世纪,传入中国的时间也在唐代,回族的形成最早也为元末明初,因而,回族历史文化资源的时间价值应该作出实事求是的适当调整。在确定回族文物等级、确定国家及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可以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时期的唐代,与中国文化生成的夏商周相比拟。如果用“很悠久”“悠久”“较悠久”三个等级来衡量,则回族历史文化资源的“很悠久”指元代及以前,“悠久”指明代,“较悠久”指清代及以后。相关的分值可以比照测定。
第二,纳家户清真寺的艺术价值。
纳家户清真寺是中国特色清真寺建筑艺术的典范,突出体现了中国内地清真寺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伊斯兰文化元素为一体的风格。关于其建筑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兴华先生曾作过如下总结:
纳家户清真大寺的建筑成就之一就是邦克楼的典型宁夏地方建筑做法和中阿合璧建筑形式。典型的宁夏地方建筑做法,就是它也像宁夏同心清真大寺一样,将邦克楼做在高台之上,而用高台的过洞作为入寺的大门。这样就达到了邦克楼和大门楼同时高大雄伟的建筑效果。中阿合璧,就是中间邦克楼做成中国传统式的,两旁望月楼做成阿拉伯式的或准阿拉伯式的,两者有主有次,搭配和谐。
纳家户清真大寺的建筑成就之二就是礼拜大殿屋脊的上峻下缓的做法。即歇山四尖脊特别陡峭,举高都是超过水平30厘米。而卷棚歇山脊则起翘比较平缓。这种说法被认为是“似有唐代上峻下缓的味道,并具有明显的川匠手法”。被认为有“远处侧观殿顶,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十分壮观”的效果。或被认为“非常具有韵律感,这也是他处建筑上所难见到的一个典型”。
纳家户清真大寺的建筑成就之三就是礼拜大殿内部彩画的成功配色。该寺在礼拜大殿内部的彩画中,主要使用了蓝、绿、红、黄四种颜色。前两种颜色,是伊斯兰文化所崇尚的,后两种颜色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象征喜庆、欢乐、吉祥,一象征权威、皇权、宫殿。纳家户清真大寺的匠师们,以这四种颜色为主,进行了成功的色彩的谐调与配合,包括色彩三要素即色相、明度、纯度等等的搭配,使笔者一进该大殿就有一种清净、明快、赏心悦目的感觉,这若不是亲临者,是不会有这种体验的。
纳家户清真大寺的建筑成就之四就是在斗拱梁枋的雕刻中既有伊斯兰教允许的植物类图案,也有伊斯兰教不怎么允许但在当地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些动物类图案,从而显示这里的伊斯兰教在自己的建筑中并不怎么绝对排斥不符合伊斯兰教规的所有汉文化。具体说来就是斗拱梁枋的雕刻中既有像松竹梅岁寒三友、荷花、玉兰、卷草牡丹、瓜果、西番莲这样一些植物类图案,也有如二龙戏珠、凤凰、夔龙献寿这样一些动物类图案,从而在雕刻绘画领域显示出中阿合璧。
我们这次在对纳家户清真寺的考察中,还详细对斗檐下的木雕进行了调查。木雕有24组(参见第120、121页图),为阿拉伯文经句书法,书法流畅,图案精美,覆以黄漆,显得明亮华贵。但时间难以确定,据老乡讲,最少已超过百年。
第三,体量大,知名度高。纳家户清真寺呈长方形,由邦克楼、礼拜大殿、厢房、淋浴室等组成典型的中国古代四合院建造布局。有寺门照壁、望月楼(与邦克楼结合)、南北厢房、新老礼拜大殿、沐浴堂、女寺、穆斯林人口理论学校及墓地等,占地8000平方米。老礼拜大殿面阔5间,进深8间,建筑面积950平方米,可容纳近千人同时礼拜;大殿内有直径60厘米的立柱28根。邦克楼高达21米,面阔3间,是一座歇山顶三层传统木构架阁楼。望月楼、邦克楼均置砖砌台座之上,台座高8米,宽9.5米,长14米,夯土筑成,外包青砖。在中国回族的清真寺中达到如此体量和规模者,为数不多。纳家户清真寺的知名度也比较高,是宁夏回族文化之旅的必游景点之一。凡到纳家户者必到纳家户清真寺。
第四,是纳家户的宗教文化中心。纳家户居民围寺而居,回族的经堂教育在这里延续,大型宗教活动在这里举行。可以说纳家户清真寺是纳家户的文化中心和纳家户居民的精神家园。
(三)纳氏历史名人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纳家户纳姓回族的先祖是纳速剌丁之子哈辛,其落居银川市大约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其后,在人口外迁过程中形成了纳家户这样一个新的聚居村落。这一新的研究成果,终于厘清了纳家户纳姓回族的来源之谜。具体的考述见《中华回乡纳家户》一书。
哈辛的祖父即赛典赤·赡思丁。这一家族曾出现过有重大影响的知名人物。我们在《中华回乡纳家户》一书中列出了赛典赤家族的20位人物,并作了简要的评述。在这些人物中,有的曾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如:赛典赤·赡思丁,被史学大师白寿彝先生誉为“像这样一个光芒万丈、千古不朽的人物,在别的地方,我们还举不出第二个人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在《中华回乡赋》中列举19九位古往今来的回族杰出人物,列在榜首的就是赛典赤,赞之为“和合为重,以民为本,彰政治清明”。纳速剌丁,曾任云南行省、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卒后进封延安王,至元十六年(1279年)曾率军3800余人西征,招抚金池(今云南德宏州傣族),出征缅国(今缅甸),马可波罗在纪行中有生动的描述。郑和,中国伟大的航海家、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21世纪以来,中国举办的最盛大的海洋文化活动,莫过于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活动主题为“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2004年4月,交通部成立了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六项纪念活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云帆万里照重洋——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展览;《1405——郑和下西洋》电视专题片;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航海和海洋知识竞赛、讲座、夏令营活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学术交流活动。自2005年起,国务院批准每年7月11日为“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内地的实施日期,纪念郑和将成为中国每年例行性的重要海洋文化活动。在“海洋世纪”的新时期,充分彰显中国政府和人民海军一以贯之的“和谐海洋”价值理念。还如经学家马注、马复初,都是回族文化大师。白寿彝先生以为,“在康熙乾隆间,回教著作之风大盛,而马注实是一个开风气的人物。他在这方面的地位,好像近代中国学术界的梁任公、胡适之”。“(马)复初是各省教胞都熟悉的人物。这个人物的伟大,不在他某一点的特长,而是在他各方面所表现的总和。他不只自己译作了宗教哲学的书、教律的书,以及阿拉伯文法的书,他还整理了前人在这方面的著作。他不只写了纯宗教的书,他还写了历法上的和地理上的书。他不只作书,他还要刻书。他不只作(做)文化上的工作,而且他还参加过实际政治,他还参加过实际军事。我很想拿欧洲的康德和中国的朱子来比拟他在中国回教(伊斯兰教)史上的地位,然康德和朱子却仅是学术方面的人物,还不及复初活动范围的广泛。如果勉强在中国近代史上找一个人物来比拟,在学问方面和事业方面,都很和拥护儒家精神的曾国藩相似,不过国藩在事业方面是成功了,而复初是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