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纳家户回族文化产业开发研究
19051500000020

第20章 纳家户文化资源禀赋(6)

赛典赤·赡思丁的后人遍布全国,尤其以云南、山东、江苏南京和宁夏居多,在国外也有分布。而据伊朗的历史学家考证,赛典赤出生在伊朗雅利安人最古老的城市——布哈拉城的河外地区。铁木尔时期,一位祖籍布哈拉的历史学家——米尔·杭德在著作《伊朗通史》中提到“阿米尔·杭德·穆罕默德是赛义德·鲍尔汉丁·哈万德·沙阿的儿子,在他的家谱中与哈万德·赛典赤·布哈里(注:即赛典赤·赡思丁)的前四世有血缘关系”。我们期待进一步的研究,以期发现赛典赤·赡思丁家族在伊朗的后人。这些人在血缘、亲缘上与宁夏纳姓回族密不可分,是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

(四)汤瓶

汤瓶本指一种煮开水用的瓶,属汉族的传统器皿,在茶艺中经常提到用汤瓶烧水冲泡茶叶。“汤”,古汉语意为“热水”。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提到用它来煎药。后来,“汤瓶”从器皿到名称都完全变成了回族特有的东西。医疗、武术等冠以“汤瓶”名称如“汤瓶八诊”“汤瓶功”等,回民的饭馆悬挂汤瓶作为清真食品的标志,回族的艺术创作中也常常以汤瓶作为元素。在有些地区回族的口传历史中,将汤瓶的历史追溯到唐代,将“汤瓶”与“唐瓶”相附会,说“汤瓶”是唐王(更有人附会成李世民)赐给回民的。所以,汤瓶早已不仅是回族用以沐浴的一种盛水工具,而是回族的标识和回族文化的一种标志,并且跨地域,在全国回族中有普遍的接受性。曾有人表示,随着城市化和住房条件的变化,人们使用了自来水以后,汤瓶会从回族的生活中退却,但我们的调查结论是:凡使用自来水的回族家庭,汤瓶照样是必需品。这一器物与回族的宗教生活密不可分,自来水是代替不了的。

纳家户回族使用的汤瓶种类很多,过去曾有木汤瓶、铜汤瓶、搪瓷汤瓶、铁汤瓶、陶瓷汤瓶,还有铝汤瓶和锡汤瓶等。村民中有“紫铜、青铜、高丽铜、黄铜打下的汤瓶,吃喝不成都能行,没把汤瓶是不行”的歌谣。汤瓶既是洗浴工具,还是“清真”和“穆斯林”身份的象征。而“自旅游开发以来,汤瓶从纳家户私人空间进入了公共领域。在这一过程中,它既传承了自身的部分传统功能,也在公共文化的大平台上,通过接触、磨合、交流和对话实现了其功能上的创新”。它在回族文化元素中占据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汤瓶的元素是关于回族文化特点的物化载体中被开发利用最广泛的一种。

二、二级及以下资源分析

纳家户回族文化资源中二级及以下资源单体如油香习俗、地方纪念节日、二毛皮生产及制作、命名礼、回族传统食品、宗教音乐、送迎哈吉、回族话、见面礼、牛香板、家庭纪念活动、民居、手工制品等,多数我们已在资源类型中作了描述,现对未提及的部分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油香习俗

油香的制作方法、过程、礼仪,一般的回族民俗著作中都有过介绍。关于其文化含义需要进一步挖掘。

1.油香是统一性最强的一种回族文化习俗。

回族文化的地域性很强,各地民风民俗均有差异,但无论东西南北,回族中都有比较统一的油香制作习俗,并被赋予了大体相同的文化含义。

2.油香兼具宗教文化功能和世俗文化功能。

无论是回族的宗教节日如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还是民俗节日如诞生礼、命名礼、满月礼、割礼、婚姻、丧葬以及其他纪念活动等,人们都以油香来表示庆祝、纪念或哀悼等。伴随着节日的举行,油香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在宗教节日中,它代表着隆重的庆祝;在诞生、命名、满月、抓岁、割礼等习俗中,它象征吉祥、平安,用来表达对孩子美好未来的祝福;在婚姻礼俗中,它象征着幸福、圆满;在亡人纪念活动中,表达了对亡人的追思和祈祷。回族的宗教节日与世俗节日之间关系十分紧密,纯粹的“世俗节日”几乎不存在,必然同时也伴随着宗教的文化意味。同时,油香的制作(“捞油香”)往往代表着对节日的重视程度,在一切节庆、纪念活动中,如果没有油香的礼仪,则表示出活动的举办尚很简约。

3.油香是传递感情的纽带。

每逢各类节日,有油香的制作,就有油香的馈赠、分送。纳家户往往要将油香分送清真寺阿訇、满拉、亲朋好友及左邻右舍。人们在相互馈赠、分送的往还中,加强了亲戚之间、邻里之间、朋友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了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协调了民族内部的关系。同时油香也送给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人。细心的人还会发现被送来的油香已开了一个小口,回族在送给非穆斯林时,已经念过“太思米”(“诵真主之名”)。油香的这一功能,有利于协调回族内部及其与兄弟民族之间的关系。

(二)迎送哈吉

朝觐是穆斯林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人生礼仪。短短几天的朝觐,实质上是一个穆斯林从世俗时空中剥离,进入神圣境域,最后又回到世俗时空中的过程,朝觐的完成使得朝觐者带回了一个意义的象征符号——哈吉(Haji),引起了在穆斯林社会中身份和地位的变化,也引起穆斯林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朝觐者在完成所有的朝觐功课后,回到自己的社区,紧随而来的是要举行一个群体性的“接哈吉”的仪式活动。通过“接”,使得朝觐者的哈吉身份强化,得到群体的认同,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有着神圣性和现实性双重功能。

接哈吉时,整个纳家户的回族会共同参与,而且有一个完整的仪式。当一人要去麦加朝觐时,村中的所有人都要为他送行;当朝觐归来时,整个纳家户和邻近穆斯林社区的非亲非故者会自发而来,带上写有“朝觐荣归”“圆满五功”的锦旗或匾额,聚集到哈吉家中祝贺,其场面异常隆重。接哈吉的详细过程为:哈吉在完成功课回国时要提前通知家属,哈吉的家属在得知消息后,首先要通知家族内部的人和亲戚,同时还要去清真寺邀请本坊的阿訇和教众参加接哈吉仪式。在做好这些准备后,一部分人待在家里宰牛羊、办家务、准备饭菜,一部分人前往车站或机场迎接。当哈吉到来时,人们争先恐后地挤上前去,给哈吉道“色兰”,表达最诚挚的问好,并争抢着与哈吉握手或拥抱,意为沾“拜热可提”(“沾吉”)。哈吉接回来后,由本坊的阿訇主持进行一个演讲仪式。在仪式上,阿訇要向人们解释一下什么是朝觐、朝觐的来历、麦加朝觐的基本程序、朝觐作为穆斯林天命功课的神圣意义,以及朝觐者成为哈吉的贵重,同时引经据典,鼓励教众在经济等条件具备下最好去麦加朝觐,完成每个穆斯林的神圣功课。随后由哈吉自己发表演讲,讲述自己在麦加朝觐的过程及朝觐中的感受和心得。等阿訇和朝觐者演讲完后,哈吉的家属将来客请进屋子里,端上各种水果和瓜子,以及备好的饭菜招待教众。众客人齐聚一室,津津乐道,共享美餐佳肴,为接哈吉仪式增添了欢快的气氛。宴请结束时,接哈吉也将结束,来客们在离开哈吉家之前,都会得到哈吉从麦加带回的泰斯比海(念珠)、号帽(妇女为围巾)等,最重要的是每个人要饮哈吉从麦加带回的圣水。仪式结束后,哈吉的日常生活将不再一如以前,哈吉每到一处都会受到其他穆斯林的尊重,其受到的待遇在一般情况下与阿訇相等,如干尔曼里、婚丧嫁娶等;哈吉本人要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教义的行为规定,称为“守住看守”。

(三)牛香板

牛香板是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中的产物,也是回族文化古老的遗存,在回族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回族经堂教育中,这种写着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牛肩胛骨被称之为牛香板。初学《古兰经》经文的孩童将阿拉伯文或波斯文写在牛胛骨上,背会以后不是洗掉、擦掉而是吃掉,其寓意除了表示对经文的完全消化、理解,还表示经字不能随意放置和处理。

其他文化资源单体我们已经在资源类型分析中做过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依据以上的分析,纳家户的回族文化资源的典型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伊斯兰教的宗教文化特征;第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第三是地域文化特征。从这些特征可以说,纳家户回族的文化是一种体现着民族性、地域性的典型的中国回族文化。纳家户回族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不断接触过程中,进行着自我调适,从而也不断地推动着回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纳家户回族文化的多元特征,在资源开发和市场开拓、文化沟通和文化认同、市场开发与招商引资方面具有良好的条件。也就是说,国际上的所有伊斯兰国家和地区在理论上都可能成为其潜在市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使国内其他民族对回族文化的理解更容易,文化资源的开发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具有地域文化特征,使纳家户具有与中国其他地区回族不同的身份特征,这种身份特征是唯我独有、不可复制、不可转移的,在任何时间都是唯一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