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纳家户回族文化产业开发研究
19051500000027

第27章 纳家户回族文化产业体系建设(1)

依据当前回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纳家户回族文化资源核心禀赋,从长远来设计和确立文化产业发展蓝图,构建创新型的产业体系。纳家户回族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应该是:以文化实物产品制造和向其他产品提供文化附加值为路径,发展回族文化产品制造业;突出回族建筑艺术特色,立足广阔市场,发展回族建筑设计业;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发展回族影视业;把握专业化、行业化趋势,发展回族文化博览业;顺应体验经济时代,发展回族文化旅游业。

第一节文化产品制造业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文化产品制造业是文化产业的“相关层”,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产品制造业包括书、报、刊印刷,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文化用品制造,乐器制造,玩具制造,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制造,机制纸及纸板制造,手工纸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照相机及器材制造,印刷专用设备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电影机械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复印和胶印设备制造,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工艺美术品制造等17个相关的门类。

文化产品制造业实际是一个文化的商品化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产品的生产、交换、消费、互惠和再分配的各个环节。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制造业其意义不仅在于能够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于民族文化的动态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不仅要做好资料挖掘、整理和收集等工作,还要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发,而开发也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渠道,否则,民族传统文化就会成为“标本”放在博物馆、档案室和资料库,必将失去生命活力,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抽象符号。

就工艺品来说,由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不同,其产品也特色纷呈、千差万别。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从东北内蒙古到新疆、西藏,再到云、贵、川、渝和粤、桂、琼、台等省(市、区)的“C”形地带上。广阔的地域分布,使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地域特点。就地取材并以手工或半机械方式制作的工艺美术品或纪念品,往往也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雕塑上来说,中国少数民族的雕塑有石雕、玉雕、砖雕、木雕、竹雕、桦皮雕、骨雕、泥塑、陶塑、面塑、金属塑和酥油塑等,甘肃、宁夏回族、东乡族和保安族的砖雕,云南白族的大理石雕和一些少数民族的图腾柱雕及寨门祭祀装饰雕刻,广西毛南族的石雕、木雕,台湾少数民族的石刻以及黑龙江鄂伦春族的桦树皮雕等,都是中国民族雕塑艺术中的奇葩。刺绣、编织、织锦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中较为普遍的工艺美术品,如壮锦、傣锦、侗锦、苗锦、瑶锦、黎锦和土家锦(“西兰卡普”)等,其中壮锦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花色图案繁多,颇具壮族风格和特色。云南纳西族妇女的“披星戴月”衣和傣族的筒裙,以及新疆维吾尔族绣花帽和细致的围裙等,都各具特色。藏族的毛织品氆氇、“邦单”,鄂伦春族的马鬃尾与麻混编的生活用品,德昂族的藤篾编织的腰箍,毛南族的花竹帽(“顶卡花”)等,都是精美的编织工艺品。这些独具特色的产品目前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同时也很好地传播和传承了这些民族的独特文化。

传统民间工艺产品通常并不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基本生活需求,而是满足消费者高层次的文化精神需求。回族文化的产品制造,其涵盖的范围更广阔,不仅包括基本生活需求类,也包括文化精神需求类产品。对于基本生活类产品来说,只不过目前市场上的产品覆盖和替代了实际的消费需求。为此,我们选择了一些日用品,作了一个简单的市场调研。

课题组选取了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杨和镇纳家户村三个有代表性的回族聚居地作为调查地区,前后共发放调查表300份,收回有效调查表280份。经过统计,87.3%的被调查者认为这类产品应该有回族文化标识,70.4%的被调查者不满意现有产品。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比较认同和接受有回族文化符号的产品。目前,他们只能购买市场上与大众混同的东西。这说明,有回族文化符号的产品目前还很匮乏,生产供给不足,市场前景是广阔的。

回族文化产品制造业目前可以沿着两条路线展开:

一是文化实物产品。诸如服饰、回青瓷、剪纸、刺绣、雕刻、手工艺品、阿拉伯文书法以及乐器如泥哇呜(牛头埙)、咪咪、口弦、箫箫子、角笛、素勒、羊头弦子等,在回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对这类产品,要不断加大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的挖掘力度,使之得到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是加大文化创意力度,向其他产品提供文化附加值。比较而言,这是更有市场开发潜力的一类。可以说是用回族文化之“魂”,附产品制造之“体”。在绝大多数产品中,回族人民通常比较喜好那些具有回族文化符号、回族文化色彩的产品。比如,回族有燃香的习俗,但比较喜欢使用带有清真标志的香料,而不是市场上常见的“卫生香”;妇女所佩戴的金银饰品,也喜好具有回族伊斯兰文化所特有的造型,或带有阿拉伯文字符号等类。向产品增加回族文化色彩,这是一个空间十分广阔的领域,完全可以依据回族文化元素,自由创意。在此提出几点设想,供读者参考。

第一,充分利用回族的造型艺术。在回族清真寺建筑、民居、家具式样等各类建筑和日常用品中,都体现出对几何图形的灵活运用。其中“拱”由伊斯兰建筑的新月、穹顶、门窗造型中提炼演变而来。如清真寺建筑中的拱券、穹顶,形式多样,有尖形、马蹄形、弓形、三叶形、复叶形等。这些几何图形不仅可以运用于建筑之中,也可以运用于其他适宜的产品之中。

第二,花卉植物。每个民族、每个地方,由于自然环境、人文传统的不同,总有自己所喜好的植物花卉。如“市树”就是一个城市的代表树木,通常代表着该市的城市文化和精神。回族群众喜好《古兰经》中所提及的植物,如椰枣、无花果、葡萄等,另外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喜欢牡丹、石榴、凤仙花等花卉。这是在回族文化产品制造中可加以考虑的元素。《古兰经》中提到的植物,也可以适地种植,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植物园。如据媒体报道,卡塔尔将在位于首都多哈郊区的教育城内,按照伊斯兰建筑风格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造一座植物园,园内将种植《古兰经》和“圣训”中讲述过的花草、树木和草药等100多种。

第三,色彩。回族常喜欢用石绿、豆绿、蓝绿等调和色,因此各种产品多见绿色。白色也多用在建筑的内外粉刷,形成以白为主的风格。黄色是西北地区土生建筑的自然色,代表着回族穆斯林赖以生存的土地,有一种淳朴、敦厚的感觉,带来欢乐与光明的联想。黄色用在建筑的各个部位,与其他色彩搭配,能打破单调感并产生很好的视觉效果。

第四,阿拉伯文书法艺术。阿拉伯文书法是回族对祖国的独特贡献之一。它吸收汉字的特点和汉文书法的形式,以阿拉伯文字或阿拉伯字母的灵活变体写成,具有中国特点的书写方法和审美情趣,实现了阿拉伯文书法的中国化,变化精妙、风格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审美价值,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宝库。主要书法形式有十余种,如纳斯赫体(誊抄体)、库法体、苏鲁斯体(三一体)、波斯体、卢格尔体、迪瓦尼体(公文体)、马格里布体等。书写工具有木笔,也称“干兰”(阿拉伯语音译),有草制、竹制、木制三种,也大量使用中国传统的毛笔。阿拉伯文字母本身具有一种独特的线条感,可以随意变化其形状而形成蜿蜒曲折的装饰花纹,被广泛应用于清真寺及其他宗教建筑上,也进入百姓家中,回族家庭将其装裱,悬于居室,显示出庄严、肃穆、神圣的宗教气氛。回族工艺师还将阿拉伯文雕刻成石雕、木雕、砖雕,或烧制在瓷器上,或铸刻在铜香炉等金属器皿上,以及装饰各类建筑物的藻井、门窗、柱梁等。回族妇女在刺绣、剪纸艺术中,也时常以阿拉伯文为主题,成为回族民俗工艺品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回族文化产品制造中,这是可以大力挖掘和使用的元素。一碟一碗,可能因为增添了阿拉伯文书法艺术的文化含量,相应就增加了产品的价值。

回族文化产品市场始终是一个可以培育的市场。如数码产品《古兰经》点读笔,当点读笔点到《古兰经》哪一句,就会发出哪一句的声音,重复点就重复发音;当点击《古兰经》章名时,可以发出相应的整章《古兰经》朗读语音;当点击节时,可以发出相应节的朗读语音;点击页码时,可以读出整页的古兰经;同时,它还可以一次性朗读整本《古兰经》。其操作简单,方便学习和记忆,受到回族穆斯林的喜爱,对于我们开拓市场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实际上,适用于回族穆斯林生活中的用品林林总总,还有很多,都需要创意和制造。比如,通常所起“经名”都没有文字记载,偶有记载,也是比较粗略简陋的纸质材料。这种对一个穆斯林一生都有特殊意义的“经名”,完全可以做得更精美一些。还如穆斯林青年结婚专用的“尼卡哈”证书等。

回族文化产品制造业是一个亟须大力发展的行业,但目前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主要表现为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不够,人才匮乏,政策不力等。鉴于此,目前在回族文化产业园内,可以先行尝试:

第一,成立回族文化产品创意、研发、设计中心。整合工艺、美术、历史、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资源,同时积极呼吁在宁夏各中、高等院校设立回族文化产品设计专业。通过多方面努力,建立一支富有创意又贴近市场的产品研发队伍。举办面向区内外的产品设计、征集大赛等活动,评选出构思独特、设计新颖的回族文化产品。

第二,培育生产企业。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政策方面,实施税收豁免或优惠退税政策,奖励有重大贡献的设计、生产、销售人员;资金方面,可提供贴息财政资金或设立开发专项基金,并按照有偿和无偿投入、贴息贷款、滚动发展的原则,用于产品的研发、生产。

第三,塑造纳家户回族文化产品的品牌形象。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资源优势,将一批质量上乘、文化品位高的特色产品作为公务礼品的首选商品,扩大影响力;利用各种节庆活动或通过举办博览会等方式进行推介;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图书等,特别是互联网平台,扩大产品的信息发布。

第二节回族建筑设计业

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结果,其典型的表现是回族建筑文化。在建筑文化中,清真寺、拱北等宗教建筑及民居又是主要形式。

自唐代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中就出现了伊斯兰教建筑这一新的建筑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伊斯兰教建筑也在不断发展,并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结构体系和艺术风格。刘致平先生在《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一书中,对其发展时期、各时期的建筑特征以及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有详细的描述。

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伊斯兰教建筑的移植时期,从唐代一直到元末共700余年。该时期的伊斯兰教建筑多用砖石砌筑,其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基本上是阿拉伯式样,受中国传统土木结构建筑的影响较少。如广州怀圣寺的光塔,完全是阿拉伯样式,砖砌圆形,内有双蹬道相对盘旋而上。“此塔砌筑之精妙,在我国砖塔建筑中是少见的。它的砌筑技术,无疑影响了后来中国的砖砌佛塔艺术。”广州城外桂花岗的宛嘎斯墓,为砌砖半圆拱顶,外观造型也属外来式样,与中国汉唐地下陵墓的拱券式样不同。建于宋代留存至今的泉州清净寺,也有几个特点为国内少见:“遗物全部用石砌成;大门发券做法全为阿拉伯式;大门在礼拜殿之前侧紧邻,而非四合院式。这几个特点全是外国常见的制度,与中国传统建筑有很大差异。”

第二时期,伊斯兰教建筑发展的高潮时期,从元末到鸦片战争前,约500年时间。这一时期的回族伊斯兰教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大量采用后窑殿、无梁殿的结构形式。特别是到了清代,已完全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形制,清真寺的布局多为四合院式,大殿及主要配殿都是大木起脊式建筑,用斗拱。屋顶则多为勾连塔,带前券棚及后窑殿的式样。平面类型有矩形、十字形、凸字形、工字形等。尤其是后窑殿的式样变化甚多,有单檐、重檐、三重檐的十字脊及亭式等。材料有木有砖,砖砌后窑殿已不多见。“总之,清朝清真寺建筑可谓千姿百态、争艳斗胜,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建筑的传统,远不是一般佛寺和宫殿所可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