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时期,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约百年时间。这一时期欧美的建筑技术传入中国,一些清真寺建筑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出现了楼层式清真寺。但总体看,其建筑规模、工程质量及技术水平都远远不如前一时期。东南沿海的伊斯兰教建筑甚至出现了衰退现象。
回族的民用建筑也大体走过了与伊斯兰教建筑相似的历程。宋元时期自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定居中国南方的回族先民豪商巨富很多,他们的豪华住宅和所创办的学校、医院也与早期的清真寺一样,大多是阿拉伯式或者中阿合璧的。到了明清以后,回族的民用建筑基本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今天的中国拥有一个庞大的建筑设计市场。正如一些建筑学家所指出的,一段时期以来,盲目追风、不尊重历史、简单抄袭的“欧陆风”,导致了大量毫无创新的“四不像”建筑。许多优秀的建筑遗产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鱼目混珠的假古董。回族建筑市场的混乱状况有过于此: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抄袭、模仿阿拉伯式清真寺建筑矗立在各地,丧失了回族的本土文化特色。回族清真寺古建筑的修复中,因为不了解回族文化,也不了解回族古建筑的艺术,所以很难做到“修旧如旧”。举例来说,一本记述纳家户清真寺修复的书稿中竟然屡屡写到,“纳家户的回族在送完’埋体‘,以后是每天晚上亲人陪同喇嘛到坟地,颂(诵)念《古兰经》。以超度亡灵归真,时间是三个月,每次亲属要给喇嘛颂(诵)念费,这是回民的丧俗。”所谓“喇嘛”“超度”等词语,真令人啼笑皆非。而在回族民居建筑中,也鲜见回族文化特色,千篇一律,毫无生气。
回族建筑业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市场。就宗教建筑来说,有清真寺、道堂、拱北等各种类型,上述各类古建筑的修缮市场也十分广阔,仅列入全国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清真寺就是一个巨大的数量。在民居建筑中,也要考虑将其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样式。
第三节影视产业
影视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类型,伴随着新兴媒体技术而兴起,自产生以来,不仅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也蕴藏和创造着丰厚的经济价值。2008年,美国的影视产业提供了240万个就业职位,从业人员的薪金总额超过了1400亿美元,就业职位中包括了行业内直接和间接的工作机会。其中从事直接工作的人工薪总额为417亿美元,平均每人的年薪(55600美元)较之美国人平均工资高出了26%。在产业的核心链条上有超过29.6万个就业职位,散布于制片、市场营销和影片发行以及电视节目制作,横跨了行业内几乎所有的就业类型,包括电影和电影制片业中自由职业者、短期雇工以及大电影公司、独立制片公司的长聘员工,还包括核心产业内供给商,比如电影实验室、特效工作室和数码工作室、片场服务以及道具、服装提供公司等对制片行业有直接贡献的职业。相关行业的职位超过45.3万个,电影发行和电视节目播出的比重最大,包括电影院,音像制品零售业、租赁业,电视台,有限电视公司,新兴的在线视频服务行业。和影视产业间接相关的职位也很多,一般都是直接和消费者挂钩的,比如超市、主题餐厅、主题公园、旅游业以及更为广泛但是和影视产业密切相关的职位,比如影视副产品中的服装零售、汽车租赁、拍卖行、剧组伙食提供公司、干洗店、花店、电子设备提供商以及木材提供商、物流公司,还有数以千计的零售商。2008年,美国娱乐产业对全球视听产业提供的服务,创造了136亿美元的价值,较之2007年下滑了6%,但是较之2004年上升了30%。此外,影视产业是美国少有一直保持贸易顺差的行业。2008年,外贸盈利117亿美元,占到了全美贸易顺差额的7%。影视产业的贸易顺差大于电讯业、经营咨询业、法律业、医疗业、电脑业和保险服务业。
中国作为影视产业的后发国家,影视业迅速崛起并呈现出问鼎全球的发展势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创意产业代表的当代影视业是文化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一环,影视业应该在新一轮的文化竞争中捷足先登。”
新中国成立以后,少数民族影视创作出现并发展起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少数民族电影创作迅猛发展,从1978年至今,共有近300部少数民族电影问世,显示出了少数民族影视创作的发展势头。当前随着民族地区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的态势,民族影视产业作为一种时代创意也迅速崛起。回族题材方面的影视创作,长期处于难以突破的困顿境地。有学者统计,从1949年到2008年的60年,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共有296部,其中涉及回族题材的只有《太阳照亮了红石沟》《回民支队》《六盘山》《大刀王五》《月落玉长河》《同心》等六部作品,仅占总数的2%,与蒙古族电影的51部相比,其数量不足、发展缓慢由此可见。不仅如此,情节上的重复,以及在民族风格与特色展示上的乏力,造成仅有的几部回族影片质量不高,艺术水准欠佳,既不能被回族穆斯林大众所认可和接受,也难以成为回族文化对外宣传的窗口。这与有着浓郁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影视片所取得的效果截然相反。纳家户回族影视业的发展,不仅是对中国回族影视业真空状态的弥补,也是将回族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文化资本”,在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营实践中实现回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回族作为中国的穆斯林,影视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突破观念上的障碍,即穆斯林能否发展影视产业的问题。一般看来,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对有偶像崇拜嫌疑的影视是排斥和限制的,甚至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神权政治统治的国家,电影一直遭到伊斯兰宗教人士的公然诋毁和排斥,发展相当缓慢。毛拉们认为电影院是西方国家无神论的象征,电影亵渎神灵,是清真寺的劲敌,直接威胁到他们的权力,颠覆了他们长期以来信奉的价值理念”。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伊斯兰世界中影视业整体落后是一种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在伊斯兰世界中,影视业不仅一直存在,且从未停止过发展的步伐。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就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出现在阿拉伯世界,如伊朗、埃及、黎巴嫩、叙利亚等伊斯兰国家,1896年在亚历山大和开罗已开始有电影放映活动。到了20世纪中期以后,电影业在阿拉伯世界普遍出现并形成产业化的发展势态,只是其发展程度因国而异,发展水平有所不同,而伊朗电影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是穆斯林世界影视业中不容忽视的一道亮丽风景。伊朗作为一个有着浓厚伊斯兰传统的国家,电影业的发展由来已久,20世纪初期伊朗开始有了最早的电影放映。自1925年伊朗本土电影的制作开始后,又历经半个世纪,伴随着当代世界范围内大众娱乐文化的兴起,伊朗本土电影工业也以较为温和的方式,以不触犯伊斯兰宗教道德戒律为前提,渐进式地发展起来。从宫廷上层到民间的下移,从无声黑白电影到有声彩色电影,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产业化的规模发展,伊朗电影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最终创造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伊朗电影的成功之道在于:采用一种温和的疏离政治意识形态的叙述方法,把镜头对准儿童的纯真世界,透过儿童的形象来折射人类的良心和人生的苦难,并最终将伊朗电影推上国际影坛。如今伊朗儿童题材电影正在以一种“真诚电影”的艺术力量,以一种比好莱坞电影更人性、更关怀、更丰富的世界性的艺术电影思潮,征服越来越多的真正热爱电影的人,在世界影坛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伊朗风”。纵观伊朗儿童电影,可以发现它们的成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影片即使故事性很强,也以细腻的手法重点描述一些细节,凸显出儿童片不同于成人片的特点。小主人公往往处于一种困境当中,但绝不悲观失望,很贴切地表现出笃信伊斯兰教的伊朗人民对生活的隐忍、坚强、乐观和超脱尘世的旷达情怀。黎巴嫩电影商马哈茂德·马米什评价说:“当我们提到伊朗电影时,会突然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印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人道主义作品。”
如今伊朗电影年产量达100部,享誉全球。在伊朗影坛上活跃的导演有300位左右,其中在国际影坛上较为有影响的有10多人,以阿巴斯·基亚洛斯塔米和慕森·玛哈马尔巴夫为杰出代表。创作的电影声名鹊起,受到国际电影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国际电影界斩获不断,获得了包括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在内的几十个国际电影奖,在全球影坛中风光无限,也使伊朗电影在世界电影界占有一席之地。许多有才华的艺术家在许多著名的国际电影节中崭露头角并获得了各种奖项,有:嘉法·潘纳希(影片《白气球》导演)、慕森·玛哈马尔巴夫(影片《恋爱时光》导演)、萨米拉·玛哈马尔巴夫(影片《黑板》导演,她是慕森·玛哈马尔巴夫的女儿)、拉克赫珊·巴尼耶塔米德(影片《五月夫人》导演)、哈塔米·吉亚(影片《认同》导演)、玛兹业赫·密斯基尼(影片《当我成为一个女人时》导演),以及玛基德·玛基迪(影片《小鞋子》导演)等人。这种发展也推动了整个媒体产业艺术水平的提高,比如由巴曼·扎琳普尔导演的《七支歌》是伊朗电影历史上的第一部音乐片。而在2001年由达酋仕·伐航导演的《德黑兰之夜》(Tehran’s Nights)是伊朗第一部由私人公司生产的电影作品,该片成为伊朗1979年革命以来的最为叫座的电影作品。
纳家户回族影视业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必须立足于当前文化资源、人力资源、技术等现实条件,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
第一,研究和借鉴伊朗影视的创作经验。
由于宗教文化禁忌的相同性,纳家户影视旅游的发展可完全借鉴伊朗的经验。20世纪,伊朗电影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现代的人文意识而在国际影坛引人注目。可以说,他们的电影是把西方的电影意识和自己的民族传统结合得最为自然和成功的。伊朗电影业对穆斯林影视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穆斯林不仅有着发展自身民族影视业的可能性,也有着其自身的发展优势;二是要发展具有本国或本民族特色的影视业,在坚持和塑造民族的文化品质中追求影视业发展的高度,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三是对那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本国本民族影视产业,既可以抵御西方影视在主流意识形态支配下的他民族形象的“东方学”表述,又可以顺应时势在新型产业开发中寻求其经济价值。回族作为在中国有1000万人口的民族,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影视产业,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不仅如此,影视作品的营销方式也有值得借鉴的方面。伊朗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家,不允许开设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因此,餐馆电影院就成为公众娱乐的地方。
第二,建设纳家户回族影视基地。
立足纳家户回族文化资源特别是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彰显回族优秀文化价值,制订回族影视业的发展规划,建设影视基地。实际上,影视业作为一种最具消费群体的娱乐行业,影视基地其实也是最有吸引力的旅游景点。宁夏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就是如此,以影视拍摄起家,最终将一个名不经传的古堡发展成为一个集影视拍摄、观光、娱乐、休闲、餐饮、购物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纳家户回族影视基地的建设应与其他产业互为支撑,相互促动,使其成为中国回族影视创作中心,扩大纳家户的外界声誉和影响力,带动纳家户回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第三,政策支持。
政府必须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对发展回族影视业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对这一新兴产业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支持,鼓励创新,健全产业发展机制,同时加大产业资金投入力度,吸引外资,拓宽回族影视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第四,人才会聚。
人才是影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纳家户回族影视业的成功与否,影视人才是关键。要采取多种措施,延聘国内知名导演、编剧和演员加盟,共同致力于回族影视业的开发。同时,积极与中国国内知名表演学校等机构合作,加大经济投入,培养一批优秀的演艺人才,以及管理人才、艺术人才、技术人才、策划人才、经营人才等各类电影产业人才队伍。在影视人才建设中,要注意吸纳本民族和本地区影视人才,尤其是适应回族影视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人才,使一批回族穆斯林影视导演、影视演艺人才、影视技术人才、影视经纪人脱颖而出。
第五,精品带动。
纳家户影视产业在探索期就要实施精品带动,选取具有普适价值和精神价值的选题内容,精心制作,以一种别样的清新之气,形成对电影市场的冲击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