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是中国区域发展的“短板”,与东部地区发展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这种发展的巨大“落差”,不仅体现在工业、农业等产业上,也体现在文化产业上。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不仅人均GDP已经达到3000~6000美元(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已经开始超越10000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且这些地区文化市场充分发展,各种现代商业传媒业已经充分发展,“传媒汇流”(三网合一)进展迅速,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已经进入最佳发展时期;各省会城市及中部比较发达地区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其文化市场正在形成,文化产业处在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阶段;而在农村地区和广大西部地区,人均GDP在1000美元上下,文化市场还未形成,现代传媒业如广播、电视等刚刚进入百姓生活,现代通讯刚刚开始普及,因此商业文化阶段刚刚来临。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加快发展的方略之一就是发挥比较优势,深入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培育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将这一巨大的优势发挥好、利用好,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必然选择。
其次,要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维护中华民族文化安全。自然界因物种的多样性而不断进化,人类社会因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断繁荣进步。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20世纪以来,以现代科技和大工业为核心的现代化,正在以超越民族文化差异的理性化、标准化、通用化和模式化力量改造着世界各民族文化,无情地销蚀着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个性特征。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严峻挑战。人类的外部物质世界、精神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日趋单调、雷同,平面的、单向度的思维模式和精神文化模式,将会抑制人类生机勃勃的创造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异文化的理解和宽容,从而使人类逐渐丧失文化精神上的自我更新、自我改造的动力源泉,最终导致人类文化的消减和人类自身的衰退。
西部地区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西部地区不仅有佛教、伊斯兰教,还有种类繁多的自然宗教。在文学艺术方面,西部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维吾尔族古典长诗《福乐智慧》、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傣族民间叙事长诗《召树屯》、蒙古族抒情歌谣《母子歌》(即《金宫桦皮书》)等,不胜枚举。在音乐、舞蹈、绘画、建筑、服装服饰、饮食、民俗等方面更是异彩纷呈,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采和民族特色。从文化观念上来说,有许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禁忌与道德观,如羌族在祭天、祭山时,严禁采樵和进山践踏;藏族禁忌挖掘神山,禁忌采集砍伐神山上的草木花树,禁忌在神山上打猎等;傣族传统道德中认为寨子边的树林应该保护,龙山上的树木不能砍;等等。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成分,是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协调一致的。西部地区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正确认识和把握民族地区人文资源多样性优势,在科学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不仅能够使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财富,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够保护并传承民族地区人文资源多样性。保持民族文化个性特征,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文化单一化威胁,保护中华民族文化安全的重要基础。
再次,要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西部民族地区多处于祖国边陲,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极端分裂主义者和西方社会一直在伺机对中国进行分裂活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增强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豪感,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促使民族地区的人民感受到国家的力量,这对加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增强整个国家的凝聚力、保持社会稳定、巩固国家安定统一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基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所创造的巨大文化产业市场空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2011年,中国GDP为471564亿元,人均GDP约合5414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经济持续发展是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基本依据。在过去的若干年中,中国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大大低于同等发展国家水平,这种巨大的落差和未来改善民生的国家政策主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从民族地区本身来讲,这些年来经济社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正在释放出来,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化消费呈增长势头,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及文化市场潜力也表现出一些令人关注的特点。
以上数据显示:
民族地区城镇居民的人均文化消费快速增长。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民族地区城镇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有些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内蒙古自治区在2007年、2008年、2009年的数据。这表明民族地区的文化消费潜力很大,文化消费空间可做深度挖掘,文化产业发展前景看好。
民族地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距大,农村文化产业需要国家制定特殊政策予以大力培育。从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在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恩格尔系数下降的同时,相当部分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在3年内徘徊不前甚至略有下降,反映出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能力不强,城乡之间文化消费的不平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农民人均纯收入还处在较低水平这一根本原因外,还有中国文化市场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正在迅速释放的文化需求,文化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特别是民族地区文化市场供求之间的矛盾更显突出。这需要在继续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培育,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从而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第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市场吸引力。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创造、多元文化兼容和共构的伟大文化共同体。其文化积淀之丰厚、文化形态之多样、文化哲学之深刻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有的。在这个伟大的文化共同体中,许多少数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形态各异。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原因,各民族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自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不论是传统物质文化(如文物古迹、传统服饰、建筑、工艺品等),还是传统精神文化(如史诗、神话传说故事、歌舞艺术、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各具特色,这是民族文化成为最具市场吸引力的要素之一。少数民族所具有的、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普适性精神理念和道德约束规范也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渴望的资源,有信仰的少数民族其精神和心理层面所处的状态是现代大众所追寻的目标。开发民族地区这种独具特色、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将拥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第三,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增长的空间巨大。近20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文化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文化产业已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朝阳产业,并且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从国家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了中心。在科学技术革命、全球化浪潮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动下,中国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得尤为迅猛。但民族地区对文化产业化浪潮的到来还缺乏足够的准备,一些地方甚至既无规划,也无对策,文化产业培育和发展迟缓,文化产业的市场发育不充分,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综合经济效益差,资源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举例来说,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中国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缓慢,显著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数字鸿沟已经成为阻碍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个环节。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人,虽然绝对值很高,但普及率却很低,特别是在民族地区,不仅网民总体比例很小,而且信息网络建设水平低,总体上处于信息化低度发展的状态。“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全球水平的省市共有十个,包括西藏、湖南、广西、四川、河南、甘肃、安徽、云南、江西和贵州,大部分为中部和西部地区较不发达省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地区之间的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差距很大,反映出西部及西部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信息化水平的差异相当突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被称为中国的“穆斯林省”。据《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区常住人口为6301350人。其中,回族人口为2190979人,占34.77%。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提出了具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措施,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重塑自治区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加快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目前,全区正在推进回族风情文化产业、神秘西夏文化产业两个核心区以及贺兰山历史文化休闲产业带、黄河金岸文化产业带、六盘山生态文化产业带三大产业带建设,演艺业、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动漫业、游戏业、影视业、会展业、文物和艺术业等产业都得到了发展,涌现出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华回乡文化园和《花儿》《月上贺兰》等一批艺术精品。文化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截至2010年年末,全区共有从事文化产业的单位5956个,其中法人单位3145个,从业人员4.01万人,实现增加值32.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2010年,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1.4%,拉动GDP增长0.19个百分点。近五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0%,已经超过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整体而言,宁夏文化产业规模不大,集约化程度较低,区域特色不够明显,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宁夏文化资源丰富,无论我们将其概括为丝绸之路文化、红色经典文化、大漠黄河生态文化、古人类遗址和古生物化石遗址文化、边塞军旅文化、民风民俗文化、西夏遗存文化和以改革开放为主线的成果文化,还是概括为黄河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红色文化,宁夏文化的主体都是回族优秀文化。宁夏回族的饮食、服饰、建筑、节日、婚姻、丧葬、宗教、文学艺术、体育、卫生、武术等文化独具特色,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具有较强稳定性和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魅力,是区域文化发展的主体。未来的文化产业需深度挖掘,而如何突出回族文化资源特色,应当成为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