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纳家户回族文化产业开发研究
19051500000008

第8章 回族文化资源概述(2)

回族的清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是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相互交流、对话与交融的结果。它从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生产制作、贮藏运输到消费,不断产生着新的科学、技术与物质成果,并在长期的饮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以伊斯兰教经训精神为核心的特有的饮食文化,对回族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及其修身养性之道有着持久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回族清真饮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以养为本,以洁为要,以德为先。”同时,其创造性地形成和发展出“医食同源”的养生、养心、养神的修身养性理念。元代忽思慧撰写的《饮膳正要》作为中国第一部食疗养生专著,有大量的回回饮食,并对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养生之道做了总结,从中可以窥见元代回回人的饮食文化状况和理念。

回族的餐饮业、清真食品加工和销售是伴随回族历史和生活始终的悠久产业。回族清真餐饮业不仅成为回族的支柱行业之一,同时地域品牌众多,样式丰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餐饮业遍布全国,各地都有许多著名的清真餐饮老字号品牌。北京有东来顺、西来顺、两益轩、同和轩、一亩园、同聚馆、瑞珍原及烤肉宛。天津有白记蒸铺、恩庆和饺子馆、鸿兴德饺子馆、恩义成饺子馆、恩德发包子铺、庆发德包子铺和恩德元、恩化成、长恩和、万顺德、恩德厚、恩元合、仁记恒等清真牛肉馆以及永元德、庆兴楼、鸿宾楼、富贵楼、迎宾楼、同庆楼、大观楼、宾宴楼、艳春楼、又一春等清真羊肉馆。江苏的南京、扬州、镇江、苏州等城市中,也有一些有名的清真餐馆,如南京的老宝兴、马祥兴,扬州的天兴、大兴,镇江的元兴、大兴、九如,苏州的申源楼、金陵馆等。上海有洪长兴等名店。西安回族中从事餐饮业的人较多,创办了不少有名的清真餐馆,如天锡楼、月华楼、西来堂、清雅斋及一间楼等。呼和浩特的名店如南北古风轩、德丰轩、聚丰轩、新发春、馅饼粥(北京羊肉馆)、天兴园、德和楼、清真万胜永酱牛肉馆等。昆明的清真餐馆较多,有牛肉馆、羊肉馆、壮鸡馆、炒菜馆等,其中知名的如兴和园牛肉馆、映江楼牛肉馆等。

各地回族加工经营的清真糕点店铺作坊也很多。民国时期,比较著名的有天津的桂顺斋、重美斋、四美香、鸿顺斋,张家川的鸿盛祥,西安的永信,银川的福茂园、敬义泰,西宁的万盛马,呼和浩特的刘糖坊、兴隆元,武汉的金兰斋、德万斋,常德的清品斋,开封的五福,广州的萨棠记,成都的彩芳斋、德泰斋、清芳斋等。

清真饮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具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的佳肴美食、风味小吃,如兰州的牛肉拉面、灰豆子、甜醅子,临夏的手抓羊肉、桶子肉、河州杂割、酿皮子,银川的清汤羊肉、蒸羊羔肉、烩羊杂碎、发面油香、炸馓子,青海的炒面片、碗菜,西安的羊肉泡馍、腊羊肉、晶糕、柿子饼,北京的涮羊肉,天津的耳朵眼炸糕、王记麻花、马记盆糕、杨村糕干,呼和浩特的油炸糕、荞面、杂豆饭,沈阳的红烧羊肉、扒肉条,济南的红烧牛肉条,开封的软烧肉、羊肉烩馍、糊辣汤,成都的粉蒸牛肉,南京的板鸭、熏牛肉,六合的牛肉脯,常德的挂炉烤鸭、盐水流鸭等。

回族最喜爱的传统饮料是茶。茶是回族人民饮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西北、东北或西南,也无论是城镇或农村,只要到回族家做客,热情的主人都会首先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酽茶。回族很讲究茶具,不少回族家庭都备有成套的各式各样的茶具。过去煮茶或沏茶所用的壶,一般都是银和铜制作的,形式多样,有长嘴铜茶壶、银鸭壶、铜火壶等。现在沏茶一般都用瓷壶、盖碗或带盖瓷杯;煮茶多用锡铁壶,夏天讲究用紫砂壶。盖碗茶是西北回族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相传始于唐代,颇受回族人喜爱。盖碗茶由托盘、茶碗和茶盖三部分组成,故称“三泡台”。回族人还把盖碗茶作为待客的佳品,每逢古尔邦节、开斋节或举行婚礼等喜庆活动,家里来了客人时,热情的主人都会给您递上一盅盖碗茶,端上馓子、干果等,让您下茶。敬茶时还有许多礼节,即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打开,放入茶料,冲水加盖,双手捧送。这样做表示这盅茶是专门为客人泡的,以示尊敬。如果家里来的客人较多,主人根据客人的年龄、辈分和身份,分出主次,先把茶奉送给主客。回族的八宝茶、盖碗茶、罐罐茶、大碗茶及其沏茶、喝茶的艺术和文化成为回族保健养生茶道的重要资源。

回族的建筑艺术多姿多彩、形式多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十分鲜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回族建筑主要有清真寺、拱北及回族民居。

回族建筑艺术的代表是遍布回族聚居地和散居区的清真寺。清真寺是回族人民建筑艺术的象征性标志,是回族人民心灵信仰与精神家园的物化形式,也是回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辛勤耕耘、吸纳中阿建筑艺术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目前回族穆斯林居住地区,总共分布着2.5万座清真寺,这些规模大小不一、建筑年代各异的清真寺,成为回族建筑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丰厚文化内涵、艺术积淀的建筑文化资源。

回族等民族穆斯林的清真寺建筑,既有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影响,也有明显的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其单体建筑的形制、构造做法、装修装饰,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四合院、起脊式、歇山式的建筑样式及风格表现最为突出。大多数清真寺的大殿都是沿主轴线,从东西向扩建,接建前殿或后殿,成为勾连搭式屋顶,而且在每一种形式中,屋顶组合及造型亦不相同,千变万化,精彩纷呈,在其他类型建筑中非常罕见。

回族穆斯林清真寺总体特点:一是所有清真寺的礼拜殿都坐西朝东,面向中国西面的沙特麦加克尔白方向;第二,大多以礼拜殿前庭的中轴线为主导,在两侧布置讲经堂、水房、办事房等,又沿中轴线向前伸展,布设邦克楼、牌楼及大门等辅助建筑;第三,每座清真寺的建筑主体是礼拜殿、邦克楼;第四,每座清真寺礼拜殿内都设有敏拜尔(阿拉伯语音译,意为“讲台”“讲坛”)、米哈拉布(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凹殿”“窑殿”)等标志性装饰构件。

拱北是回族穆斯林仅次于清真寺建筑的重要文化建筑之一。拱北,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拱形建筑物或圆拱形墓亭,特指中国回族等民族穆斯林先贤的陵墓建筑。中亚、波斯及中国新疆地区称“麻扎”。在回族特别是西北甘宁青地区回族穆斯林苏非派中,“拱北”是指传教士、各门宦的道祖、先贤、导师、教长等的陵墓。拱北的文化功能与清真寺的功能不太相同。它的文化纪念意义更为突出。每到墓主的纪念日,信众们都要聚集于此,举行隆重而虔诚的“尔麦里”纪念活动,追忆缅怀先贤,学习先贤的嘉言懿行,反省和改正自己的过失,同时也是回族穆斯林了解历史,进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拱北日常事务一般由墓主的继承人或亲属主持管理,有的还专门设有拱北管理机构,并由专人负责日常接待信众和来宾,维护拱北的日常运作。

回族建筑中民居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散居中华大地的回族民居建筑,既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又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其造型风格、结构类型、空间布局、使用材料等无不受到地域的影响。从古到今,回族与汉族杂居,故民居也“入乡随俗”,与附近居民住房相似。在回族聚居区,大家一般聚族而居,一家一院,靠近清真寺,便于进行宗教等活动。从散居各地的回族居住文化心理选择来看,大多喜欢围寺而居。当地清真寺在村落中具有地理空间上的中心位置。在回族人的传统心理上,清真寺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回族人,从生到死的人生关键节点上,都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所以,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的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心理价值和意义。回族选择住宅地点时,不看风水,而只注重居住环境、自然环境、采光是否有利等。在居室的内部布置和装饰中,一般不供奉任何东西,大多在堂屋中央位置悬挂中阿书法的中堂、对联或者山水风景画。一般回族家庭西墙上都悬挂阿拉伯文中堂和具有伊斯兰艺术特色的工艺制镜以及克尔白挂图等。

回族擅长经商,其商业文化主要包括回族商业运营过程中的店铺、交易习俗、牙人、钱庄、典当、商业组织等内容。回族商业活动源远流长,而且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早在唐宋时代,回族的先民——穆斯林“番客”就海陆分程,活跃在有名的“丝绸之路”和南中国海经马来半岛至波斯湾的“香料之路”上。都城长安、河西走廊地区以及东南沿海的广州、扬州、泉州、杭州等城市,是他们经商落居的主要地区。他们在此行商坐贾,开设“胡店”和“波斯肆”,经营香料、珠宝、象牙、犀角及中国的丝绸、药材、铜器、陶瓷等。元代,回回人的商业活动随着他们落居中国各地而扩展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香料、珠宝、金银饰品、粮食、皮张等是他们经营的主要商品。明代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使中西方交通事业受阻,回族商人的海外贸易从此衰落下来。但回族商人来往于内地与边疆的贸易仍不减当年,故有“回回善营利”“识宝回回”之说。商贸的区域从相对集中的城镇扩展到全国各地。经营者也已从以前的富商大贾和亦官亦商的大户,转而发展为各个阶层、各个方面,乃至普通的回族百姓。明代后期至清代,回族的商业经济更多地表现在与回族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及社会需要的一些行业上,如饮食业、牛羊贩卖及屠宰、制革、贩马、贩卖山货及布帛茶糖、油盐米炭等。到了民国时期,回族商业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不仅数量多,而且门类越来越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回族的传统商业经济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回族人民精于商贸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国内外商业贸易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

珠宝、玉器、古玩是回族早期一直从事的主要行业之一。民国时期,在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及西北等地的一些城市中,从事珠宝玉器古玩业的回商不少,开办了一批有影响的商号、店铺。如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德源兴、集珍斋、义光成、于宝斋、文宝斋、荣兴斋等商号40多家。天津回族商人开设的有名的珠宝、玉器、古玩店有大吉山房古玩店、润古斋古玩店、德兴斋古玩店、纯明山房、联恩号、效珍斋、聚珍厚、福聚成、义祥号等。上海回族商人经营珍珠、玉器、古玩、字画等,著名商号有古玩市场、天宝斋、金才记、马长记、松茂阁、诚昌祥、国际首饰店、中央首饰店等。而南京、扬州、苏州、镇江、青岛等城市中,著名的有南京的迪华斋、荣宝斋;扬州的峻古斋、古善记;苏州的杨鸿源、王复兴;镇江的半古斋;青岛的文和古玩店等。华中回族珠宝、玉器、古玩业主要集中在武汉,著名商号有万金斋、伍云记、钱云记等。西南回族商人以云南回族专做缅甸玉石的生意人居多,主要有大兴公司、兴顺和、永义昌等大商号。西北地区的西安、兰州、银川、西宁、乌鲁木齐等城市,也有一些回族商人在经营珠宝、玉器、古玩业。

皮毛收购、销售与加工也历来是回族人最擅长、最普遍的经营行业之一。从清代到近现代,在甘肃、青海、内蒙古、云南等地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皮毛集散地。甘肃省著名的集散地有临夏、张家川、平凉等。临夏毗邻青藏高原东部藏区,羊毛、牛羊皮资源丰富。1920年以来,临夏就出现了天庆魁、同心店、长兴店、福顺祥、步云祥、复兴隆、隆顺和、德丰恒等羊毛商号。在民国初年张家川的张川、龙山二镇有天锡店、恒盛店、大成店、凡盛店、福来店等;平凉有东皮行、西皮行、北皮行、瑞盛奎、毓庆祥、文茂祥、宏兴皮行和祥记皮行等。青海的皮毛贩卖业以贵德、西宁为典型。西宁东关的回族皮毛商,从牧区收购皮毛后,运回本地加工,然后运往天津、湖北、张家口、包头等地销售,返回时则运回布匹杂货等。内蒙古呼和浩特一直是塞外重要的皮毛集散地,当地知名的皮毛店有协盛西、水德店、玉成祥、广胜和等;云南回族的皮毛贩卖业也比较发达,民国时期出现了一些大的皮毛商,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永义昌,运营货源充足,销路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