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宁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9054000000012

第12章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兴宁和人才强区战略

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并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第四十五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结合我区区情,支持原始创新,加快推进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重点在能源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特色优势产业、节能环保、人口与健康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围绕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启动20个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引进、推广、应用一批先进技术,掌握一批核心知识产权,开发一批优势特色产品,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建立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构筑企业技术支撑体系,提升研发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在区内国有和国有控股、非公经济产值超亿元的生产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力争到“十二五”末,培育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成300个成长性好、覆盖各个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以上。

第四十六节健全创新体系

以科技研发、科技资源共享为重点,搭建和完善50个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围绕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完善科研院所布局,建设一个产业一个研发平台、一套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以国家和自治区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重点,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科技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强化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加大政府对研发和创新平台技术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着力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全面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所得税减免等激励政策。建立健全科技进步考核体系,加强对各级政府和国有、国有控股企业科技进步目标的考核。

“十二五”期间,建设完善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技术创新中心100个,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加快推进自治区六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科技孵化园和工业园区科技孵化基地建设。

第四十七节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推进人才强区战略,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围绕建设创新型宁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重点领域,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建设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育基地和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高地。积极引进特需特缺人才,争取“千人计划”,继续实施“百人计划”,启动并实施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提升、未来人才储备工程,实施专家服务团和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形成合理的人才梯次结构。支持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根据需求联合、定向培育企业所需技术人才。

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培养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充分发挥区内人才作用,稳定区内人才队伍,实施“塞上英才”培养激励计划,努力培养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

创新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完善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改进、完善人才管理方式,促进人才向重点领域和基层流动。优先保证人才发展的投入,建立人才发现和激励新机制。支持银川市建设“人才特区”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到“十二五”末,全区人才总量超过50万人,培育建设50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培养造就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