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宁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9054000000013

第13章 改善生态环境构建“两型”社会

树立生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保护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十八节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采取得力措施,以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减缓气候变化。进一步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制,加强重点企业节能管理,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限制和淘汰低效落后的工艺设备。利用IGCC(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和煤气化多联产等先进技术,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到2015年,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建设低碳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信息、旅游、动漫、文化创意等低碳产业,鼓励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进一步延伸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链。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广泛开展农村沼气综合利用,鼓励低碳产品消费。建立和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监测制度,积极推进碳排放交易平台建设,加快碳交易步伐。

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城市规划编制,发展低碳城市。应用绿色节能建筑技术,发展节能节地建筑,执行新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推广节能65%的标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汽车,建设绿色照明工程。

加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科学分析评估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提高保护性农业发展的比重。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防沙治沙等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固碳能力。根据水土资源潜力,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十九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从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入手,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幅度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以沿黄经济区为重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打造煤炭、化工、冶金、造纸等高效循环生态产业链,着力发展循环型农业。强化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城市生活垃圾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工矿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和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继续推进宁东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石嘴山市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永宁县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县、灵武市可再生资源利用循环经济示范园、大地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建设,为创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省区打下坚实基础。

第五十节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着力推进节水、节地、节材,加大资源勘查力度,加大资源供给,建设集约、清洁、绿色的资源节约型社会。

强化水资源节约、管理和有偿使用,严格控制深层地下水开采,科学利用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加强水源地保护,深入开展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市节水,全面推进水权转换。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控制城镇建设用地,保护基本农田,开展农村土地整理,推进农村居民点撤并后的土地复垦。

制定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技术标准,开发节材代木、代钢、代铝等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大力推广使用散装水泥、新型墙体材料、可降解材料和替代材料。增强全民资源节约意识,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抵制过度包装,倡导绿色消费。

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和保护,重点加强宁东地区煤炭资源、卫宁北山金属矿产、原州区岩盐、中南部缺水地区地下水以及宁夏急需紧缺矿产资源的勘查。依法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开发准入制度,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

第五十一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宁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和环境共赢的新局面。到2015年,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全面达到Ⅲ类,饮用水水源达标率90%以上,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Ⅱ级标准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确保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

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围绕创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生态工业园区、实施沿黄城市带区域环境全防全控、确保中部干旱带饮用水安全、加强南部山区生态保护为重点,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产业和项目准入制度,设置鼓励、限制和禁止建设的产业环保准入标准。

强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重点流域综合整治,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创建生态示范县,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环境监管体系,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强采煤沉陷区治理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强化环境目标责任制,将污染总量减排、环境质量目标、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处置等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实行严格的环保绩效考核,落实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环境执法,加强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能力建设。改善全区环境质量,实施环保民生工程,切实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

第五十二节建设西部生态文明先行区

坚持保护优先与自然修复为主,以荒漠化防治和水土保持为重点,着力推进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构建以六盘山水源涵养和水土流失防治生态屏障、贺兰山防风防沙生态屏障、中部防沙治沙带和宁夏平原绿洲生态带为骨架的“两屏两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北部引黄灌区以农田、湿地和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为核心,重点完善农田林网和贺兰山东麓防护林体系,保护绿洲湿地,打造黄河金岸绿色长城。中部干旱带以防沙治沙为核心,继续实施封山禁牧和退牧还草,恢复退化草场植被,积极推进沙产业开发,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南部山区以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为核心,加快泾河、葫芦河、清水河、祖厉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加快推进“六个百万亩”生态经济林建设工程,实施“三河源”水源保护工程和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增加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加强重点镇、中心村、生态移民新村绿化。加大宁东、太阳山等工业园区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进一步提高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五年营造林面积1125万亩,治理沙化土地4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