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关键问题研究
19059700000001

第1章 前 言

中国经济转型以来,着力推进着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机遇期”,也同时是土地资源瓶颈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断增加的城市、城镇的数量,不断扩张的城市、城镇规模本已经加剧了土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但更为严峻的是在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和城镇人口逐渐增多的背景下,农村建设用地尤其是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使得中国广大地区的土地利用陷入了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同步增长的不利局面。为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实现城进乡退,优化建设用地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中央政府在2004年正式提出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然而,自2006年国土资源部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以来,暴露出了诸多的实践问题,使得“被上楼、被城镇”成为了近年来时髦的网络流行语言之一。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未能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供给区域的拆旧和需求区域的建新这一人为的强烈的土地利用演替过程加以控制,使其按照合理预期发展运行。

有鉴于此,本书以贵州省湄潭县为例,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为主线,对欠发达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

(1)欠发达地区农户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愿受社会保障政策、新建或改建住房意愿、职业、家庭收入、家庭住房建造年份、一户多宅、家庭住房结构、土地承包经营面积、拆旧补偿、家庭规模、家庭住房面积以及土地耕作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统计学意义上达到了显著的水平。其中社会保障政策、新建或改建住房意愿、职业、家庭收入、家庭住房建造年份、一户多宅、家庭住房结构以及土地承包经营面积等因素是促使农户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主要推动因素,而拆旧补偿、家庭规模、家庭住房面积以及土地耕作方式等因素则是促使农户不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主要障碍因素。

(2)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模主要受地形、坡度、水源、斑块大小、斑块集中度等的内部限制因素和到城镇距离、到公路的距离、到农村道路的距离以及到水源的距离等外部限制因素的影响,借助于ARCGIS9.3软件和DEM模型以及SOM空间聚类的方法,在农村居民点复垦整理的理论规模测算的基础上,确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规模。结果显示湄潭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重点应放在一级和二级复垦区域内,采用意愿修正后其现实规模为434.68公顷,约为理论规模的8.12%。

(3)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过程中,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区域一定是在研究区域中土地利用效率较高、资源环境容量大、发展需求旺盛的区域,而农村建设用地拆旧供给区域则是资源利用效率低、开发难度大、发展需求较弱的区域,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以及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区域极差地租指数是确定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案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区域主要在湄江镇、黄家坝镇以及兴隆镇等乡镇;规划近期农村建设用地拆旧供给区域主要为黄家坝镇、洗马镇、鱼泉镇、新南乡等乡镇,其现实规模为250.5公顷,规划中期农村建设拆旧供给区域主要为永兴镇、复兴镇、兴隆镇以及马山镇、石莲乡等乡镇,其现实规模为122.22公顷,规划远期农村建设用地拆旧供给区域主要为高台镇、茅坪镇、西河乡、抄乐乡以及天成乡等乡镇,其现实规模为60.96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