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关键问题研究
19059700000023

第23章 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建设用地(5)

参考文献

[1]胡建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的法律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2009(6):52~54

[2]罗溢.成都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8):36~38

[3]王朝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分离均衡及其金融介入:临沂案例[J].金融发展研究,2010(12):54~58

[4]胡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置用地指标解决对策[J].吉林农业,2010(8):53

[5]李旺君,王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利弊分析[J].国土资源情报,2009(4):34~37

[6]王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分析——以溧阳市为例[J].科教导刊,2010(9):236~237

[7]宋水其,宋鸿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实证分析——以海盐县百步镇为例[J].浙江国土资源,2011(1):42~44

[8]周小平,黄蕾,谷晓坤,孙滋英.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法及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79~85

[9]王静.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简述[J].知识经济,2011(4):71~72

[10]王德钧,刘晓玲.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资金来源模式利弊探讨[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2:30~31

[11]赵伟霞,杨小爱.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研究[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0,21(9):88~89,109

[12]郭苦成,罗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助推城乡统筹发展[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10):32~34

[13]王君,朱玉碧,郑财贵.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作模式的探讨[J].农村经济,2007(8):29~31

[14]汪琴,邹自力,张小平,侯长莉,胡鑫.基于3S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以江西省宜丰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77~2379,2412

[15]陈雪骅.级差地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奥秘[J].国土资源导刊,2009(8):18~20

[16]袁田,何政伟.简阳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浅析[J].吉林农业,2011(1):16,17

[17]胡传景.建立出让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制度的初步构想[J].中国房地产,2009(6):54~55

[18]乔伟峰,张小林,王亚华,石诗源.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创新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0(3):239~242

[19]王宏亮,王鑫.辽宁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分析[J].国土资源,2009(6):48~49

[20]靳洪武,陈丹.辽宁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国土资源,2010(9):49~51

[21]肖展春.面向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设用地规模预测和布局研究——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09(10):138~140

[22]李立娜,刘运伟.仁寿县文林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成效及建议[J].科技信息,2010(34):742

[23]罗蕊,黄鹄,余婷.容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384~388,390

[24]郝冬芳,侯志玲.沈阳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必要性分析[J].民营科技,2009(7):106,162

[25]邱铃章.天津市、成都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的歧视[J].发展研究,2010(10):32~35

[26]李昌平,刘学熙,张慧.土地“增减挂钩”与农民“集中居住”是大势所趋[J].商务周刊,2011(5):24~25

[27]龚文龙.土地挂钩置换与城市化空间拓展——以成都市为例的预测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133~134

[28]郭苦成,黄传伟,李何超.新时期破解“三农”问题的利刃——浅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对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9:24~26

[29]覃莉,周旭.增减挂钩不可因噎废食[J].中国土地,2010(7):33~35

[30]王伟宏,闫太重.章丘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调查[J].山东国土地资源,2008,24(12):33~35

[31]邹平县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调研报告[J].山东国土资源,2008,24(2):40~41

[32]吕月珍.农户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省嘉善、缙云两地农户调查[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9

[33]张静.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34]买晓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经济分析——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35]谭韧骠.实物期权方法在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9

[36]王庆日,吴次芳.农地整理工程措施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4):70~73

[37]曹顺爱,余万军,吴次芳等.农地整理对土地景观影响的定量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6,20(5):31~33

[38]王瑷玲,赵庚星,王瑞燕等.区域农地整理质量评价及其时空配置研究——以山东省青州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3):369~374

[39]罗罡辉,吴次芳,徐保根.土地整理优先度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2,30(3):347~352

[40]邓劲松,王珂,李君等.乡镇耕地整理对耕地景观破碎度的影响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44~47

[41]闻新,周露,王丹力等.MATLAB神经网络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74~275

[42]Kohonen,T.Self organizing maps(2nd)[M].Berlin:Springer,1997

[43]凌怡莹,徐建华.基于分形理论和Kohonen网络的城镇体系的非线性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4):521~526

[44]周忠学,任志远.基于SOM的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差异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2):75~80

[45]李春华,李宁,史培军.基于SOM模型的中国耕地压力分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318~322

[46]付强,王志良,梁川.自组织竞争人工神经网络在土壤分类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2002,22(1):39~43

[47]蔡海生,林建平,朱德海.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鄱阳湖区耕地整理规划[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5):75~80

[48]刘纪远,刘明亮.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J].中国科学,2002,32(12):1031~1041

[49]刘喜广,刘朝晖.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4):91~95

[50]罗罡辉,吴次芳.城市用地效益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3):367~370

[51]刘坚,黄贤金.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分异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2005,4(6):67~71

[52]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00~207

[53]严高剑,马添翼.关于DEA方法[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2):54~56

[54]Charnes A,Aooper W W,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87,2:429~444

[55]李郇,徐现祥.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效率的时空变化[J].地理学报,2005,60(4):615~625

[56]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5~151

[57]张伟丽,韩蛾.长三角地区经济投入产出的有效性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7):16~19

[58]Bnaker R D.Estimating most productive scale size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84(17):35~44

[59]吴文江.DEA中确定指标是输入(出)的根据及其应用[J].运筹与管理,2000,9(4):67~70

[60]张正峰,赵伟.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J].经济地理,2007,27(1):137~140

[61]孙钰霞.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以重庆市合川市为例[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62]李宪文,张军连,郑伟元等.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村庄土地整理潜力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4):276~279

[63]鹿心社.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74

[64]叶艳妹,吴次芳.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潜力、运作模式与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1998,19(10):54~57

[65]马锐,韩武波,吕春娟等.城乡交错带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以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为例[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S1):192~194

[66]刘筱非,杨庆媛,廖和平等.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探讨——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11~14

[67]林坚,李尧.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1):58~65

[68]罗士军.农村居民地整理潜力估算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3):31~33

[69]宋伟,张凤荣,孔祥斌等.自然经济限制性下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6):888~899

[70]肖蓓蓓.基于农户行为的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调查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麻柳河村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1]高燕,叶艳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式选择[J].农村经济,2004,(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