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挂钩试点”工作是政府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一项德政工程,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和中央“三农”精神的落实,是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1)通过合理整理农村建设用地,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为实现土地用途管制和可持续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2)通过农村建设用整理,合理利用土地,为小城镇建设创造发展空间,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通过对农村居民点规整,改善基础设施,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4)通过挂钩,取得部分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缓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矛盾,保障各项建设的顺利进行。
(5)有利于加速农村城镇化、现代化进程。通过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将有效推进“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及中心村集中,基本农田向保护区集中”,使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获益。
生态效益
通过高标准的土地整理,实施水土保持方案,进行生态环境的整治,形成“田成方、路成框、林成行、沟成网、房成排”错落有致的新农村景观。这将进一步改善区域内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防旱抗涝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生态环境,改善水土结构和田间小气候,形成良性循环的土地生态系统。建新区通过集中规划设计,建设完善供(水)排(污水)设施,林木和绿地的覆盖率也相应提高,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轻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经济效益
(1)预计规划实施期间,第一阶段可整理出205.5公顷耕地,第二阶段为101.04公顷,第三阶段为49.99公顷,共计346.53公顷。通过整理工程与高效农业和标准化生产的紧密结合,发展集约高效农业,正确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提高耕地产出率。以目前每公顷耕地年纯收益1.5万元计算,整个规划实施期间,农业总收益约为534.66万元。
(2)规划实施期间,其中第一阶段周转指标184.84公顷;第二阶段周转指标90.95公顷;第三阶段周转指标44.98公顷,共计320.77公顷。按照目前湄潭县建设用地平均标准每公顷150万元计算,预计规划期间通过出让挂钩周转指标收益大约4.812亿元。
(3)按照2009年计算,湄潭县每公顷建设用地可以产生22万元的GDP,则320.8公顷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可产生7282.31万元GDP。
基于以上分析,预计整个规划实施直接总收益约为5.57亿元。
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湄潭县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迅速,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湄潭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特别是农民分散居住社区的存在对城镇化尤其是城乡统筹造成许多不利影响。
就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而言,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消耗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一个“度”。“挂钩政策”就是依靠政府部门发起,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既适度地减少农村建设用地,将复垦整理为耕地,又为地方争取到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满足了经济发展对城镇建设的用地需求,有效提高了土地供给水平。
(1)政策措施到位。为鼓励村庄整理,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水平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印发〈关于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贵州省国土资源厅也下发了相应的文件等。这些政策措施的适时出台,不仅为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供了政策依据,而且规范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具体操作程序,为顺利开展该项工作提供了保障。
(2)农村建设用地面广量大,可供整理的资源丰富。由于历史原因,湄潭县大部村庄住宅布局杂乱,无村庄规划或不按规划建设,村内道路宽窄不一,村民住房杂乱无章。有相当数量的村庄内部空闲,有的房屋已倒塌,完全闲置荒废,有的已无人居住,有的建新不拆旧,造成一户多宅等现象,使农村建设用地利用低效,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整理复垦耕地潜力很大。
(3)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量大。按照新一轮规划贵州省下达给湄潭县的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控制规模为6526.42公顷;而根据预测规划目标年的需求量为7187.79公顷,两者存在巨大的建设用地缺口,规模达661.37公顷。可见,未来湄潭县城乡建设用地指标缺口巨大,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急需通过实施挂钩规划来解决。
(4)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较高。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对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有了新的要求,拆旧建新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想。据调查,湄潭县大部分农户都有拆旧建新的积极性,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黔北新农村”的改造和新村规划建设等工作的开展,基层干部群众对这项工作有了初步认识,有较高的积极性,大都拥护和支持挂钩规划实施。
(5)资金筹措落实,经济上可行。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农户的积极配合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进一步加大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开垦费的征收力度,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采取有偿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投入,确保满足实现规划目标的投入需求。
因此,综合以上方面的分析,湄潭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具有实际的可行性。
6、实施规划的措施
政策措施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一项创新的工作,也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牵涉很多利益矛盾的社会综合工程。成立了由县政府领导任组长,县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发改、城建、监察、财政、审计、农业、民政、环保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挂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审查挂钩规划、各项目区规划及实施计划,协调解决挂钩规划工作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并落实。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各地要在对农村建设用地现状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分析研究本辖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项目数量、规模及分布情况,然后排出年度实施计划,报经上级批准后,分批组织实施。具体方法可以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用地指标可以先借后还,农民住房应该先建后拆,资金运作实行先填后赚,真正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滚动发展。
分类指导,完善政策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现成的路可走,无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加大政策引导扶持的力度。各地要紧密结合实际,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模式,可以结合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农民住宅的翻建逐步实施,绝不能一哄而上,搞一刀切,刮一阵风。要认真研究和制定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扶持政策。
注重环保,保护传统
“挂钩规划”具体实施中应立足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合理轮作,永续利用。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本着由点及面、由易入难的原则,逐步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做到规划一片,整理一片,成功一片。在开展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要有人文精神,注意有选择地保留民族、民俗等文化遗产和建筑,做到土地整理与文化建设相统一。
经济措施
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
建立农村居民点整理资金保障机制,以政府投入为主,先由政府财政出资或进行部分土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解决,再通过整理后的土地增值、挂钩建设用地指标的出让金、相关税费等收益来平衡预算,建立资金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土地整理的金融支持力度。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成本高、投入大,资金保障是项目实施的关键。按照国土资发〔2005〕207号文件要求,使用挂钩周转指标的建设项目用地,按规定标准收取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相关费用资金不到位的,不予办理土地手续。前期规划实施时以政府投入为主,从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中拿出部分资金专项用于挂钩工作。后期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和经济实体的加入,调动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为挂钩工作争取更多、更广泛的资金,加大投入,规范操作。整个项目的操作过程必须规范,尤其是启运周转指标的下达和归还,挂钩指标的取得和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制定的程序执行,严格纪律,坚决杜绝弄虚作假、骗取挂钩指标的现象发生,发现问题要严肃查处。
坚持资金的专项管理和专款专用,加强资金的审计监督,在资金的使用上,严格申报制度,按工程进度拨款,定期检查、验收,以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
试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股份机制
对城中村和城郊村,可以试行股份制改造,对集体土地和农民个人房产进行量化,组成股份制公司,让农民变股民,集体土地变国有土地,实行公司化运营,改造旧村,并在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上给予一定优惠,从而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参与建设用地整理的积极性。
激励农村居民的搬迁意愿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农用地整理相比,具有特殊性,工作推动不能采取行政强制措施,需要形成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充分尊重集体土地产权,加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在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形成之前,农民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积极性不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也不高。挂钩规划实施的最重要原则就是要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并使农民从中获益。
技术措施
监督规划的贯彻实施
挂钩规划的实施主要体现在具体项目的运作,具体项目运作要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及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加强挂钩资金专用管理,保证挂钩指标单独使用,做好挂钩项目的封闭运行。在拆旧、建新及土地复垦过程中建立健全各项监督机制,同时根据国家、省、市要求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挂钩规划的顺利实施。
合理估算农村建设用地价格
农村居民点用地是我国土地估价制度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实施的薄弱地带。今后需要遵循土地市场规律,采用科学的估价方法,建立包括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和出让底价在内的地价体系,按照招拍挂的要求供给建设用地,全面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确保土地等价交换。
推行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土地整理项目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土壤条件、交通条件、经济条件以及其他条件的不同,实施整理项目的难度也不同,在项目安排上,应科学合理,对实施难度小,资金有保证的项目安排在近期,对实施难度大,资金暂时有困难的项目安排在远期。同时,注重加强科技投入,引进和采用农业新技术,吸收农林牧各部门的科技人员到实地进行技术服务工作,把土地整理工作纳入科学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