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关键问题研究
19059700000003

第3章 绪 论(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的关键问题是学术界亟须研究的重大课题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就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增减挂钩工作通过村庄整理,引导农民居住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提高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建设用地布局以破解城镇化过程中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城镇建设地从哪里来,农村建设资金从哪里来”等瓶颈性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创新路径,是推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土地从资源管理向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转变的重要推手。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正确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还存在着诸多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的基本问题,如农户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现实规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案问题、指标管理、项目管理、验收程序及标准等。但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中,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对实践的全过程起着不可替代的控制作用,因此,虽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有许多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但是,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来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的关键问题都是亟须学术界与政策层研究的重大课题。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分析农户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自2004年正式提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来,先后在天津、江苏、山东、湖北、四川、浙江、安徽、广东、重庆、河北等地开展了试点工作,但从试点的效果来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确实起到了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但也出现了少数地方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擅自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和扩大试点范围、突破周转指标、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等一些亟须规范的问题,严重侵害了农民权益,使得“被上楼”成为了近年来时髦的网络流行语言之一。因而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以维护农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动,切实维护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真正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做到农民自愿、农民参与、农民满意就成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的焦点问题。

有鉴于此,本文研究目的之一,就是尝试以欠发达的贵州省湄潭县为研究区域,采取意愿调查与计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农户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回答在欠发达地区应该如何保障农户的利益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顺利进行。

基于限制因素构建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模的分析方法

农村是一个历史的社会范畴,也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它的存在是与城市、城镇对立的。居民点是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又称为聚落,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从狭义来看,农村居民点用地可称为农村宅基地,是农村村民用于建住房以及与居住生活有关的建筑物和设施的用地,包括农民居住区内的主房用地、附房用地以及晒场、庭院、宅旁绿地、围墙、道路等用地,是一个复杂的土地利用综合体。但中国现有的农村居民点在存在形式上,广大的农村地区生产用地与生活用地没有严格的区分,生产与生活混杂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一个最大特点,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以家庭住房为根据地的小型加工厂、家庭养殖场、小商铺、小饭馆等非农产业用地在农村广泛存在,致使村庄用地结构越来越复杂化。并且由于长时间的农村建设用地使用监管的缺位,农村建设用地的低效率使用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点究竟具有多大的整理潜力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其研究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整理潜力的理论计算上。但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却是一个受相关政策尤其是农户意愿约束的相对概念,既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是实际能够进行复垦的实际潜力。

因而,基于这样的认识,基于限制因素构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模的分析方法,研究受相关政策尤其是农户意愿约束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模也就成为本文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

研究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案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政府对土地进行宏观控制最基本的手段之一。政府通过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控制,对整个土地利用系统运行加以控制,使其按照政府预期的目标发展运行。因而,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施以及管理来看,专项规划就成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决策、组织以及控制的有效途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各项工作开展都必须由依据其专项规划来组织和协调,以确保各部门、各行业乃至各项目之间的协调利用,以及在时间上的合理安排。从这一内涵来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规划的重点不是在详细描述预期可能达到的最终状态,而是应该着重研究所要完成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可能时序、途径以及政策措施,其核心可简单归纳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总体目标及其时序安排。因此,如何在时间、空间上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出安排就成为关系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之一。有鉴于此,本文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以GIS为研究平台,结合计量模式,研究欠发达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案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研究意义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领域的研究,可以为中央政府制定与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提供决策依据,兼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2004年才被正式提出,其试点工作虽已历经几年,但正处于初级阶段。首先,本文所建立研究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国内外相关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思路;其次,在所研究的农户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限制因素构建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模的分析方法、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案等关键问题,其方法与结果丰富和拓展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研究领域;再次,本文在其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关键问题研究基础上,以湄潭县为例所做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规划,有利于国内同行开展欠发达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规划的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化和细化。

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农户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能够为制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保障措施尤其是保障农民利益的措施提供参考;第二,基于限制因素构建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模的分析方法、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案等研究可直接作为同类地区分析范式,为实践中的城乡建设用地规划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3、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基于以上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关键问题的逻辑分解和论文数据资料的可获取性,本论文重点分析农户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视角构建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分析方法、欠发达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时序安排以及欠发达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经济效益及其风险等关键问题,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欠发达地区的湄潭县为例,运用上述成果对其区域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进行宏观的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 绪论。在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及选题依据以及明确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后,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关键问题进行问题分解,最后提出研究的主要内容、结构安排、技术路线,阐述了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按照研究的目的对农户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视角构建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分析方法、欠发达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时序安排以及欠发达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经济效益及其风险等关键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

第三 研究区域概况,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土地规模与结构以及土地利用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研究区域的概况进行简要阐述。

第四 农户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意愿调查法,构建logistic、logit回归计量经济模型,对农户搬迁意愿、补偿意愿进行固件和检验,全面分析农户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第五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模研究。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视角下,从内部及外部构建指标体系,在农村居民点复垦整理的理论规模测算的基础上,确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规模。

第六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案研究。根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的基本单元,以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缓解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为视角,对欠发达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案进行客观的研究,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第七 欠发达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实例——以湄潭县为例。基于以上的研究成果,对欠发达地区的湄潭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问题为导引进行专项规划。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拟解决以下三点关键问题:

(1)农户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2)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现实规模问题;

(3)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时序安排问题;

4、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1)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对一些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进行分析,而另一方面则采用实证的分析方法对案例进行研究。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是对事物规定性的分析,而定量分析则是对事物的数量、比例及其变化趋势的分析。在本文研究过程中,大量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如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统计数据,对不同单元的建设用地供需进行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