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青少年音乐欣赏
19062000000021

第21章 戏剧音乐及其他音乐(7)

3.器乐伴奏

戏曲的伴奏音乐一般分为两种,为唱腔伴奏的开头过门、句中过门、结尾过门,或由乐器单独演奏的场景音乐(开幕曲、间奏曲、闭幕曲等),一般称为文戏,以丝竹乐为主,伴奏乐器因乐种而异,如昆腔以曲笛为主,梆子戏以板胡为主,京剧以京胡为主。为配合表演的身段动作和念白的配乐等,一般称为武戏,以打击乐为主,主要用于舞蹈、武打或技巧性场面,也用于烘托情绪、渲染气氛、制造戏剧效果等。器乐伴奏对调节和控制全局的节奏,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出戏从开始到结束,场和场之间的转换、唱和唱之间的衔接,都需要器乐来为之引导和贯串。

此外,各戏剧品种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如京剧中的脸谱。京剧脸谱极具民族特色,剧中各种人物都有自己的谱式。京剧脸谱艺术现在国内外都很流行,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再如川剧中的变脸,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在川剧中是很绝的一门技艺,现在已被其他兄弟剧种所借鉴,并且已经流传国外。但是川剧变脸作为国家二级机密,传至国外时也算是一定的文化流失,因此应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京剧《捉放曹》

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全国性戏曲剧种之一,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大约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北京,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皮黄腔是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的合称,其中,西皮腔源自秦腔,明末清初由陕西传至湖北,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二黄腔的形成和发展与安徽艺人的创作活动有关。清乾隆时期,四大徽班进京,将西皮、二黄合流,逐渐演变成京剧的主要声腔。在此基础上,广泛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多种声腔的精华和当地民间曲调,经历代优秀艺术家在编剧、表演、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精心创造,突出了戏曲艺术的概括、集中、简练、夸张等特点,形成“唱、做、念、打”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使之不仅深受普通老百姓喜爱,也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赞赏,逐渐取代昆曲而成为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剧种。

《捉放曹》是京剧传统剧目。又名“捉放宿店”、“中牟县”、“陈宫计”。故事写曹操谋划行刺董桌未成,逃至中牟县,被官吏捕获。县令陈宫经曹操解说,深表同情,竟弃官与曹同逃。途遇曹父老友吕伯奢,邀至家中款待。吕到街上打酒,曹为人多疑,听到吕家拟宰猪的磨刀声,误以为要杀他,遂拔剑杀死吕全家。陈宫曾劝阻,而曹操不听。既然杀了人,二人只得逃离吕家。途中恰遇吕伯奢打酒归来,曹为了不留后患,又把吕伯奢杀了。陈宫对曹操的行为极为不满,夜宿客店时,乘曹熟睡,留下诗一首弃曹而去。此剧是京剧老生谭派创始人谭鑫培的代表剧目之一。余叔岩在谭腔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余派风格后又由杨宝森继承。此剧中两段主要唱腔之一的“宿店”一段二黄唱腔,是陈宫在夜宿客店时,悔恨自己弃官随曹操逃离的反思,这段唱腔较好地塑造了优柔寡断的陈宫的人物形象。京剧中的二黄唱腔,深沉凝重,常用来表现沉思、感叹、回忆等情绪。

越剧《楼台会》

越剧是在浙江一带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吸收了说唱音乐和兄弟剧种的剧目、表演和唱腔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剧种,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属《新兴腔》。越剧的艺术特点是善于抒情以唱见长,其唱腔是扳式变化体,曲调清悠婉转、优美动听。越剧虽然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但是现在已成为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

《楼台会》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一折,1953年,此剧拍成彩色影片后,于1954年荣获第八届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音乐奖。在《楼台会》这场戏的唱腔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中国的戏曲音乐在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情绪所采用的独特的唱腔的细致变化手法。例如这场戏开始用合唱丝弦慢扳,预示着梁祝爱情的悲剧结局,当梁山伯来到祝家和英台见面后,梁山伯从为来说亲的喜悦心情,到得知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后的失望、气愤、控诉、悲痛至级的情绪转变,以及英台从控制着内心的痛苦、忍受着梁山伯的责备、到决心以死抗婚,都是用唱腔的板式变化、调性转换来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最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便是吸收了此剧中的音乐素材进行加工、提炼而成,现已成为我国音乐舞台上上演率很高的不可多得的精品。

川剧《变脸》

川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以成都为其中心辐射周边。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年间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川剧与其他剧种不同的地方在于其特别高的高腔,高腔是其特点,川剧中最有名的技巧就是变脸。邓小平同志生前很喜欢川剧。

川剧《变脸》是著名四川剧作家魏明伦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凄凉动人的故事。江湖艺人水上漂擅长变脸,想收一儿子传习绝技,颐养天年,不料却上当受骗买来一女孩—狗娃。一日,狗娃不小心烧毁水上漂的变脸道具,自愧而逃。流浪途中被人贩子抓去,发现了被绑票的小男孩,狗娃想起水上漂想要一男孩,竟然将小男孩送到水上漂船上。由此,水上漂被诬陷为绑匪,判为死刑。狗娃冒死相救,道出实情,水上漂免去一死,终于将自己的变脸绝技传授给狗娃,安然离世。该剧主角仅两人,一为身怀绝技的江湖艺人水上漂,一为年幼流浪孤女狗娃。这孤苦伶仃的一老一少相聚、别离、再相聚的短暂历程,演绎出一场撕心裂肺、摄人心魄的人间悲剧。

昆剧《牡丹亭·游园》

原名“昆山腔”或“昆腔”,是现存戏曲中最古老、影响最大的剧种之一。它的风格古朴典雅,形式完善精致,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特征,被誉为百花园中的“兰花”,全国各大剧种无不受到昆剧的影响。明万历年间,昆山腔以苏州一带为中心,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各地,以后又流传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北、河南等地万历末年流入北京,逐渐成为影响最大的剧种。

《牡丹亭·游园》是昆剧南曲典型传统剧目。剧本名《牡丹亭还魂记》,(汤显祖)(1550-1616)所作,描述南宋时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怀春暮色的故事,她因情成梦,因梦而痴,又因痴而亡。然而犹未已,继续在死亡里追寻到梦中情人柳梦海,最后又还魂复活到现实世界,排除万难有情人终成眷属。全剧表现了追求自由的愿望,曲词优美,精致动人。

(二)说唱音乐

说唱音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是我们民族声乐领域的瑰宝之一。一般来讲说唱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到宋代说唱艺术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逐渐出现了很多说唱艺术形式。例如:鼓子词、渔鼓、涯词、诸宫调等。鸦片战争以后,新兴的说唱艺术如雨后春笋,发展很快,不仅品种繁多、流派纷呈,而且唱腔丰富、唱技精湛。在清末民初时期,南方曲种如苏州弹词在上海兴起,北方曲种如京韵大鼓的诞生、单弦成为北京说唱艺术中生命力最强的曲种,以及从农村流入城市的曲种,如梨花大鼓、河南坠子等,都说明说唱艺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说唱艺术产生于民间、盛行于民间,是劳动人民亲自培育、悉心扶持起来的,是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国说唱艺术从它成熟的那天起,就具有反映现实、表现现实的传统。随着说唱艺术的繁荣,作为说唱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说唱音乐也有着很大的到发展。特别是在为现代段子创腔时,根据唱词内容,其曲调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和突破。如赵开生作曲的苏州弹词《蝶恋花?答李淑一》、骆玉笙演唱的京韵大鼓《长征》和雷振邦、温中甲、雷蕾作曲的《重整山河待后生》等,在全国各地流传,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中国说唱艺术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会蒙上一些尘垢,以至于精华糟伯杂糅一器。有些说唱形式,如《道情》《渔鼓》等,在形成初期,都曾为皇帝的《圣谕广训》进行过宣传,散布过唯心主义和悲观情绪。有些说唱作品,如明代编的《雍熙乐府》讲唱唐明皇和杨贵妃情感故事的《天宝轶事诸宫调》,其中就有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描写。因此,我们在欣赏说唱音乐时,一定要分清真伪优劣,有所取舍。

说唱音乐的“说”是有一定节奏或带有韵律和音调的吟诵,被誉为“没有音乐的唱”;说唱音乐的唱“唱”是描绘情节、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被形容为“加上音乐的说”。由于以上特点,说与唱之间能够非常自然地结合,形成说唱音乐所特有的表现特征,主要表现为半说半唱、似说似唱以及歌唱性强三种形式。

说唱音乐按照唱腔的表现功能,可以分为叙事性唱腔、抒情性唱腔和戏剧性唱腔等。叙事性唱腔主要用于表述故事,演员既可以第一人称即书中人的身份来表达故事,也可以第三人称,即说书人的身份来描述情节,表明态度。抒情性唱腔主要用于抒发感情,其唱腔的旋律性较强。戏剧性唱腔主要用于表现激动的情绪和尖锐的戏剧性矛盾冲突。伴奏是说唱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唱腔的伴奏,有的也用于“闹场”独立演奏。伴奏音乐的主要任务是制造气氛,渲染情绪,加强音乐的表现力,起到一个衬托唱腔,贯穿音乐结构的作用,与唱腔密切配合,共同塑造艺术形象。

据相关统计,中国的曲艺品种根据其历史渊源、音乐格调、主奏乐器以及演奏、演唱特点等,可以大致划分为八大类。

1.鼓词类

一般指以鼓、板击节说唱的曲艺形式,这种说唱形式的历史十分悠久。“鼓词”的名称起源于明代,清代以后,鼓词演唱兴盛。以演唱者边唱边击鼓板而得名。主要伴奏乐器有三弦、胡琴、琵琶等。以我国北方为其流行区。如河北的京韵大鼓、京东大鼓、唐山大鼓;山西的上党大鼓;还有东北大鼓、安徽大鼓、湖北大鼓等等。北方鼓词主要流行于河北、河南、山东、辽宁以及北京、天津等地。南方主要有江苏的扬州鼓词和浙江的温州鼓词等。

2.弹词类

弹词是清代民间很流行的兼有说唱的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南方,用琵琶、三弦伴奏,以演唱者自弹琵琶或三弦等乐器伴奏而得名,以南方为其主要流行区域。目前比较流行的有江苏的苏州弹词、扬州弹词;湖南的长沙弹词;浙江的犁铧文书;广东的五句落板;福建的木鱼书等等。弹词其传承、转变的情况缺乏清楚的记载。大致而言,在说唱艺术方面,唐有变文,宋有陶真,元明有词话,弹词便是从这一系列中脱化而成。弹词大约到了乾隆中期以后,主要流行于江浙一带,地域文化的特征也愈来愈明显。

3.道情(渔鼓)类

道情是我国曲艺的一个类别。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以渔鼓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最初为僧人道士传道和募化时所唱,用以传道,后来发展为人们喜爱的曲艺形式。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主要曲种有河南坠子、河北渔鼓、湖北渔鼓、陕北道情、四川竹琴、广东木鱼等三十余种。

4.牌子曲类

牌子曲,曲艺的一个类别,是将若干曲牌连缀,以叙述故事内容、完成音乐表现的说唱形式。演唱者手执轻型打击乐器将各种曲牌(南北小曲)连串演唱,用以叙事、抒情、说理等。伴奏乐器也因地而异,北方以大三弦为主,南方以琵琶、二胡为主。主要曲种有北京但弦、洛阳曲子、河南大调曲子、扬州清曲、四川清音等十几种,一般为一人演唱,也有多至五六人的。

5.琴书类

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琴书种类很多,有北京琴书、翼城琴书、武乡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山东琴书、贵州琴书、四川琴书、云南琴书等。各种琴书起源不一,大多是由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有些是受滩簧、南辞的影响或由大鼓演变而成。如安徽琴书是在流行于泗州地区的老凤阳歌、泗州调、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京琴书、山东琴书最早是农民在农闲时传唱自娱,后来发展为专业演唱。

6.杂曲类

主要是指一些运用富有特色的民间小调发展起来的曲种。杂曲类曲种主要有:无锡评曲、绍兴莲花落、锦歌、褒歌、芗曲、江西莲花落、潮州歌、粤曲、龙舟歌、零零落、台湾仔歌、粤东渔歌、浙江的莲花落、广西的零零落、河北的太平年、四平调等等。。

7.走唱类

走唱类的特点,是带有歌舞色彩的流动性表演。演员边走边唱,并有大动作的走场,所以叫“走唱”。例如安徽的凤阳花鼓、湖北的三棒鼓、四川的车灯、盘子、东北的二人转等。宋代始流行民间,为丐者乞讨时所唱,多以因果报应为内容。元、明以来,渐有写景、叙事之作,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