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器乐曲一般是指结构单纯、篇幅较小的各类器乐作品。它们一般具有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通常建立在单一主题上,虽然篇幅较小,但仍然能表现出完整的音乐形象、情绪和性格。小型器乐曲经常作为大型器乐曲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出现在音乐作品中。
一、前奏曲(Prelude)
前奏曲,顾名思义就是序奏性的音乐,在意大利语中,Prelude是“序”、“引子”的意思。15、16世纪为管风琴、琉特琴写作的前奏曲均为即兴风格的自由曲,前奏曲是附在乐曲之前的引子;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叶,前奏曲常与赋格曲组成套曲,或作为组曲的第一曲。到19世纪以后,前奏曲成为具有即兴特点的小型器乐曲。在肖邦及其以后的作曲家的创作中,则指单乐章的钢琴曲。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中》的四十八首前奏曲都附在赋格曲之前,是复调性质的;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在风格与钢琴技巧上虽然已属浪漫主义,但与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中的四十八首前奏曲仍有共同之处,即都采用单主题作法,整套作品都用遍了大小二十四个调。自1840年以来,许多作曲家都爱写一首短小的管弦乐曲作为歌剧的前奏曲,而不用长大的序曲,音乐素材取自歌剧本身,如瓦格纳的《罗恩格林》、威尔第的《茶花女》等。
1.巴赫之《平均律钢琴曲》第一首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以创作实践来证明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和实用价值的划时代作品,常常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而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则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自从采用了十二平均律,作曲家们就可以自由选用大小二十四个调,并自由转调。所以说,没有巴赫对平均律的实践,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也许会被推迟很长一个时期。在此之前,键盘乐器大多按“中庸律”调音,作曲家在选调和转调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这一首前奏曲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的第一首。巴赫在刻顿时期就把自己的键盘乐器调成了十二平均律,并写成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包含以大小二十四个调为序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1722年)。晚年在莱比锡又写了第二集,包含另外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1744年)。
法国作曲家古诺于1855年,以巴赫在一百五十年前所作的《C大调前奏曲》(选自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第一首为伴奏,配上了这首世人熟知的优美的旋律,人称《圣母颂》。(后被改编为其他多种器乐独奏和女高音独唱)。这是一曲立意崇高,旋律优美,跟伴奏吻合得天衣无缝的音乐。创作这样充满宗教美感的乐曲,只有像古诺这样的,具有伟大音乐天才与真诚宗教信仰,并且仔细探究过巴赫音乐之灵魂的音乐家方能为之。原作是一首音域宽广的女高音曲,是采用天主教的圣母祈祷文作为歌词的。本曲被认为是音乐家跨年代合作的典范之作,总是让人百听不厌,回味无穷。
2.肖邦之《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
肖邦这首前奏曲,创作于1838年。当时肖邦正在地中海玛略尔卡岛疗养。关于这首前奏曲的创作,有这样一段传闻:1838年,活跃在巴黎乐坛上的肖邦,由于肺病的恶化,经女友乔治·桑的安排,千里迢迢来到四季如春的地中海玛略尔卡岛。由于肖邦的病情和乔治·桑的衣着打扮,使他们在租房时发生了困难。后来经乔治·桑四处奔走,勉强借到一座山殿之中的古老寺院。寺院中不但毫无设备,而且漏雨,简直不能住人。因为寺院十分寒冷,买东西也很不方便,所以,肖邦的养病得到了相反的效果。有一天,乔治·桑上街买东西,恰巧下了大雨,迟迟不能回来。肖邦躺在家里既寂寞又害怕。正在这时候,房间又漏雨,滴滴答答令人心烦。肖邦在不耐烦中,起身写作,一口气完成了这首著名的前奏曲。最后,乔治·桑终于回来,这时候只听肖邦一声叹息:“诶,我以为你们都已经死了呢!”就昏了过去。
该乐曲构思深刻,抒情与描绘兼备,形象十分鲜明。肖邦形象化地使用了一个固定的单音,它伴以单调的节奏型,好像是对有节奏的“雨滴”声的描绘。
第一部分建立在肖邦特有的幽静、抒情的田园般优美的旋律上。
第二部分转入#C小调,低沉缓慢的旋律,就像是震撼人心的丧钟交替出线,唱着赞歌的送葬队列在缓慢前进。
第三部分再现乐曲第一部分忧伤主题不久,突然长叹一声,似排遣了心中郁闷之情。随后雨滴又绵绵不断地落下来,作者的情绪又陷入无尽的忧愁之中。
[作曲家简介]
巴赫(Bach,Johann Sebastian 1685—1750)
巴赫是作曲家,德国管风琴家。1685年3月21日诞生在属于图林根州边远小城市爱森纳赫的一个祖祖辈辈以音乐为职业的平民家庭(传说巴赫祖父的祖父维图·巴赫原居住在匈牙利,是一个手艺不错的面包师,16世纪时,由于当时的教派冲突而逃到了德国继续从事他的面包买卖。他对七弦琴发生了极大的兴趣,整天弹奏它,`这也许是他的子孙爱好音乐的开始吧。)。在巴赫十岁前,双亲即已去世,是由其长兄抚养成人的。十五岁起,巴赫也开始了自己的音乐职业生涯。1700~1703年,在魏玛公爵的乐队拉小提琴;1703年,在安什塔特一所新教堂和缪尔豪森的教堂弹管风琴;1717年,在刻顿一个没落小宫廷任乐队队长;最后在莱比锡任圣多玛教堂合唱指导和教堂附属歌唱学校教师(1723年)。巴赫在担任各种不同音乐职务的同时,一直孜孜不倦致力于音乐创作,写出了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1749年视力开始衰退,1750年手术失败后,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是在双目失明中度过的,1750年7月28日他在莱比锡逝世。其妻也于翌年去世。巴赫前后有两位妻子,第一任妻子因病去世。巴赫的很多作品都是由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用手抄写得以流传后世的。巴赫一生共生子女二十个,其中十个生下来就死去或童年便夭折(其中有两个儿子对西方音乐也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家境困难,身后萧条,他的妻子甚至在巴赫去世的那段日子里不得不靠别人的施舍度日。
巴赫的音乐主要受路德众赞歌、前人的教堂音乐、管风琴音乐以及当时器乐中的法国和意大利风格的影响。巴赫生前以管风琴家身份享有盛誉,但也有许多人认为他的音乐过于雕琢和守旧。他有精湛的对位技巧,且描绘生动,热情奔放,平时才华横溢,无须特殊激发就能写出大量乐曲。他的作品都有实用目的:为刻顿的宫廷乐队,为莱比锡的主日礼拜,为指导孩子们,为酬谢庇护人,或为本人所用。在教学作品中,《平均律钢琴曲集》及《赋格的艺术》尤为重要。前者共二集,在所有的大小调上各写一首前奏曲和赋格来支持有关“平均律”的争论。后者以丰富独创性说明一个赋格主题所蕴藏的可能性。巴赫属于德国,也是属于全世界的音乐家,其音乐既富于它那个时代的特点,又适合于所有的时代,为全人类所喜爱,经久不衰。
巴赫的作品浩如烟海,作有当时流行的各类音乐。
主要作品如下:
(1)众多的教堂音乐如《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以及《b小调弥撒曲》等。
(2)世俗合唱曲:康塔塔二十三首。
(3)管弦乐曲如《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等。
(4)室内乐如《音乐的奉献》等。
(5)羽管键琴曲或古钢琴曲如《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等。
(6)管风琴曲:奏鸣曲六首,众赞歌一百四十三首,幻想曲,前奏曲,赋格曲,托卡塔曲等。
古诺(Gounod,Charles Francois 1818—1893)
法国作曲家,1818年6月18日生于巴黎。古诺自幼随母亲学音乐,后来又拜作曲家雷哈为师,在上大学之前已具有相当高的音乐修养,同时还学习美术。从阿莱维,学对位法,从勒絮尔学作曲,从齐默尔曼学钢琴,后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39年获罗马大奖。后又去奥地利和德国访问,在莱比锡受到门德尔松的热情接待,亲自为他演奏和讲解巴赫的管风琴作品。这些活动对古诺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回国后在巴黎的外国传教团教堂任管风琴师和唱诗班指挥。他曾受过神职训练,但又决定不接受圣职,而于1851年开始创作歌剧,其中包括使他名垂后世的《浮士德》(1859年)。由于普法战争的影响,1870年古诺携全家避居英国(1870~1875年),英国女王十分欣赏他的歌剧《浮士德》,因此古诺一度曾是英国音乐生活中的红人。他还组织了一个唱诗班,就是后来的皇家合唱团。古诺主要是一位抒情作曲家,在需要表现轻快、愉悦的格调时最为得心应手。
二、练习曲(Etude)
练习曲一般指那些用于锻炼演奏技巧的乐曲,它们有理由不需要太多的艺术性。练习曲常用某种特定的形式不断反复或摸进的方法,其节奏都较短促、快速,以达到某方面技术的基本锻炼的目的。19世纪初出现了大量练习曲,其中以钢琴练习曲为多,如车尔尼(Czerny)、拜耳(Beyer)克列门蒂(Clementi)等作曲家的许多钢琴练习曲集等。
另一类是“音乐会练习曲”。这类乐曲没有理由可以不具有艺术性,它们虽然也具有某种技巧锻炼的性质,但其音乐却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鲜明的音乐形象,具有标题性,可在音乐会上独立演奏。肖邦的练习曲更加明确地证明了这一点,他的练习曲既有严格的技巧训练,又有出色的创新和对钢琴音色的特殊敏感性,是其他后来作曲家追随的榜样。
1.车尔尼之《钢琴练习曲》(Op.599)、(Op.849)、(Op.299)、(Op.740)等
车尔尼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练习曲,有据可查的就有80册之多,训练技术之全面在当时以及后来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中囊括了古典时期全部的钢琴演奏技巧,为演奏同时代及前一时期的钢琴作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Op.599)、(Op.849)、(Op.299)、(Op.740)等。这四册练习曲中的技术类型几乎是一脉相承的,技术种类由少到多,练习由易到难,练习侧面也不尽相同,几乎是绝大部分学生学习钢琴的必修教材。
2.肖邦之《E大调练习曲》
《肖邦练习曲》是技术与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因此在强调技术训练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节奏、乐句与呼吸、层次、力度、色彩、织体及踏板等方面的问题。这首《E大调练习曲》是肖邦比较温和含蓄的一首,是一个三段式结构。开始很安静,表现了生活甜美的一面;中段较活跃,暗示着生活的坎坎坷坷;然后回到开始的恬静。总之,对于肖邦这些音乐会练习曲,应重视技术与音乐的关系,要在解决好技术问题的基础上,重视音乐的变化,否则技术再干净音乐也会显得苍白、单薄。当然,也不能因此忽视技术,技术永远是钢琴演奏的基础。
[作曲家简介]
车尔尼(Czerny,Karl 1791—1857)
车尔尼1791年生于奥地利,著名钢琴家、作曲家、钢琴教育家。早年随其父学习音乐,1800年,9岁的车尔尼作为钢琴家已在维也纳举行首次公演。1801年,年仅10岁的车尔尼去见贝多芬,贝多芬被车尔尼精彩的演奏所打动,欣然接受了这位学生,其后,贝多芬曾在1801~1803年的两年间免费教他弹奏钢琴,车尔尼也是贝多芬最得意的学生,他先后演奏了贝多芬的《C大调协奏曲》和《皇帝协奏曲》,从而使他名声大振。他对于贝多芬的作品积极宣传,并在他的作品500号《钢琴理论及演奏大全》的第四册的第二、三章中论述如何正确演奏贝多芬的作品,他能够背奏贝多芬的全部钢琴作品。车尔尼的演奏引起了评论界的高度重视,以为他是维也纳继胡梅尔后最主要的钢琴演奏家。但是,由于车尔尼身体纤弱、生性腼腆、内向,不愿成为炫耀技巧的演奏家而放弃了舞台演出,转而献身于钢琴教学。因此,从15岁起,车尔尼便逐步开始了他为之献出毕生精力的教学生涯。作为一名杰出的钢琴教师,车尔尼培养了大批才华横溢、成就非凡的学生,其中包括多勒、克拉克、伊尔、塞尔伯格等,而最著名的便是一代钢琴大师李斯特了。李斯特也曾说:“我的一切都是车尔尼教我的。”他的作品数量惊人,囊括了几乎各种音乐形式(包括教堂音乐),也曾改编其他作曲家的大量乐曲,供两手、四手、八手演奏。车尔尼的钢琴练习曲在今天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手指基本功训练以及演奏维也纳古典作品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养料。他为钢琴演奏艺术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值得后人永远纪念和尊敬。现今全中国学习钢琴的孩子们几乎都要弹奏车尔尼的练习曲。可以这样说,车尔尼就是钢琴练习曲在中国的代名词。而外国学生在练习曲的选择面要大一些。车尔尼作为贝多芬的学生、李斯特的老师,在19世纪钢琴演奏史上占有独特的承上启下的位置,他的地位在于在贝多芬时代和现代钢琴演奏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