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青少年音乐欣赏
19062000000005

第5章 小型器乐曲(3)

贝多芬的创作并非一挥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反复修改草稿直到满意为止,这一点与天才的莫扎特有很大差别。贝多芬孜孜不倦的创作把古典音乐这一音乐形式推向了顶峰,并向浪漫主义过度,因此我们可以说贝多芬是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音乐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一生作品数量众多,家喻户晓的有:九部交响乐,三十二首奏鸣曲,歌剧一部,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以及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宗教音乐、舞台音乐作品等。贝多芬是现在世上公认的最伟大和最有名的音乐家。属于全人类。

六、圆舞曲(Waltz)

圆舞曲(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高山地区的民间舞蹈,每一小节一个重拍的三拍子(快慢均可)舞曲。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滑行、旋转,动作轻松优美,情绪活泼欢快。它于17~18世纪传入维也纳宫廷,并开始流行于欧洲。现在它已是通行于世界各国的交谊舞。圆舞曲作为一种舞曲形式在19世纪中叶得以发展,主要应归功于维也纳作曲家约瑟夫·兰纳和约翰·施特劳斯,以及后者之子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1867年)的作者)及其弟约瑟夫。舒伯特、韦伯、肖邦、勃拉姆斯也写过成套的钢琴圆舞曲(有独奏,也有二重奏),韦伯的《邀舞》(钢琴独奏曲)为标题音乐,包含若干段圆舞曲,有引子和尾奏。特别是肖邦的钢琴圆舞曲达到了一个顶点。圆舞曲也作为交响乐的乐章出现,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和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都有《圆舞曲》乐章,拉威尔为管弦乐队写的舞蹈诗《圆舞曲》以印象主义手法处理维也纳圆舞曲等。

1.施特劳斯之《春之声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于1883年创作了这首《春之声圆舞曲》,曾被填上歌词成为声乐曲,尽管作曲家本人在创作这首乐曲时已经年近六旬,但从音乐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无比的青春活力。据说小约翰·施特劳斯是在一个晚上在钢琴上即兴创作出本曲的,因此本曲最早的版本是钢琴曲,后经词作家填词成为了声乐曲。本曲的管弦乐版本也十分流行,百余年来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作为一首圆舞曲,本曲与作者其他的圆舞曲迥然不同,它不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体裁,节奏自由奔赴,旋律生动而连贯,具有较强的欣赏性,很少用于伴舞。

本曲没有序奏,而是在四小节充沛的引子之后,第一主题直接出现,较为复杂且带有装饰音色彩的旋律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接着是第二主题进入,旋律稍趋平和,但音乐色彩依旧动人;经过重复第一主题之后,优美的第三主题在竖琴和弦分解的伴奏下缓缓登场;第四主题运用大音程的跳动,表现出了无尽的活力;第五和第六主题略带一丝阴暗的色彩,仿佛是描写春日里偶尔飘来的阴云;第七主题节奏自由,阴郁的气氛一扫而空,旋律又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感觉;最后,在重复一遍第一主题之后,干净利落地结束了全曲。

2.施特劳斯之《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全名为中《在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小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67年。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失败,沉闷的空气笼罩着整个维也纳,为了扭转维也纳市民的情绪,作者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的委托写作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曲名和创作动机源于德国诗人卡尔·贝克(Karl Bech)题献给维也纳城的诗作中的诗句:“在多瑙河边,在那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边。”该曲最初为合唱曲,因作者对于声乐创作信心不足,故先作曲,后由合唱协会成员约瑟夫·威尔塡词,但歌词平庸。1867年2月15日在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举行的音乐会上的首次演出时,反应一般,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同年3月10日,在施特劳斯管弦乐团星期日演奏会上,以及同年7月30日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作者亲自指挥了不带合唱的管弦乐演奏,本曲才被人们接受,并获得很大的成功,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后合唱曲也开始流行,歌词由诗人格尔纳特重新创作。

乐曲按照维也纳圆舞曲的传统形式,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和结尾组成。序奏分为两大段,一开始由小提琴碎弓奏出轻弱的震音,使人联想到薄雾缭绕,寂静安宁的多瑙河晨景。在这一背景下,圆号用主和弦的分解和弦形式奏出全曲的主要音调,柔和的上行音型,仿佛多瑙河从沉睡中苏醒,随着力度的加强,宛如东方晨曦初露,天色渐渐明亮。序奏的第二段,乐曲速度变快,出现了圆舞曲节奏,象征着多瑙河在朝晖的沐浴下开始了新的一天。

第一小圆舞曲采用单二部曲式,主题由序奏的主要音调组成,抒情明朗的上行旋律、轻松活泼的三拍子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呼应的欢快的顿音,使乐曲充满生机,仿佛多瑙河上弥漫着春天的气息。这一使德国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赞叹不已的主题,是全曲的灵魂,鲜明地反映了奥地利人乐观向上的精神。

第二小圆舞曲采用单三部曲式,旋律进行先抑后扬,使乐曲具有明显的回旋感,犹如起伏的浪涌,层层推进。

第三小圆舞曲采用单二部曲式,连续不断的三度音程和华丽的波音使乐曲具有优美典雅、端庄稳重的特点。

第四小圆舞曲采用单二部曲式以分解和弦的上行旋律线开始,乐曲呈现出妩媚清丽、优美动人的特点。

第五小圆舞曲采用单二部曲式,在一段带有形象意义的间奏之后,出现了轻弱的主题,采用了大跳音程,起伏回荡,柔美而又温情。

结束部有两种,带合唱的,结尾较短,不带合唱的,则规模较大,依次再现变化的第三小圆舞曲主题以及第二小圆舞曲主题,然后从D大调转入F大调,再现第四小圆舞曲主题,接着在D大调上再现乐曲序奏部分的主要旋律,最后在欢腾的热烈气氛中终曲。带合唱的演奏时间约8分钟,不带合唱的演奏时间约12分钟。

[作曲家简介]

约翰·施特劳斯(Strauss,Johann 1825—1899)

奥地利小提琴家,指挥家,圆舞曲及其他维也纳轻音乐的多产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出生在维也纳。从小学习音乐,他的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银行家而不是一个音乐家。尽管如此,他还是从小暗地里学习小提琴。讽刺的是,他的小提琴老师正是他父亲的管弦乐队的首席小提琴,弗朗茨·阿蒙(Franz Amon)。然而,他的父亲还是在一天发现小约翰把时间“浪费”在了音乐上。据小约翰·施特劳斯本人回忆,接下来场面相当的可怕,而且他的父亲对他的音乐理想没有任何兴趣。然而老约翰并没有让家庭不和的意思,他只是认为作为音乐家的生活太严酷了,不希望儿子以后也与他一样过这样的生活。最后,在小约翰17岁那年,老约翰与他的情妇埃米莉·特兰布施(Emilie Trambusch)离家出走。这样,小约翰能够专心从事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了,1844年自己组织乐队演出获得成功。他“圆舞曲之王”的称号是由于他把华尔兹这种原本只属于农民的舞曲形式提升为哈布斯堡宫廷中的一项高尚的娱乐形式。此外他的作品的艺术成就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辈们(例如约瑟夫·兰纳和老约翰·施特劳斯等),也更为人所熟知。不仅是圆舞曲,他的一些波尔卡和进行曲,以及轻歌剧《蝙蝠(歌剧)》也相当著名。他作的圆舞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与奥地利民间音乐、维也纳市民音乐有着血肉联系,如《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圆舞曲》等。后世称施特劳斯为圆舞曲之王。此外他还作有歌剧十六部,芭蕾舞剧一部以及大量的其他音乐作品。

七、回旋曲(Rondo)

回旋曲是包含一个多次重复的段落的曲式。可以作为独立乐曲,更多的是作为奏鸣曲、交响曲或协奏曲的末乐章。这种回旋曲通常在各段落之间有过度,最后有尾声,重复出现的段落常有变化和压缩,虽然总是在主调上。

1.贝多芬之《致爱丽丝》

贝多芬作于1810年的一首钢琴小曲。传说为其女学生特蕾泽·马尔法蒂而作,后特蕾泽将本曲乐谱转送给居住在慕尼黑的女友布莱托露。德国音乐学家诺尔发现此谱,并于1876年公之于众,诺尔声称乐谱手稿题词为“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4月27日,路·冯·贝多芬”,将特蕾泽误为爱丽丝,后即以讹传讹,成为正式曲名,并传遍全世界。

乐曲采用回旋曲式(ABACA),a小调,3/8拍。主题A的旋律清新优美,犹如涓涓山泉在歌唱。

第一个插部主题转为F大调,情绪更加开朗,右手快速的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音型使得主题显得活泼琉璃。

主题再现后呈示的第二插部主题,回到a小调,由主音的持续底音和弦连接而成,端庄典雅。

最后主题A又一次再现,在柔美抒情的意境中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不管是学音乐的还是不学音乐的人对这首乐曲都很欣赏、喜欢,其普及的程度不亚于任何一首流行歌曲。

2.莫扎特之《土耳其进行曲》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作于1778~1783年间,钢琴曲,为所作《A大调奏鸣曲》中的第三乐章。莫扎特在原曲上标有Alla Turca字样,意为“土耳其风格”,在音乐上特指“模仿土耳其军乐的乐曲”。以后,该曲就被称为《土耳其进行曲》,常单独演奏。

乐曲采用回旋曲式,a小调,2/4拍。一开始即呈示主题,这一主题采用回音式的音型和华丽的倚音,在一紧一松的节奏中轻快地起伏跳跃,简洁而生动,其原形来自土耳其军乐吹奏高音区的土耳其唢呐。接着,乐曲转为C大调,奏出了朴素明快的主题,主题在原调再现后,乐曲进入第二大段,在A大调呈示具有明显进行曲特点的插部主题,音阶式进行的旋律和顿挫分明的节奏使主旋律带有小号吹奏的特色。伴奏部分模仿土耳其军乐中鼓声的节奏型,增强了乐曲的进行曲特点。在雄壮的鼓声伴奏下奏出这段音乐后,乐曲出现了用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上下起伏的乐句,乐曲再现插部主题和主题,接着进入尾声,最后,乐曲在进行曲的号角声中有力地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