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简介]
莫扎特(Mozart,Wolfgang Amadeus 1756—1791)
音乐天才莫扎特1756年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3岁(有的说两岁)开始学习钢琴,六岁即在慕尼黑和维也纳举行钢琴独奏会,是历史上有名的音乐神童。1763年随其父和姐姐玛丽亚·安娜开始长途巡回演出,访问德国、比利时、巴黎、伦敦和荷兰,这些地方对莫扎特日后的音乐风格都留下了较深的烙印。虽然作为神童他曾蜚声国内外,但到青年时期他却发现创业维艰,想要获得他的才华当之无愧的赞助,谈何容易。莫扎特不耐烦与愚不可及的人交往,对贵族公然蔑视,结果人家对他下了逐客令。被解雇后,他决定在维也纳做一名自由作曲家。他是第一位摆脱低首下心地受宫廷职位的庇护而寻求独立生活的作曲家,他为这种超越时代的做法所付出的代价,是死后不得不埋葬在贫民公墓(直到贝多芬功成名就之后,做一名自由作曲家所冒的风险才逐渐消除)。在他短暂的生命结束前,他一直住在维也纳,这段时间里,他教授钢琴(主要是富家小姐),举行音乐会,并和康斯坦查·韦伯结婚,维也纳宫廷室内乐师这个无足轻重的职位,只是让他写了大量的舞曲,虽然这些舞曲都是同类作品中的佼佼者。虽然他的作品备受赞誉,但他始终未能得到他一直企望的、也是当之无愧的重要音乐职位。遗憾的是,有许多才能平平的人倒能稳居高位,左右逢源,而不会像天才那样处处碰壁。1790年,他的希望落空,新上台的皇帝利奥波德二世没有任命他为教堂乐正。1791年7月,一位神秘的不速之客的出现,似乎奇怪地预示了他的死亡,事实上,这是一个贵族的管家,这个贵族为了标榜自己是作曲家,需要一部作品,便要求莫扎特代他捉刀写一首安魂曲,这个穿灰色衣服的神秘人物使莫扎特感到六神无主,作品没有写完就突然去世。《安魂曲》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续完。传说他可能被他的劲敌,作曲家萨列里下毒害死,但此事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他最后死于何病,从未得出令人满意的诊断。葬礼办得凄凉草率,最后甚至无人送葬。送葬的人因路遇暴风雨而纷纷折回,留下莫扎特的遗体,葬在一个没有墓碑的贫民公墓中。
音乐从莫扎特笔下涌泻而出,一挥而就。他既有先天赋予的生动的想象力,又善于立即摄取其他作曲家的风格精髓,使之化作自己风格的一部分。他一生受他人音乐的影响,包括巴赫、亨德尔、海顿、格鲁克等,但是他又高出于他人之上,他的风格是不能用接受他们的“影响”来形容的。技巧的得心应手,布局的安排妥帖,再加上强烈的戏剧意识,使他成为以当时各种音乐体裁从事创作的一位登峰造极的古典大师。
他的作品数量众多,交响乐四十一部,有歌剧十余部,钢琴协奏曲二十一部以及室内乐,奏鸣曲,教堂音乐等其他大量的音乐作品。
八、进行曲(March)
进行曲是一种模仿步伐节奏写成的乐曲,常用于队列进行中,一般用2/4拍子,节奏坚定、果敢,旋律线条明快,结构整齐,常用三部曲式。中段较为抒情,以取得与前后的对比。进行曲最初主要用于军队,用铜管乐队演奏。17世纪起进行曲也被作为独立的音乐艺术体裁,运用于歌曲、歌剧、舞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中,有时也有作为套曲的进行曲。
1.苏萨之《星条旗永不落》
该曲有的译为《星条旗进行曲》或《星条旗永远飘扬》,美国作曲家、指挥家苏萨作于1897年,又有说作于1896年,管乐合奏。同年12月13日在纽约卡内基大厅首次演出,反响热烈。他的进行曲主要为市民的各种社会活动而作,特点为轻快、华丽,节奏感极强。本曲是他所作进行曲中流行最广的一首。
乐曲的基本情绪是欢快明朗,短暂的引子后出现充满活力的主旋律,这一旋律再现后,短笛用明亮的音色在高音区吹出装饰性的乐句,气氛更为活跃。随后,乐队情绪饱满地再现降A大调主旋律,这时,低声部响起长号演奏的对位旋律,乐曲情绪进一步高涨,并在欢快的高潮中结束。演奏时间约3分30秒。
2.瓦格纳之《婚礼进行曲》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作于1848年,原为混声四部合唱曲,这首合唱曲后被改编为钢琴曲、管弦乐曲等,以管弦乐曲较为流行,在西方国家被广泛采用为婚礼伴奏音乐。我国改革开放后这首乐曲也常被用于婚礼。
乐曲采用三部曲式,降B大调,稍快的中板,2/4拍。四小节引子后呈示的主题庄严宏伟,描绘了辉煌的婚礼场面中,簇拥着新郎新娘缓缓进行的行列。乐曲转入G大调后,呈示出中间部主题,这一主题旋律更加显得温柔活泼,带有一定的歌唱性,表现了婚礼的温和愉悦气氛。接着,乐曲转回原调,再现主题。整个乐曲演奏时,常采用由弱至强,再由强至弱的音响处理,象征着婚礼行列由远至近,又由近至远,最后在渐渐消失的乐声中结束。
[作曲家简介]
苏萨(Sousa,John Philip 1854—1932)
美国军乐队指挥家,作曲家。1880年任美国海军陆战队乐队指挥,1892年自己组织乐队,后率队赴欧洲和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作者一生创作进行曲一百余首,被誉为“进行曲之王”。关于进行曲的创作,作者在晚年出版的一本自传中说:“进行曲对我有巨大的吸引力,进行曲必须与人体的基本节奏感相适应,刺激人的生命力和引起人们的想象力。同时,甚至进行曲必须像大理石雕像一样,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成分,它也应该打动讨厌音乐的人,甚至应具有能使装假腿的人都想精神抖擞地行走的魅力。”除了进行曲的创作之外,苏萨还作有轻歌剧,管弦乐组曲和歌曲等。主编有《爱国歌曲和典型音调》(1890年)等论著。
瓦格纳(Wagner,Richard 1813—1883)
瓦格纳1813年生于德国莱比锡,父亲为政府公职人员,于作曲家出生后数月去世,母亲再嫁犹太演员路德维希·盖尔,1821年继父又去世。在莱比锡求学时,瓦格纳对戏剧和贝多芬的交响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虽学钢琴,却更喜欢研读歌剧的声乐谱。二十岁时已写成几首管弦乐曲,并开始创作歌剧,同时他开始取得实践经验,先在维尔茨堡剧院当合唱队长,后在马格德堡任指挥,与女演员米纳·普拉内相识,结婚后迁往巴黎。这一其间的瓦格纳穷愁潦倒,但他仍然坚持歌剧的写作和探索。婚姻和经济问题使他生活不得安宁,1864年又因负债面临坐牢的威胁,幸而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二世对他十分赏识,出力相助,邀请他前往慕尼黑,并提供继续工作所需要的种种条件。稍后瓦格纳爱上了李斯特之女、指挥家汉斯·冯·彪罗之妻科西玛·冯·彪罗,闹得满城风雨,引起宫廷的反感,最后只得离开慕尼黑前往瑞士。尽管他债务缠身,还是细心策划在拜罗伊特建造一座特殊的节日剧院,专演他的歌剧,至今它仍用于每年夏天瓦格纳作品的节庆会演。这一计划的实现带来的经济困难全靠朋友们(特别是李斯特)解囊相助,瓦格纳在金钱问题上极不负责任,但李斯特始终都信任他。
瓦格纳全部生涯的特点是百折不挠地从事歌剧创作,其他作品很少。他立意创作一种新型的戏剧作品,其中各种因素(音乐、戏剧、壮观的场面等)结合成完整的统一体,称作“乐剧”而不是“歌剧”。1829年,瓦格纳在莱比锡剧院观看了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史诗般宏伟的音乐使他再也无法摆脱这门艺术的吸引力。瓦格纳立志从事作曲,并以贝多芬为指路明灯,此后一生孜孜以求探寻歌剧音乐艺术。他的理论要点可归纳为:①传统歌剧的题材和诗歌形式都有缺点,并有音乐凌驾于戏剧之上的弊端,②贝多芬已证明了器乐旋律的重要意义,但是音乐还需与诗歌相辅相成,③题材必须恰当,因此传奇比现代歌剧的日常琐事更加适合,④不能停留于理解,更重要的是感受它,因此要求诗文(由作曲家亲自撰写)能激发起情感,音乐对它起推波助澜的作用,⑤凡不利于创造这类直接印象的种种歌剧程式必须抛弃,⑥乐队不仅是伴奏,还应当表现人声所不能表现的一切,应当充分利用联想的有力武器,⑦最重要的是交响乐必须前后连贯。总之,瓦格纳的本能的音乐素质克服了理论的局限性,他的成熟作品无不展示出他高度的旋律天赋、非凡的和声创新和出神入化、超凡脱俗的配器才能。
推荐欣赏音乐作品
外国乐曲
《圣母颂》(巴赫,德)
《圣母颂》(舒伯特,奥)
《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肖邦,波)
《E大调练习曲》(肖邦,波)
《小夜曲》(舒伯特,奥)
《梦幻曲》(舒曼,德)
《#C小调即兴幻想曲》(肖邦,波)
《G大调小步舞曲》(贝多芬,德)
《婚礼进行曲》(瓦格纳,德)
《星条旗永不落》(苏萨,美)
《沉思》(马思内,法)
《幽默曲》(德沃夏克,捷)
《G大调小步舞曲》(巴赫,德)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施特劳斯,德)
《春之声圆舞曲》(施特劳斯,德)
《土耳其进行曲》(贝多芬,德)
《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奥)
《致爱丽丝》(贝多芬,德)
《阿拉伯风格》(德彪西,法)
《钟》(李斯特,匈)
《音乐瞬间》(舒伯特,奥)
《春之歌》(门德尔松,德)
《少女的祈祷》(巴达捷夫斯基,波)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勃拉姆斯,德)
《G弦上的咏叹调》(巴赫,德)
《bE大调夜曲》(肖邦,波)
《月光》(德彪西,法)
《马刀舞》(哈恰图良,俄)
《绿袖子》(英格兰民歌)
《野蜂飞舞》(里姆斯基·科萨可夫,俄)
《爱之梦》(李斯特,匈)
《小步舞曲》(莫扎特,奥)
《军队进行曲》(舒伯特,奥)
《单簧管波尔卡》(波兰民间乐曲)
《匈牙利狂想曲第六首》(李斯特,匈)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李斯特,匈)
《轻骑兵序曲》(苏佩,奥)
《革命练习曲》(肖邦,波)
《军队波兰舞曲》(肖邦,波)
《闲聊波尔卡》(约翰·施特劳斯,奥)
中国乐曲
《牧童短笛》(贺绿汀)
《思乡曲》(马思聪)
《苗岭的早晨》(陈刚)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陈刚)
《我爱我的台湾岛》(陈刚)
《光明行》(刘天华)
《赛马》(黄海怀)
《光荣的凯旋》(季成、晓藕)
《牧歌》(沙汉昆)
《渔舟唱晚》(娄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