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清真产业与认证
19062600000015

第15章 清真产业(8)

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地区旅游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市场,因为在开发市场时要更重视穆斯林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因此,如果可以设立一些专门针对穆斯林地区旅游者的特定线路,利用宁夏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区域文化,提供一些特设的服务,就更有利于推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地区之间的合作。中阿旅游产业的交流合作具有广阔前景,宁夏期待成为阿拉伯游客旅游目的地。另外,我国有近2000多万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民众,想往去阿拉伯国家旅游的人很多,2010年由国家民族宗教局审查批准并组织去麦加朝觐者13700人(包机41架次)。每年报名排队想前往者多达20多万人。

(7)干燥与干旱科研开发协议与阿拉伯农业发展组织、阿拉伯干燥与干旱地区研究中心达成“宁夏—阿拉伯治沙抗旱合作协议”,合作创建“宁夏—阿拉伯沙产业研究院”,深入全面开展干燥与干旱科研开发工作。目前全球已有110个国家、40%以上的陆地表面、10亿以上的人口受到干燥与干旱的威胁。土地沙漠化每年给全球造成约4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我国航天事业之父钱学森创建了沙产业理论,将人类对沙漠的认识和利用推上了一个新的境界。什么是沙产业?钱学森解释说:“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充分利用戈壁滩上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水技术,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概括地说,就是以系统工程思想整合的“阳光农业体系”,即以太阳能利用为发展谋略,以知识密集型和人工控制生长环境条件为特点,用现代思维、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等一系列成果把生态建设、市场机制、富民工程、大棚农业和节水灌溉紧密结合的现代农业体系来经营管理沙漠资源,实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宁夏在该领域的科技与实践均是国际领先的。

(8)教科文合作协议与阿拉伯教科文组织达成“宁夏—阿拉伯教科文合作协议”。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阿语人才是宁夏通向阿拉伯世界的桥梁。筹建中阿穆斯林留学服务中心、中阿文化交流服务中心,加强中阿两国文化艺术科技交流与合作,开展文化艺术双向演出、科技文化考古学术讲座交流等等。

(9)商贸合作协议与阿拉伯经济一体化委员会达成“宁夏—阿拉伯商贸合作协议”。阿拉伯各国是宁夏商贸走向世界的最佳海外市场。中东阿拉伯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人口已达到17.1亿,现已形成了一个仅次于欧共体、美国和中国的世界大市场。

站在全世界看,欧美市场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最成熟的市场,但这个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商品趋于饱和,加上高进口关税及贸易壁垒的限制,后来者很难进入。东南亚市场对我国来说是传统市场,但由于亚洲地区经济普遍弱势,出口做不大。南美市场由于远离我国,加上拉美的经济危机,我国企业很难进入。所以,综览当今世界,唯有阿拉伯和非洲市场是一个充满商机、前景良好的热点市场。近几年来,中阿双方互惠互利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贸易额从2004年的367亿美元攀升至2008年的1328亿美元。截至2008年底,双方工程承包合同累计接近1000亿美元。发展中阿经贸合作,空间广阔,潜力巨大。

4.走出去

宁夏有责任、有能力担当起中阿交流合作的先锋、文明对话的使者。伊斯兰文明经过丝绸之路与中华文明交融,回族人民与阿拉伯人民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有着共同的文化纽带。全球穆斯林分布在232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达13.7亿人。巨大的人口数量激发了对清真饮食的庞大需求,形成了清真烹饪业的无限商机。宁夏回族穆斯林与阿拉伯国家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凭借这一优势背景,面向全世界,走出去,从海湾六国—中东阿盟22国—世界伊斯兰57成员国,逐步进入展开。

首先从中东地区亲西方的最富裕六国开始,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海湾六国是当今世界上真正的石油美元暴富国家。据美国《全球金融》杂志最新公布的全球最富国家和地区排行榜显示,中东国家卡塔尔位列第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9万多美元(约60万元人民币)。

卡塔尔除了主城区繁华外,其余地方都是一片沙漠,这里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从外国进口。这里吃的用的,甚至盖楼房的砖头和沙子都要从国外进口,卡塔尔当地人从来不需要为自己的生计担心。卡塔尔人看病不需要花费一分钱,就连生活用的水电煤气,也是由政府买单。汽油比青菜便宜,为卡塔尔换回了大量的美元。

因为所有东西要进口,所以这里的生活日用品非常贵。青菜可以卖到10卡币一斤,土豆也要卖到5卡币一斤。不仅蔬菜贵,淡水都是从沙特或者阿联酋进口的,一般家里喝的水都是去超市买,像农夫山泉这样的矿泉水要卖到4个卡币一瓶。这大约是国内价格的10倍。卡塔尔人很会花钱,卡塔尔女学生用的化妆品都是CHANNEL或者CD,包都是LV。如果想买的好牌子卡塔尔没有,她们坐40分钟的飞机去迪拜买,如果迪拜也没有,就再坐飞机去欧洲或者美国买。卡塔尔男学生喜欢汽车,开出来的车子也都是凯迪拉克、奔驰和宝马。

建议:在海湾六国各建一个“中国清真商品展销物流配送中心”,附设“中国清真饮食中心店”。高起点高档次,统一系列,规划设计,制定现代化管理经营体系,向麦当劳、肯德基学习,肯德基、麦当劳之所以能在世界各地站稳脚跟,首先是它的品牌模式、文化理念、服务等要素,其次就是注重研究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和饮食习惯。“中国清真饮食中心店”也要不断推出符合当地消费者口味和饮食习惯的新产品。在海湾六国贯彻实践,精心精制出精品,创新创业创品牌。

此事要认真准备,官方支持,包括中国驻六国使馆商务处和民企组织(中国伊协与清真烹饪业协会)。宁夏具备承担此项工作的条件。目前,全国从事清真饮食餐饮的名师、大师共有60多名,全国清真饮食餐饮大赛的评判员有100余人,很多均出自宁夏。

5.在两处商贸市场重点突破

一是迪拜市场。迪拜素有“中东的香港”之美誉,是阿联酋的金融中心。以其自由宽松的经济政策、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完善齐备的基础设施,迪拜迅速成为中东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最大的货物集散地。通过迪拜,货物可转销到海湾地区、俄罗斯、东欧、非洲、地中海,甚至世界各地。努力通过阿联酋迪拜市场渠道,带动中国清真商品大批量的走进穆斯林国家市场,从而推动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二是沙特朝觐食品用品采购部。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常年伊斯兰教徒朝圣活动在沙特阿拉伯圣城麦加和麦地那举行。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至少300万名穆斯林要到沙特的麦加和麦地那进行朝觐。

沙特阿拉伯工商业联合会透露,沙特每年从朝觐活动中获得的收入为300亿里亚尔(约合80亿美元)。这一收入只是在两个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和麦地那产生的。如果每年在这两个圣城进行的正朝和副朝活动组织得更好,沙特获得的收入将翻番。

中国清真产业商品(例如宁夏的清真牛羊肉)若被沙特朝觐食品用品采购部选中,那不仅是几份订单那么简单,将在全世界穆斯林中产生巨大影响力,从而创出“中国清真产业”世界品牌。

同时,尽快建立网络商务体系,形成物流电子商务、运输物流服务、信用体系、门户服务、营运管理和数据交换模块等功能,利用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发布、信息查询、信誉咨询、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等功能。开辟对外物流新通道,力争成为我国与中东清真食品经贸交往的最低成本物流通道。

实践证明,办好一个过硬的示范点,就能增强这个领域的吸引力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走出去整体工作的开展。组织我国清真企业通过在海湾六国创建海外清真商贸示范点作出表率,用先进的实验示范经验教育人,用显著的效果实例鼓舞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四)中国清真饮食文化小史

从人类远祖茹毛饮血,到山顶洞人取火烤食;从孔夫子提倡食不厌精,到如今讲究绿色、营养。吃即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又是一种文化形式的创造。我们这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古老国度,饮食文化格外发达。自公元7世纪中叶起,大量波斯、阿拉伯等地的穆斯林进入中国,不但带来了伊斯兰教,也带入了伊斯兰饮食、伊斯兰饮食文化。在与汉族文化的长期交融中逐渐形成清真饮食文化。在五光十色的中华饮食艺术中飘香溢彩。

1.清真饮食的萌芽

“清真”作为中国穆斯林的标志,非常精妙地传达了中国穆斯林的信仰和生活操持。伊斯兰饮食习惯与规则《古兰经》中有原则性的规定。伊斯兰教饮食规范正是教法学家根据这些原则和《哈底斯》圣训而制定的。五洲四海的穆斯林饮食,都共同遵守上述原则。

唐宋时期,虽然宗教意义上的“清真”一词还没有形成,但清真饮食已经萌芽。唐代,阿拉伯人、波斯穆斯林商人,一部分通过水路登陆广州、泉州、杭州定居,有的到了长安;另一部分从西边的陆路新疆天山南北进入中国,直入古长安,或者在甘肃、青海、宁夏定居。唐代商业贸易发达,长安和广州都是极其繁华的商业大都市,也是波斯、阿拉伯商人的集聚地,出现了穆斯林社区,被称作“番坊”。唐人房千里在《投荒杂录》一书中最早记录了穆斯林的蕃坊和饮食。唐代有关伊斯兰教的史料几乎都涉猎穆斯林饮食禁忌的记述。

2.曲曲折折的延伸

到了宋朝,中原、西北饮食南传和相互交流,促进了清真饮食的流传。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无不以食羊肉为美事。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字说》中解释“美”字说,从羊从大,大羊为美。北宋宫廷内的肉食品,几乎全用羊肉。仁宗皇帝喜吃羊肉,特别是烧羊肉。当时,宫中御厨每日宰羊达280只。《孔氏谈苑》载,有一夜仁宗睡不着觉,感到饥饿,因而“思食烧羊”。据《梦粱录》载,北宋京都饮食店的羊肉菜肴有数十种。

南宋时期,杭州、广州、长安等大城市出现了大街小巷店铺林立的局面。当时已有馄饨店、饼坊、茶坊、鱼行等穆斯林餐饮店,现在的许多清真名吃,其渊源都可以追溯到宋代。宋代诗人苏东坡这样描写穆斯林妇女做馓子:“纤手搓来五色匀,碧海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还有诗人描绘油香:“胡油炸馍一品香,穆民开斋共桌尝。圣洁吉祥托尔木,回回肴馔千古芳。”

清真饮食得到长足发展是在元明时期。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版图划至西域的伊兰教国家和地区。丝绸之路上蒙古铁骑自由驰骋而畅通无阻。西域各国的穆斯林沿这条交通线,大量涌入中国。元代中国的穆斯林人数已有百万人以上,遍布全国城乡,逐渐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清真饮食文化随之遍地开花。

但是在元初,清真饮食曾一度受到重挫。史书记载,一天,一些穆斯林商人向忽必烈进贡了两只珍禽,忽必烈高兴地把自己桌上的食物赐给他们。但他们不吃,忽必烈问为什么,他们说用剖膛法宰杀是他们所禁忌的。忽必烈生气,就命令穆斯林今后不得以断喉法宰羊,而要按蒙古人的剖膛法宰羊,谁若违犯杀头,还要把他的妻子、儿女和财产奖励给告发者。这项命令发布后,很多穆斯林都走了,穆斯林国家的商人也不来了,导致关税锐减。7年后,饱尝苦果的朝廷才不得不取消了这项不得人心的干预令。穆斯林人口再度发展,这才有了“元时回回遍天下”的景象和记述。

3.渐趋繁盛的发展

回族形成后,清真饮食更是丰富多彩,既保留继承了阿拉伯、波斯等地饮食传统,又吸收了中国饮食的烹调方法和菜点品种,很多清真菜肴小吃进入了宫廷。有位负责皇帝营养饮食的太医,名叫忽思慧,撰写了一部《饮膳正要》,记述了皇帝所用的珍馐异馔及民间的日常蔬食,其中已考证出的清真食品有10种。清真名吃“秃秃麻食”就从那时流传至今。

到元末明初,清真饮食已在社会、家庭普及。这时社会上流传着一本《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类似于现在的生活百科大全。书中专门列有“回回食品”一章,收录了12个菜点品种。另外,从波斯等西域还传入了豌豆、波斯枣、西瓜、无花果、野蜂蜜、扁桃等果蔬。《饮膳正要》《酉阳杂俎》《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等典籍中都有详细记述。许多清真菜的来历都会引出一个颇有意思的故事,折射出清真饮食厚重和智慧的光华。

传说当年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他吩咐部下杀羊烧火炖羊肉。伙夫正宰羊割肉时,探马报敌军逼近。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厨师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忽必烈连吃几碗后翻身上马率军迎敌。凯旋而归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那道羊肉片。厨师选了绵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种佐料,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