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清真产业与认证
19062600000006

第6章 清真认知(5)

哈萨克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乐曲丰富多彩。“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舞蹈的特点是“动肩”,跳“马步”,其动作感极强,能充分表现出粗犷剽悍的民族风格和刚健苍劲而浓烈的草原气息。

哈萨克族人民喜爱的传统娱乐活动主要包括叼羊、赛马、姑娘追和摔跤等,其中男女骑手娱乐活动“姑娘追”更富有情趣和浪漫色彩。

哈萨克族游牧的草原地带土特产、名贵药材和山林资源都很丰富。地下资源也相当丰富,有金、铜、铁、铅、锌等。如阿尔泰山,即为(蒙古语)“金山”之意,富蕴县的铍、锂、钽、铌、铯、铷、铪等82种稀有金属矿藏储量居全国之冠,该县可可托海三号矿被称为“天然矿物博物馆”。

(四)东乡族

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甘肃兰州市和广河、和政、会宁、玉门等县市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宁夏、青海也有少量定居。

东乡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没有文字,现在使用的是汉文,绝大部分群众懂汉语。东乡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乡族的词汇中,汉语借词较多,也有不少突厥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乡族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根本变化。1950年成立了东乡族自治县,1981年又成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东乡族人民经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民族干部不断增加,实现了东乡族当家做主的权利。

东乡族人热情好客,来了客人,都是长者出门远迎,客人进屋要先请上炕,随后要献上比较讲究的盖碗茶。有时还在茶中加冰糖、桂圆或烧枣,俗叫三香茶。正餐时东乡族喜用鸡待客,东乡族待客最隆重的是端全羊。

东乡人都取经名,取经名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请阿訇取经名的时间,是在给婴儿喂奶前,也可在婴儿出生后七天。取名时阿訇不进产房,由家人将婴儿抱出,阿訇对着婴儿先低声念大宣礼词,再念小宣礼词,念毕,在婴儿的耳朵上吹一下,先右耳,后左耳。然后,从《古兰经》中选取一个经名,告知家人。为婴儿所取经名,不得与婴儿的父母或兄弟姐妹重名,否则,必另起一个。

东乡族以农业为主,明人吴桢在《河州志》中说,当地人“勤于务农”。东乡族自给自足和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马铃薯、玉米和其他夏秋杂粮。东乡马铃薯以产量高、个大、淀粉含量高而闻名。

(五)柯尔克孜族

中国境内约有16.08万柯尔克孜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散布在伊犁、塔城、阿克苏和喀什等地区。此外,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的富裕县境内也居住着数百名柯尔克孜族人。

柯尔克孜族先民游牧生息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曾隶属于匈奴,后来一部分人迁入新疆天山地区居住。该居住区于公元7世纪正式纳入唐朝版图。

“柯尔克孜”是该民族的自称。汉文史籍曾称之为“鬲昆”(“隔昆”)“坚昆”“纥骨”“黠戛斯”“辖戛斯”“黠戛司”“纥里迄斯”“吉利吉思”“乞儿吉思”“布鲁特”等。1935年4月,柯尔克孜族作为该民族的正式名称,经由新疆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柯尔克孜族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居住在新疆额敏和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受蒙古族影响,信仰藏传佛教。柯尔克孜语属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有皆盖、特斯开两种方言。词汇的多源性是柯尔克孜语的一个特点。

成立于1954年7月14日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自治州境域辽阔,资源丰饶。全州总面积7.09万平方公里,下辖阿图什市及阿克陶、乌恰、阿合奇3县(均为边境县市),共有38个乡镇。全州共有人口42万人,其中柯尔克孜族12.4万人,占全州人口的29.5%,为全国柯尔克孜族的80%左右。

柯尔克孜族自治州北部和西部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两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170公里,有吐尔尕特和伊尔克什坦木两个边境口岸。境处昆仑山、天山两大山脉和帕米尔高原的交会处,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享有“冰山之父”称誉的慕士塔格峰及公格尔九别峰的海拔均高于7500米。境内山地众多,地形复杂,气候的垂直差异十分显著。生活在雪山上的雪鸡、雪豹、棕熊以及生长在崇山峻岭中的盘羊、青羊、猞狸等均属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自治州矿产蕴藏丰富,品种较为齐全,已探明储量的有铁、铜、铅、锌、盐、煤等,其中铅、锌储量全疆第一;铁矿石储量1.5亿吨,居南疆首位,具有发展能源、建材、有色金属等工矿业的优越条件。

(六)乌孜别克族

中国境内乌孜别克族总人口目前有12.4万人。乌孜别克人主要生活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国家和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孜别克族的名称,来源于14世纪(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乌孜别克的意思是“自己的领袖”。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乌孜别克族的文化教育水平较高,很多人从事文化教育工作。

乌孜别克族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衣食起居等和维吾尔族大致相同,他们和维吾尔族、塔塔尔族有联姻的传统,并且不与不信伊斯兰教的民族通婚。由于经商需要,乌孜别克族大多居住在城镇。有在大门口和每一间房子的门口挂布帘的习惯。喜欢吃“库尔达克”(洋芋炖肉)和蜂蜜、糖浆。“纳仁”是乌孜别克族最具民族风味的食品,烹调时将切碎的熟肉和葱头、酸奶搅拌在一起,浇以肉汁,用胡椒调味,以手抓食,是用以待客的珍贵食品。

乌孜别克族对养育子女特别重视,孩子出生时,要举行隆重仪式,请知识渊博有名望的长者起名,并在孩子出生第11天大宴宾客以示祝福,在出生40天时还要举行“洗礼”。洗礼这一天,他们把孩子放在由清真寺取来的装有一把土、一枚金首饰的大澡盆里,让亲友、邻居家请来的40个小孩儿陪着婴儿,用木勺舀水淋在头上,边淋边祝福孩子健康幸福、前程似锦,把无限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乌孜别克族注重礼节,尊重长者,说话行路均让长者在先。骑马外出时若二人同行,则长者在前,幼者在后;男在前女在后。男人相遇,手放胸前鞠躬后握手;妇女相见,手放胸前鞠躬后可拥抱。乌孜别克族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1987年7月2日,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大南沟成立了乌孜别克族民族乡,这是全国唯一的乌孜别克族民族乡。该乡位于东段天山北支——博格达山脚下。这里水源充足,牧草茂盛,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乡长由乌孜别克族人担任。大南沟乌孜别克族民族乡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

(七)撒拉族

撒拉族人口10.45万人。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的后裔,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谷地,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一带。部分撒拉族散居于青海省的西宁市及煌南、海北、海西等州和甘肃省夏河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伊宁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