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清真产业与认证
19062600000007

第7章 清真认知(6)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在汉文史籍中还有“撒拉儿”“沙剌”“撒剌”等多种写法,因信仰伊斯兰教,又被称为“撒拉回”,当地其他民族称之为“撒拉”。根据历史学家考证,撒拉族先民是西突厥乌古斯部的撒鲁尔人,元朝时期从中亚东迁,定居到循化已经有800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从周围回、汉、藏等民族中不断吸取新鲜血液,扩大民族主体,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新的共同体——撒拉族,其形成在明代中叶。撒拉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乌古斯语组。撒拉族在历史上曾使用以阿拉伯文字母为基础的撒拉文本“土尔克文”。撒拉族人在体质上保存着许多突厥人的特征,他们身材高大健壮,面部长而呈红色,高鼻圆眼;男子多发,留长胡须,具有果敢刚毅、好习武射箭的民族性格。撒拉族的风俗习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受特定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风格。撒拉族人聚族而居,自成区域,由于居住区域分明,宗教活动的界限也很清楚。

逢有节庆或宴请宾客,则炸油香、馓子,吃手抓肉。撒拉族喜欢喝奶茶和麦茶,家家备有茶壶和盖碗等茶具。撒拉族人十分讲究制茶方法和饮茶礼节。撒拉族过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圣纪节、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1954年9月,成立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循化地区盛产瓜果,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循化县还有骆驼泉、街子清真大寺、孟达天池、积石长峡、公伯风光、十世班禅大师故居、喜饶嘉措大师纪念馆、文都大寺等旅游景观。

(八)塔吉克族

在我国境内人口约为4.1万人。塔吉克族是一个古老民族,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分布于帕米尔东伊朗语族的诸部落。现主要分布在塔吉克共和国以及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该县以东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

“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意即“王冠”。塔吉克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社会经济、日常生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分为色勒库尔塔吉克语和瓦罕塔吉克语两种方言。

塔吉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许多世纪以来他们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谷里安家落户,春天播种一些耐寒作物,初夏赶着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周而复始,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塔吉克族男女都喜欢穿长统羊皮软靴。他们都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和奶茶,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他们的住屋以木石构筑而成。夏季上山放牧时,多住毡房。

塔吉克族能歌善舞。舞蹈多模拟雄鹰展翅、飞翔回旋的动作。主要乐器有“那伊”(短笛),也是用鹰的翅膀骨特制出来的。除了伊斯兰教规定的节日外,塔吉克族对每年三月的春节亦十分重视。对客人不论亲疏、老幼和民族,凡是来客和投宿的过路人都热情款待,拿出家中最好的饮食、被褥来款待。长期以来,牧民依靠这种互相帮助,克服了旅行和游牧时在人烟稀少的牧区不易获得食物和宿处的困难。

1954年9月11日,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区成立。后改自治区为自治县。县域内有号称“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和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8611米)。塔什库尔干一带蕴藏着许多矿产资源,主要有铁、宝石、玉石、硫磺、水晶、硅、金、石棉、云母、煤、铜、镍、锡、石灰石等。其中铁的蕴藏量最为丰富。

(九)保安族

保安族目前约有1.65万人。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县。

保安族一直被称为“保安回”。保安族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前后从青海同仁地区迁居甘肃大河家地区,建立了新的家园。关于保安族的族源,由于缺乏历史记载,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按本民族意愿和所能接受的观点:保安族是元朝以来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地区戍边屯垦,同当地蒙、藏等各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

1952年3月,成立保安族自治乡;1956年,保安族自治乡改为保安民族乡;1979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根据积石山保安族等各民族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报请国务院批准成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980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总面积为909.97平方公里。县内最高海拔为4218米,最低海拔为1800米左右。属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镶嵌地带。黄河从青海省循化县经积石关进入积石山县,是自治县过境的唯一河流,县境内全长约40公里。

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9%,因此,形成了冬春两季干燥,夏秋两季湿润,干湿季节分明的气候特点。

自治县境内野生植物共有73科220属,其中优良牧草48种;食用植物有十几个种,其中蕨菜资源较为丰富,已打入国际市场;野生药材有90多种,年采集收购野生中药材6.5万千克。经济果树类共有3科5属30种,其中冬果梨和薄皮核桃是地方特产。县境内干旱山区的花椒,色味俱佳,为调味佳品。境内有野生动物20多种,其中苏门羚、兰马鸡、雪鸡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矿藏资源主要有花岗岩、硅、铁、铜、钒、钛等。

(十)塔塔尔族

我国塔塔尔族人口目前已超过5000人,是我国境内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市,另外,一些人散居在阿勒泰、奇台、吉木萨尔及南疆的各主要城市。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塔塔尔族主要是由伏尔加河畔的土著部落、操突厥语的保加尔人和钦察人以及跟随成吉思汗之孙拨都西征的蒙古鞑靼人逐渐融合形成的。中国的塔塔尔族就是他们的后裔。新疆的塔塔尔族是19世纪20~30年代先后从沙俄统治下的喀山、乌法、图曼、西伯利亚、乌拉尔等地迁来的。

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由于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共处,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历史上,塔塔尔族多居城镇从事商业,不少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塔塔尔族多在秋冬季节结婚,婚礼在新娘家举行。婚后,新郎要在女方家住若干月,甚至一年或在妻子生过孩子之后再返回男方家。新娘生头胎时在娘家分娩,给孩子起名,举行摇篮礼。男孩满7岁时举行割礼。塔塔尔族的葬礼按伊斯兰教规定进行,但没有为死者戴孝的习俗。塔塔尔族过肉孜节、古尔邦节;传统的民族节日有萨邦节等。萨邦节多在春天举行,并开展摔跤、穿麻袋赛跑、叼匙竞走、爬滑竿、赛马等各种娱乐活动。塔塔尔族人民热情奔放,能歌善舞。

塔塔尔族的文化水平较高。他们很早就接受了欧洲文化,并将其与本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塔塔尔族的文学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10世纪,古代鞑靼人就有了文字,以后又产生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塔塔尔族的教育事业发展较早,因而其人口中知识分子所占的比例很高。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塔塔尔族就在伊宁、塔城等地开办了一些宗教学校,学校里开设有语文、算术等文化课。1949年创办的伊宁塔塔尔学校,是新疆建立最早的少数民族新型学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