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入党培训教程
19065800000018

第18章 中国共产党的纲领(3)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还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

“十六大”报告按照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这就是: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这“四个一定要”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充满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党的建设的实际。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好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问题

首先,要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强调从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新性发展,是党能够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性质的重要保证,是党提高自身凝聚力、战斗力,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党,不可能是先进的党;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共产党员,不可能发挥先进分子的作用;拒绝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的人,就不会有真正的党性,就没有资格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中的一分子。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还要坚持做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信念。

其次,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党的领导的坚强有力,不仅取决于党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也取决于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即取决于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好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问题,党才能肩负起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共产党员要自觉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求全党同志必须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团结带领群众不断前进。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世界在变化,我国的改革和建设在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我们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下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胆实践,积极进取,稳步扎实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

第二,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将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风险和考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要靠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和顽强奋斗。广大党员要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有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务实精神,有敢于拼搏、善于应对、勇于克服困难、乐于迎接挑战的勇气和智慧,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冲锋陷阵、一往无前的胸怀和气概,有为人民谋利益、为社会作贡献的知识和本领,真正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和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创造出一流的业绩。

第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群众的伟大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要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引导、保护和发挥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创造性。

第四,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才能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第五,创造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面对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维护安定团结至关重要。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顾全大局,维护稳定,努力创造社会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思考题】

1.怎样正确理解在现阶段实现党的最低纲领和实现党的最高纲领的关系?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3.党在现阶段的任务和奋斗目标是什么?

4.共产党员怎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资料链接】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先后五次提出党的基本路线,即总路线。

第一次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最后完成了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概括。他说:“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此后,他还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和《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章中,进一步解释了这条总路线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第二次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在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基础上,1952年底,毛泽东同志开始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1953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这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这条总路线通常被称为“一化三改造”的总路线。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到1956年,我国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但来不及付诸实践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农业、手工业也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胜利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第三次是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提议,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条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然而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否定了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加上当时在宣传中片面强调总路线的基本精神是“用最快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于是,盲目求快就压倒了一切。八大二次会议以后,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大跃进”运动。

第四次是关于“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1969年4月召开的九大,把毛泽东同志在1962年8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关于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的观点,正式规定为“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否则,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

第五次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系统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被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