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塞上论乐谈艺文论选
19066100000037

第37章 论宁夏社火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1)

张建平

社火,又名社贺,有些地区称做秧歌,是我国各地和大多数民族在年节庆典中,最喜欢采用的一种传统民间乐舞艺术形式。宁夏地处中原与西北边缘省区中心,是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的通途枢纽,又是秦汉以来重点开发建设的边防重镇。因移民迁徙频繁,各种文化在此并列杂陈,呈现着以中原文化中心的过渡带文化特征,其中以社火文化最为突出鲜明,是宁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事项之一。

我从小喜欢文艺,可以说是在社火锣鼓的声音中长大的,音乐院校毕业后又专职从事文化工作,每逢年节庆典,社火都是我们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头戏,这就促使我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一受到广泛喜闻乐见的文化事项。据我的调查和所见,宁夏地区的社火多而且杂,就像放烟花鞭炮一样,从首府银川到全区各地,每年都要红火热闹一番。近年来,由于物质生活日益发展提高,社会文化活动普遍开展,宁夏社火活动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花样不断翻新的良好态势。2001年春节银川市组织的社火大赛和2004年春节宁夏煤炭集团公司组织的社火展演,充分向社会各界展示了宁夏社火的风采和潜力,也说明了我们在社火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为了更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质量,使这一倍受欢迎的社会文化活动更加蓬勃发展,我将自己多年来调查研究社火文化的心得写成此文,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专家同行的关注和补正。

一、社火的历史沿革和艺术特点

社火(秧歌)是一个非常斑驳复杂的文化事项,它几乎囊括了我国传统乐舞百戏的所有表演形式。宋代诗人范成大《上元记吴中节物俳偕体三十二韵》中有:“轻薄行歌过,癫狂社舞逞”之句。并记述说:“民间鼓乐谓之社火,大抵以滑稽取笑”。这说明社火集古代乐舞百戏之大成,至宋代以来变成民间社火列队展演的一种群众性娱乐形式。社火的种类繁杂,今按其性质分类叙述如下。

(一)面具舞(又称“大面”或“代面”),在民间舞蹈、歌舞戏和社火中都有一定的地位,社火中常见的有“舞鬼”“玩喜”“大头娃娃“”跳判官”“跳无常”“舞雩”“舞傩”,以及许多用《封神榜》《西游记》等民间传说故事中的情节人物,附以假面化装表演的。究其根源,大都是古代巫舞、傩舞和民间祭祀乐舞的遗存。古代祭祀乐舞以娱神为主,是由巫师主持的,唐宋以来增加了娱人成分,并逐渐向戏剧化发展。明清以来,民间传说故事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表现人的脸谱化傩舞增多,如“和合二仙”“刘海砍樵”“孟姜女”“董永”“蓝桥”等,多用“高跷”“高抬”“背芯子”的形式表演。其队形有走四门、踩八封、转九曲、蛇蜕壳、跑圆场等,并使用扇子、手绢、红绸、刀、枪、剑、棍等道具,随鼓头走步并舞动手臂,发展成以展示造型美、人体美和特有的精神技能的民间娱乐性乐舞了。

(二)鼓舞类。大型歌舞多源于古代军队出征、列队、祝捷时的军舞、队舞,亦有在宫廷祭祀、民间庙会上表演的,如腰鼓、太平鼓、威风锣鼓、队鼓、讶鼓、踩鼓、滚鼓、长鼓、抓鼓、霸王鞭等。一般鼓队组成均达数十人到百余人,列队行进时边击边走边做小的队形动作变化,广场表演时则要摆阵,列队形成多种队形变化。有一字长蛇、卷白菜、走四门、八卦阵、风火阵、前后左右穿插等,随队形变化曲腿、弓腰、转头、跳跃、十字步、丁字步、蹬腿、回头望月、连身转、丹凤展翅等等动作,边舞边击,动作威武彪悍。据宋史记载,王韶率军征西夏时,教士卒讶鼓,于阵上鼓舞士气,舞时鼓声震天,欢声如雷,说明大型鼓舞一般都讲究威武雄壮,气势冲天,现多做仪式舞蹈在庆典中单独表演。

小型鼓舞有花鼓、铃鼓、盘鼓、胸鼓、摇鼓、太平鼓、打花棍(又名金钱棒)等,一般2~8人,击法、步法、队形变化、舞蹈动作等像大型鼓舞一样,也是花样百出,变化多端。小型鼓舞全国各地都有流传,鼓形不一,风格多样。一般通称为花鼓,将鼓系于头、肩、腰、腿等部位,边打边舞边唱。用当地流传的小调“九连环”“梳妆台”“锈荷包”“凤阳歌”等伴舞。以直立或骑马蹲裆势击鼓,击法、舞姿、队形各有章法,有的还加入手执小锣、小铙的女队穿插其间,经常与秧歌、花灯、旱船等一起加入社火队中表演。太平鼓是汉族民间阴阳端公伙居道人和信仰萨满教的少数民族跳神驱鬼的乐舞,单人多人都有,各地名称不一,又有单鼓、扇鼓、羊皮鼓、槟鼓等名称。一般多用圆扇形鼓面,用铁架绷羊皮,把下有4~6个小铁环,舞者身穿带长飘带的宗教性服装并系有腰铃、脚铃,头上系尖端加小铁球的长帽辫子,舞时左手执鼓,右手执桴击鼓,且击且摇且踏脚,鼓铃交响,形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变化。其舞蹈动作有“斗公鸡”“夹篱笆”“穿胡同”“耍辫子”“喷火”“批条子”(口吐神的批语)及小翻、抛鼓、转鼓等。技艺精湛,花样百出。现多发展成舞台或社火表演中的单人舞、双人舞或集体舞,作为一种特性鼓舞,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三)灯舞类。灯舞类是汉族和有些少数民族节庆文娱活动中普遍采用的乐舞形式之一,大型灯舞有龙灯、狮子、竹马、跑驴、船灯等,小型灯舞有花灯、地灯、采茶灯、车灯等,是一种以不同形制的灯做道具的一种民间乐舞形式,大型灯舞多用锣鼓伴奏,小型灯舞多有专用的灯歌伴以小型的丝竹伴舞。龙灯、狮子、竹马、跑驴等各有一套不同的舞法和表演程式,一般夜间表演则要以灯火装饰,白日表演则不饰灯火,只走队形、跑场子或加高台做特技表演。小型灯舞多用秧歌步,左手执灯,右手执花巾彩绸,边舞边唱边做各种队形变化。清姚燮《今乐考证》中说灯舞有“三十六变”,名目有“双龙交会”“倒连环”“孔雀东南飞”“方胜”“火龙戏海”等,今一般灯舞只做舞姿队形步伐变化,三十六变的舞法已很少见。

(四)秧歌舞。秧歌即社火,唐时宫廷称“队舞”,宋代称为“村田乐”或“社舞”。《梦梁录》载元宵民间舞队有“鲍老”“乔三教”“杵歌”“竹马”“村田乐”“旱船”“十斋郎”等,并称队为社,说“各社均不下数十(种)”表演形式。《西湖老人繁胜录》所载尚有“扑蝴蝶”“耍和尚”“鞑靼舞”等;《武林旧事》除载有七十余种名目外,还形容其“连亘十余里”“萧鼓振作,耳目不暇给”。可见社火(秧歌)在传统乐舞戏基础上传承发展至今,在全国各地演变的表演形式多而且杂,很难一一统计表述。除上面列举的三十类外,经常在节庆中表演的还有各地的“秧歌舞”“打莲厢”“跑旱船”“采茶舞”“拉花”“扑蝶”“蚌壳舞”“花篮舞”“春牛舞”“彩绸舞”“盘子舞”“绣球舞”“芦笙舞”“弦子舞”“扇子舞”“花棍舞”“踏脚舞”“扁担舞”“响铃舞”等,还有杂技武术节目及民间两小戏中的“滑稽小丑”“两小摔交”“顶碗”“抛球”“耍棍”“耍飞叉”“刀舞”“剑舞”“刘海砍樵”“大头和尚”等等,大都是融歌、舞、乐为一炉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乐舞百戏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