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晚情续语:一位老师的教育期待
19069600000012

第12章 校本研修与教师发展(11)

生:朗读(声情并茂,博得热烈掌声)

师:掌声证明一切,这位同学对作者的情感宣泄把握得很准确。下面我们用音乐配合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欣赏雪夜纵马狂奔图。

(媒体播放二胡独奏《赛马》,配奔马的幼灯片)

师:看大家情绪缴昂,全班来齐读,万马奔腾图,读出气势来。

生:(齐声朗读)

师:下面再来欣赏万马奔腾图,(配二胡独奏《战马奔腾》)

[简评:媒体播放《战马奔腾》及交错出现的幻灯片,学生的情绪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异乎寻常,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师:艺术是相通的。上面我们用音乐艺术和绘画摄影艺术诠释散文语言艺术的魅力。

师:作者在马(或马群)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生1:摆脱压抑的心情。

生2: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板书)

师:作者在万马奔腾图中,把马群狂奔写得如此震撼人心,文采飞扬,主要是在语言运用上特别运用了一些修辞,请同学们举例说明这些修辞好在哪里?

生1:比喻——生动、形象(举例略)。

生2:拟人——色彩鲜明,表现力强(举例略)。

生3:夸张——有感染力,烘托气氛(举例略)。

生4、排比——有气势,节奏感强(举例略)。

师:要使写作语言有文采富有表现力,多学着用些修辞,你的文章也会文采飞扬。

(五)拓展延伸

师:作者本文写的主体对象是马,为什么却先写了牛、驴子和骆驼?这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发?

生(集体):对比衬托。

师:作者对骆驼、牛、驴子的偏见你同意吗?为了自己表达感情的需要而丑化其它动物,我认为不公平。

下面我们反其意而思之,为它们正名,说一段话。

要求:(1)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2)三言两语,抓住形象或精神,也可通过形象刻画精神。(3)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

生1:骆驼——沙漠之舟,打开了丝绸之路

生2:牛——“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生3:毛驴——忍辱负重、温顺、无私。

师:被大众丑化了的毛驴,被这位同学发掘出这么多的优点,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好!

师小结:推动历史发展离不开“龙马”,更离不开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牛、驴子、骆驼”。

师:谢谢大家愉快的合作,最后祝愿同学们高一扬鞭催马,高二一马当先,高三马到成功(下课,掌声)

附:板书设计:

巩乃斯的马周涛

自由

外貌——精神——奔放——龙马精神

进取借鉴

A托物言志

压抑B修辞

雪夜狂奔图万马奔腾图C对比衬托

向往自由境界

这是一节按照新课程、新理念、新标准选择的教学实录。既然是选择,就意味着一种价值判断与价值引领。就这节课来看,无论将其看作示范性的,还是研究性的,都体现出一种价值追求,即按照新课程重建语文课堂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成功课例。

作为成功课例,综合听课教师、教材主编和教研人员的互动评课,体现了以下特点:

(1)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选择、使用教材合理,教学重点突出。

(2)教师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服务,点拨、诱导,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明确提出速读要求,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捕捉文眼,进行阅读整体感知。

(3)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在师生互动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将教学引入纵深。注重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将知识积累、能力培养、思维拓展和情感熏陶自然融于活动过程中,效果明显。

(4)重视多种阅读情境的创设,多媒体辅助手段使用恰当,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加深理解。

以本节研讨课为参照来认识高中课改中的语文教学,突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

1、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脱节,教学设计能力差,教师依旧注重讲授,演绎教案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学生被动学习。

2、消极适应课改,授课两幅面孔。上级检查或有人听课组织学生互动、讨论,热闹非凡;平时无人听课,独占课堂,老调依旧。

3、曲解课改要求,只学皮毛,上课花拳绣腿,花样翻新,指导阅读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不作实质性引导,美其名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所列现象,仅反映部分语文教师对高中课改的不适应情况。其目的在于引发认识高中课改语文教学的困惑,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四、语文教学的困惑和建议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解决语文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必须注意协调各相关要素的关系,发挥好各要素的整合功能,保证语文课程重建课堂的实现。我们认为制约高中语文课程实验的相关要素有教材、教师、评价和实验机制等,重建课堂的困惑主要在这几方面。

1、教材偏深偏难,不少内容脱离学生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学习吃力,教师备课费时,出现了教材模块和学生学习不适应的“两张皮”状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指出:“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经过两个多模块的教学,师生共同的反映是:不少选文,文字晦涩,缺乏时代感,脱离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心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缺少钻研、探究热情,常有囫囵吞枣之嫌,其中文言文的学习尤为明显。如《报任安书》(《史记》)、《崔杼弑其君》(《左传》)、《滕王阁序》(王勃)。有教师反映:学生要预习《滕王阁序》,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能读下来,没有3-4小时是不可能。再如,美国作家梭罗的《寂寞》、海子的诗歌《麦地》、沈从文的《箱子岩》,可读性差,师生不喜欢,恐怕与选文的时代性差有关。这种选文结果,人教社和语文社教材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分析原因:一是编辑教材时间紧迫,参编人员以教材编辑和研究生为主,很少有熟悉高中语文教学的优秀教师参加;二是教材编辑受教材审定顺利过关动机的驱使,选文很少关注学习主体的接受程度和教学的适应性,而更多追求的是给教材审定专家“耳面一新”的效果,过分“标新立异”,超凡脱俗,造成目前的现状。建议各教材出版社深入实验区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尽快修订后续使用的教材。

2、教师整体素质偏低,语文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在短时间内较难完全适应课改的综合要求。

高中语文教师整体专业素质偏低表现在:(1)教学设计能力较差,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加工和对教学过程的科学预设,备课质量不高,造成授课准备起点低;(2)教学方式转变力度小,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心理不够,缺乏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的多种情境创设和有效的过程评价。(3)从课堂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和指导,理性认识不足,实践能力欠缺。多数教师尚不能独立承担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计和指导。

究其原因:实验区培训时间短,参与式培训不到位;教学工作繁重,校本培训落实差,多数学校尚未形成教师集体研究教材,共同备课,分享经验的校本研究机制;教材量大、偏难,加之研究学习者现状不够,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应付每个模块的授课任务上,没有时间反思教学,调整心态,处于紧张应对的工作状态中。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改进高中课改的管理办法,加强对校本师资培训的指导、引领,各校在落实校本培训计划,增强校本研究和培训的实效性上调整思路,做好工作。

3、科学、可行的高中课程改革评价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影响到课改实验的宏观导向和学校、师生的实践定位和发展追求。

在高中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评价是起杠杆作用的要素。作为高中教育中具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广泛社会影响的高考改革方案和评价要点至今没有出台,直接影响到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实验。教育部要求首批四个高中课改实验区分省(区)制定2007年使用的高考改革评价方案,而宁夏至今仍处于难产过程之中。何以难产?一是社会对它的关注面太广,需全方位认识;二是它对学校的影响力太大,需慎重对待;三是从过去的升学竞争真正走向课程经营需要做大量工作,短时间内难以奏效。而且,2007年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还需要接受实践检验,有待于完善。因此,目前社会、家长,尤其是学校、教师、学生心中迷惑,在企盼高考改革方案尽早问世的同时,更多的是忧虑和焦急。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师们的心理更是顾虑重重。

4、高中课程改革运作匆忙,整体设计思路理想化成份浓,同我国大部分高中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相脱节,造成目前实验的举步维艰。

例如:

(1)课程方案同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现实条件反差大。仅选修课的开设,实行走班制,教室数量,师资数量、水平就是一大难题。至少在西部地区是极难解决的。

(2)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从目前实验情况看,因时间衔接紧,实施跨度大,同目前初中课程改革实际脱节,造成实验师生普遍不适应的状况。

(3)教材编辑们的理想,同教学实际脱节。有教材编辑专家认为:你把教材给学生,让学生去选自己喜欢的读就行了;文言文,学生读一读就行了,注释注得非常详细;要改革,先要洗脑子。这种仅凭理性化的设想来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的“空谈”,丝毫无益于解决实验教师的实际问题。

建议有关部门,从全社会的视角研究高中课改,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制定相应对策,改变目前高中课改的困难局面。

以上认识和看法是从关注的角度出发,对宁夏高中课程改革和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反思,难免会有不妥之处。既然是研究和反思,限于视角的有限和认识的不深,或许有偏颇之辞,以求得所有关心高中课改、关心高中语文教学的同仁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