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晚情续语:一位老师的教育期待
19069600000023

第23章 读书札记与序言点评(2)

2、原理分析:

人的心理对外界的刺激都会有不同的反应和有一定的承受限度。当某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人的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则是刺激“超限”,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3、实践应用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时有发生。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会一次、两次,甚至多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教育实践中,聪明的教师或家长都懂得这个规律,学生犯一次错误,就只批评一次,绝不对同一学生的同一错误,重复同样的批评。若要批评,则会变化个角度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一再“穷追不舍”,就不会产生厌烦、反抗心理。

同时,有经验的老师、家长也不会用成人的标准批评孩子,或用成年人的空洞道理(大道理)对学生(孩子)施加教育,因为这种说教缺乏针对性和适切性。

4、教育启示

(1)留点空白: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指的是“布白”。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教师教学强调点拨,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或反思)的机会、空间。

(2)过犹不及: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宜的东西”。在教育中,对学生的表扬不能太“廉价”。教师在任何方面都应注意“度”,如果“过度”会出现“超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把握“尺度”、“火候”、“分寸”很重要。

(3)认知超载

教师依学情确定学习目标(任务),不可过多、过杂、过滥,注意不断激励学习的热情和潜能。如一节英语课,学习5个或6个单词,学生会学得认真,有兴趣,如果学习20个,则学生听了,会立即叫起来,产生厌烦情绪。

下课了,老师不宜讲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不宜津津乐道。务必注意,人在接受任务、信息、刺激,都有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

因此,向学生讲述某个知识、道理以及布置作业时,在任务和数量上注意不要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则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强调“一课一得”,学生学得认真,掌握得扎实,值得借鉴;另外还有“少则得,多则惑”也是讲的这个道理。提醒“好心”的教师,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多多益善”,不关注学生情绪和学习效果是缺少教育智慧的表现。

(三)沉锚效应——学会利用信息

1、案例再现:要一个还是要两个

有两家靠街紧邻的小吃店,生意均很红火。然而,每晚关门结算时,王老板的小店总比旁边张老板的小店多出两百多元,天天如此,是何原因?张老板百思不得其解。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王老板的小店,每进来一位顾客,服务员都会热情地问:本店的煎鸡蛋外黄里嫩,味道极好,您是要一个煎蛋还是来两个?“爱吃鸡蛋者会要两个,不爱吃的也会要一个,不要的客人,很少。而张老板的店接待客人情况就不一样了:“本店的煎鸡蛋外黄里嫩,味道很好,您要不要尝一尝?”结果,有的说要,有的说不要,大概各占一半。”

2、原理分析:

上述案例显示:人们在做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如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锁定下来,将思维固定在某一处。这是一种常见的有害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沉锚效应”。

中国有成语“先入为主”,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先入为主”如果成为一种习惯,则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正确分析和决策时的科学决断。

3、实践应用

沉锚效应在现实中表现方式多种多样:

可能是同事无意中的一句建议或报纸上的一个小信息,激发了你做某事的兴趣或愿望;

听某老师讲课用了某种教学手段,你也想尝试一下;

市场营销中常见的“沉锚”是先例启发或市场需求趋势。如豆浆机最早的有“九阳”,其他厂家从“先例”(九阳)得到启示陆续有“美的”、“步步高”等。

市场策划人员在制定销售计划时会参考去年的计划,再参考其他因素,不去一味依赖原有的数字,那去年的信息就不会是“沉锚”了。

4、教育启示

(1)教学中选择典型案例解决问题,案例就成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锚”。

(2)数学课上学生遇到难题,需要教师给个“锚”。教师举出与这道难题相关或类似的但又稍微容易些的例题,通过分析例题,学生就容易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这样既利用“沉锚效应”,又预防“沉锚”的消极效应。

(3)作文教学,有了题目,或写作指向,教师提供好的例文,就是一个“锚”,可以给学生很多启示,再激发学生在例文基础上进行发散思考,开扩思路。这种做法,既发挥了“沉锚效应”,又避免了“沉锚”的负面效应。

同时要避免“沉锚陷阱”

(1)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不要一味依赖第一个想法。

(2)有困惑向别人请教之前,自己先精心考虑出一个思路,不要完全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

(3)小组交流互动,不急于评价,特别是对第一个发表的意见不急于评价,应广开思路,集思广益,在众多意见中去发现,去生成,形成在当时条件下的最优化方案或思路。

三、教师如何把心理规律运用于教育之中

(一)罗森塔尔效应——心理暗示和期望

1、案例再现:

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是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级,对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务必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这些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交往。罗森塔尔教授这才对相关老师说,自己对这些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让老师们很是意外。实际上,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意挑选的,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

2、原理分析:

谎言何以成真?是“暗示”和“期望”发挥了作用。这种由他人的期望和热爱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在心理学上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本人将这一实验结果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来源于一则希腊神话故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雕刻师。他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全部的爱给她。上帝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了,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神话故事表达了爱和真诚的期望总能创造奇迹的思想,尤其在孩子身上。

就罗森塔尔效应来看,首先是心理学家带有正面导向的心理暗示:名单和语言;而后是老师们接受了这一心理暗示,不断对名单上的学生给予好的期望和关注,最终产生了奇迹。

3、实践应用

(1)发明大王爱迪生,仅在小学上了三个月就被退学,理由是智力低下.但其母亲坚信孩子绝不是傻瓜,经常鼓励小爱迪生说:“你肯定要比别人聪明,这一点妈妈是坚信不疑的,所以你要坚持自己读书。”而且还不断鼓励儿子在探索中发现。经过不懈努力,爱迪生成为了伟大的发明家。我们今天使用的电灯、电影、录音机不仅受惠于他的发明,更受惠于他的母亲无意中运用了罗森塔尔效应所产生的神奇的力量。

(2)祁宏是国家足球队的年轻队员,他不仅有“九五”申花夺冠的“三剑客”之一的名誉,而且是国足队员中名副其实的“影子杀手”。祁宏19岁时就已展现了他“天才少年”的英姿。他不仅有冷静的气质,而且捕捉战机的能力也非常出色,无论在球场上打哪个位置,他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当他还是以“超级替补”队员的身份出现在国家队时,他幸运地遇到了主教练米卢。米卢经常拍着祁宏的肩对同胞老彼得说:“他是最好的球员!”米卢称赞祁宏是“最好的”,正是一种发现和期望,更是一种鼓励和培养。米卢用智慧在祁宏身上产生了独特的罗森塔尔效应。如果不是米卢,祁宏起码不会这么快闪现出他足球天才的光辉。

4、教育启示:

早在半个世纪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曾提醒教师:“在你的教鞭下有特瓦,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经常告诫自己,提醒自己,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看待学生,不断地积极地对学生抱有期望,并努力地为这一期望去工作,必定会有非凡的成绩和新的发现。其实,每一位教师都能创造出奇迹,“真实的谎言”每天都可以上演!

王涛放学回家,进门就高兴地对母亲说:“妈妈,什么是创造性呀?今天数学课发单元卷,最后一题是加分题,加10分,别人都不会,只有我一个人做对了。老师表扬了我,说我做的题有创造性。”

“那你考了多少分?”母亲关心的还是考试结果。

王涛满怀喜悦的回答:“66分”。

“不算加分题,你才考56分呀,还创造什么呢,瞎猫碰到了死耗子,蒙对啦。”母亲很不以为然。孩子红着脸嚷起来:“不是蒙对的,老师都说我做的题有创造性。”从此以后,王涛每天都要让母亲给他找难题做,一直坚持下来。

“创造性”究竟是什么?孩子也许说不清楚。而老师为了一道偶然作对的题表扬他的话,竟变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鼓舞着他去努力学习。经过半学期努力,他从一个差生变成了第四名,从此成了数学爱好者。

(二)蝴蝶效应——教育无小事

1、案例再现:

西方流传着一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2、原理分析

马蹄铁上丢失一个钉子的微小变化,影响到长远的结果,使一个帝国灭亡。似乎不可思议,但在有些条件下又是可能的。

1979年12月,气象学家洛伦兹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丛林的一朵花瓣上轻轻煽动一下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心理学上借用这种自然现象说明细小的因素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巨大复杂的变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联系。这就是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的形成要有三个要素:

第一,蝴蝶成了蝴蝶效应的杠杆支点,引起杠杆作用。

由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引起了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它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第二,蝴蝶开始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东西,因此有机会暗暗“滋长”。

如果蝴蝶一开始便是引人瞩目的,那么它就有可能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就失去了得到发展的机会。

第三,蝴蝶效应是一点点累积的结果。

3、实践应用

毛泽东在井冈山八角楼写下的名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证明了这一原理。

正如古语讲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层之台,起于垒土”;“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又如名言所云:“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要特别注意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化,要对这方面的微小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

4、教育启示

(1)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孩子)的教育要谨记教育无小事,留心教育中的蝴蝶效应,因为学生(孩子)正处于他们人生的初期,一切尚待塑造。

(2)在教育过程中,老师或家长的一句赞扬、鼓励的话;一种习惯性行为或令学生感动的宽容;脸上的一个灿烂微笑或一种冷漠的态度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蝴蝶效应。

(3)案例:给了她命运支点的老师

一位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北大学子回母校作报告时,将自己今天的成就归于老师一次偶然的宽容和理解。

上初二时,她很平常,常和社会上打工的女孩子混在一起,不知自己的明天再那里,一次期中考试前,好友给了她这次考试的数学试卷。她几乎把试卷背了下来,按她的真实水平,她只能考40多分,但她那次考了全班第一。她的朋友只背过其中一部分,考了70多分。所有人都怀疑她作弊了,但就是作弊也不可能考98分啊。

但是,只有老师相信并鼓励了她,说她进步很快,以后肯定还会考出好成绩,那一刻,她差点流了泪,没想到老师这样相信她,加上同学们对她的羡慕让她体会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喜悦和兴奋,原来,学习好了可以如此自豪!

从那次以后,为了证明自己没有作弊,为了对得起老师对她的信任和鼓励,她开始拼命地学习,并从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不久,她的学习成绩跃居全班第一。一年后,考上了重点高中,三年后考入了北京大学。

几年后,她去美国留学了。是那次偷试卷的偶然机会改变了她的命运。而那个考了70多分的女生朋友最终去了一家饭店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