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由于地处丝绸之路要道,在历史上特别是宋夏时期,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西夏王李元昊在这里建离宫,修寺庙,设金库,筑城堡,常年驻军。西夏对宋发动的三大战役,其中的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西夏军队就是从海原的天都山集结出兵而取得胜利的;宋朝军队在这里修城堡,建军寨,步步为营;蒙古人在这里屯牧、征战,修筑行宫。就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有可能命归海原。天都山的历史故事,或缠绵悱恻,或惊心动魄,读来荡气回肠;天都山的民间传说,有的扑朔迷离,有的奇异古怪,看后引人入胜。宋夏名州西安古城,控扼天都,雄踞五路要地;海原唯一的西夏皇后宰相,永载史册令人难忘……时间会改变一切。历经战火洗礼,尤其是1920年的海原“寰球大震”,使当年的古风已经荡然无存。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些被风雨侵蚀了很久的遗迹。1000多年的历史,像一股青烟,虚虚幻幻地飘荡在黄土之上。
阅读本章内容,你会了解到海原厚重的历史。想象昔日的辉煌,历览今日的沧桑,更会激发你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坚定你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念。
第一节西夏时期的海原建置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以党项羌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其创建者为景宗李元昊。宋咸平五年(1002年),党项羌族李继迁(元昊祖父)背叛宋朝攻占灵州(今宁夏灵武)后,获得以天都山为主的海原地区。海原地区曾是北宋王朝和西夏王国争夺的焦点。随着宋夏矛盾、斗争的继续和深化,西夏日益加强对天都山的经营,以此作为防守和进攻的天然屏障和前哨。从咸平初年(1002年或1003年),西夏夺取海原地区,到1227年夏亡的220余年间,除宋朝统治海原地区约28年外,西夏统治海原地区200年之久。西夏时期的海原建置主要有南牟会城、东牟会城、元昊离宫、西寿保泰监军司、天都监军司及一些重要堡寨。
宋夏时期的天都山是今西华山(主峰马鞍桥,海拔2703米,西北连黄家洼山,东南与南华山对峙,西南与甘肃屈吴山衔接,面积850平方公里)、南华山(因地气高寒又称雪山,南与月亮山相依,西北与西华山相傍,东南和须弥山毗邻,面积950平方公里,主峰马万山,海拔2955米,为宁夏第二高峰)、月亮山(西吉县内最高的山脉,位于县城西北部西吉、海原县交界处,白城乡东北,属屈吴山余脉,因其形状近似弧月而得名,主峰海拔2633米,东南接六盘山余脉——西峰岭)等山脉的统称,长达百余里,而现在所说的天都山只是特指海原县境内的西华山。文中出现的天都山指的是宋夏时期的天都山。
南牟会
李继迁攻占战略要地灵州后,挥兵南下夺取了今海原地区,称这一地区为天都。那时候的天都地区森林茂密,牧草丰美,地理形势和自然环境都很优越。天都地据要害,为西夏军事重地,因此在山脚下的一处空旷地带坐北朝南建南牟会城。该城约建于宋咸平年间(998~1003年),为西夏南疆之重镇。南牟会扮演着西夏王朝“南都”的角色。公元1081年,宋五路攻夏,十一月初七,李宪率大军直达天都山下,纵火烧毁南牟会城及元昊离宫。公元1082年正月,西夏收复天都,重修南牟会,并派重兵把守。1098年折可适袭取天都,该城遂废。
东牟会
据考察,在南华山与海原县城之间的耙子洼村有一座古城,当地人称它柳州城。柳州城在海原南去通道五桥沟口,五桥沟的水曾从城附近流过,战略位置和自然条件均比较优越。该城呈南北长方形,周长约1公里,设南北二门,城内有数量很多的宋代砖、瓦、陶瓷碎片,说明它是一座宋代堡寨遗址。元符二年(1099年),此城被西夏人夺取。该堡寨在宋称天都寨,归夏后叫东牟会。
天都离宫
1042年8月,李元昊在天都山大兴土木,建造离宫。离宫在天都山下的古肥水西岸,即今海原县西安州盆地的两边。其东南沿河而上为南牟会城,西南为天都山石窟,西北有西寿保泰监军司,东北顺河而下为萧关天险。宏伟壮丽的七座大殿布局精美,巧夺天工。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红墙绿瓦,一派金碧辉煌的皇家气象。同时,在离宫周围还建成库、府、馆、舍等大量配套设施,各种办事机构一应俱全,俨然又是一个兴庆府。元昊和没哆氏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此后,每当盛夏季节,元昊和没哆氏就在这里吃喝玩乐,尽情享受。当然,昊王在天都山建离宫的目的除了与没哆氏寻欢作乐外,还为了就近决策,指挥作战。天都地处五路要塞,劲骑奔袭渭州,旦暮可至,元昊在此修筑离宫,更有直捣长安、谋取中原的企图。
西寿保泰监军司
西夏立国,设有十二个著名监军司。西寿保泰监军司是西夏十二监军司之一。在东牟会——“耙子洼”古城遗址
海原的地震文化
有关西夏的地图上,对西寿保泰监军司的标示虽各有所指,但大同小异,即在海原、靖远和中卫之间。然而,没有一张地图明确而恰当地标出这个监军司的现代具体地名。有人几经查访,在兴仁镇(原属海原县,现属中卫市沙坡头区)发现几处古城遗址,据其所处方位,应是西寿保泰监军司古城遗址。一是郝集古城。该城位于郝集村北面,面积40亩,正方形,南开门,现残留北墙及部分西墙,高1~2米,宽2~3米,板筑层厚8厘米,为尖底夯筑黄土墙。该城地处109国道北边,东距兴仁镇政府所在地10里,南距黄家洼北20余里,西距靖远县刘寨柯5里,北距油井山10余里。二是兴仁小学校址上的古城。这座古城现已难辨真迹,城之规模众说不一,地处109国道北边,中静公路西边。三是兴仁中学东边古城。该古城无残迹可寻,地处109国道北边。距兴仁小学古城约2里。四是兴仁车站古城。此城亦难寻残迹,地处109国道南边,面积不详。
除郝集古城,其他三座古城呈三角形设置。从直线距离来看,这四座古城正南距甘盐池定戎堡80多里,东南距西安州100多里,西南距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约130里,距靖远县约180里。由甘盐池定戎堡西至平川区怀戎堡60多里来看,怀戎堡东北至兴仁镇约150里,正与“打喇赤碑记”所载“东北去西寿监军一百五十里”相吻合。
由此可以断定:宋夏时期的西寿保泰监军司就在辽阔的兴仁盆地。关于这四座古城哪一个是西寿保泰监军城,或者说四座古城均属西寿保泰监军司,目前尚难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因这一监军司地理环境优越,军事地位险要,控扼灵州至兰州的交通要道,是西夏护卫天都与会州的大本营,更是攻略兰州与熙河(今甘肃临洮一带)、镇戎军(今宁夏固原)与渭州(今甘肃平凉)的军事基地,因此在宋夏战争史上曾扮演重要角色。
天都监军司
西夏集结重兵于天都山地区,常使宋五路鄜延(今延安一带)、环庆(今庆阳一带)、泾原(今平凉一带)、熙河(今临洮一带)、秦凤(今天水、凤县一带)大军不得安枕。好水川与定川寨之战,西夏10万兵马以天都山为大本营,两次大败宋军,震惊宋廷。其间,西夏大军还在天都山休整数月,远攻宋朝的麟、府二州。这些战争的发生,使宋朝的西北边境形势急剧紧张。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绝非草率冒险所能侥幸取胜的。有关文献表明,西夏人在天都山地区设有一个庞大的军事机构——天都监军司。地处海原西华山、南华山、月亮山及甘肃屈吴山之间的麻张台古城是西夏天都山监军司所在地。关于麻张台古城,海原旧志均有记载。《盐茶厅志备遗》云:“麻张台在西安西南十五里,相传张叔夜拒夏人屯兵于此。”《海城县志》云:“麻张台,在西安州南十五里,宋张叔夜筑以拒夏人。”民国《海原要览》云:“马掌(麻张)台在西安镇南十五里,为宋人张叔夜拒抗夏人之处。”但详查史料,作为兰州录事参军的张叔夜,曾建议于五路要地筑西安州,未见筑麻张台城之说。按其方位里程,麻张台在今海原县西安镇张湾村南,当地人称其为堡子台。该城毁于20世纪70年代修建张湾水库时,现库坝横亘其南,城内夷为平地。据该村一张姓老人说,此地民国时叫塌堡子,内为他家耕地,整100亩,城呈正方形,开东西二门。经考察,城内还有少量古代砖瓦残片,在其东侧护城河塌陷处,板筑土层厚14厘米,为平底夯筑。据说城里有口大铜钟,民国年间被埋入地下。城东有几个大地坑,坑内有窑窖,深数丈。
麻张台坐落在今韩庄河与红井河交汇处,地形呈U型,是古西河(今园河)的源头。城东西临河,两边高山对峙。北控西安州盆地及西华山,南达秦、渭、兰三州,东南可达南华山,西南经条子沟河、种田沟河、沙沟河可通向屈吴山。其军事地位十分重要,进可攻,退可守,无疑是西夏南侵宋土的重要军事基地。
啰没宁堡
绍圣四年(1097年)和元符元年(1098年),北宋构筑进攻西夏的军事据点平夏城、灵平寨、通峡寨、荡羌寨。元符二年(1099年)5月,宋以西夏南牟会新城置西安州,这是北宋在占领西夏领土上唯一以“州”建置为特征的军事性质的区划。“州”以下设置寨、堡。啰没宁堡为西安州所属重要堡寨之一,在西安州以北约35里处。具体说,啰没宁堡古城遗址地处海原县西安镇薛套村北沙沟河东岸的方家嘴,其地正是西安州通往兴仁的古道与通往甘盐池古道的交会处。啰没宁堡烽燧与西安州及其所属堡寨遥相呼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宋夏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节西夏天都的历史故事
宋夏之间的三大战役
西夏建国后,元昊并不像中国历史上有些开国皇帝那样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为了能够掠夺更多的邻国财富,转移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并迫使宋朝承认他所建立的大夏国,他发动了一连串的对宋战争。其中的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这三大战役最为著名。宋定康元年(1040年)正月,李元昊集中十万优势兵力于今陕西境内的三川口向宋发动攻击,西夏大获全胜。定康二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出兵天都山,大败宋军于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北),宋将任福阵亡,宋廷震惊,仁宗皇帝为此食不甘味、寝不安眠。九月,元昊再度集结重兵10万于天都山,合攻镇戎军于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宋军惨败,大将葛怀敏被杀。连战连捷,西夏劫掠到了大量的财富,给宋王朝以重创,宋不得不对李元昊及其西夏王朝刮目相看。
天都大王野利遇乞
西夏野利家族,为党项豪门望族。元昊称帝建国,生有三个儿子的野利氏被封为宪诚皇后,内主后宫,其族人野利旺荣统领明堂左厢兵马,野利遇乞统领天都右厢兵马,兄弟二人外掌兵权,成为西夏东西两大军区的兵马大元帅,分别指挥着横山地区和天都山地区的军事行动。
西夏夺取天都山后,派大将野利遇乞镇守此地,号称“天都大王”。遇乞骁勇善战,是元昊的得力战将。后因元昊中北宋离间之计,误以为野利遇乞私通大宋,将其诛杀。野利家族中的众多成员也受到牵连。
天都,东接泾原,西通甘凉,南邻秦凤,北援灵州,为诸路要地。元昊称帝,野利遇乞被授予右厢兵马大元帅衔,屡败宋军。为奖励遇乞的赫赫战功,元昊曾赐给他一把举世无双的宝刀,如同尚方宝剑一般。遇乞横刀立马天都山,耀武扬威,不可一世。但谁曾想到,就是这把宝刀,断送了他的英雄梦。
元昊创建大夏国,抗衡宋、辽,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宋王朝曾想用武力平定西夏,但均以失败告终。无奈,他们只能使用离间计剔除决定西夏命运的大将。宋朝名将种世衡用苦肉计陷害野利旺荣时,暗算野利遇乞的借刀杀人计,也在一步步地实施着。
种世衡获得了一条重要情报:野利遇乞佩挂着一把元昊赏赐的宝刀。若盗得此刀,遇乞必死无疑。种世衡想方设法得到了遇乞的宝刀。然后,他派人在西夏边界散布谣言:野利遇乞大元帅为西夏立下过汗马功劳,却遭到小人的诽谤,蒙受不白之冤。今遇乞送大宋一把宝刀作为信物,他决定投奔大宋明主。并且说为表达大宋对野利遇乞大元帅弃暗投明义举的敬重,他们决定择日在边境上为野利遇乞举行盛大的祭悼仪式。
1042年冬初,在一个风清月朗的夜晚,种世衡邀请了紫山寺的僧人,并派了几个部将,在兵士的保护下,悄悄地来到西夏境内的一个山塬上,面向天都山,设置了祭悼的道场。他们点燃大堆纸钱(夹杂着柴草),火光冲天,照耀川谷。有几片木板,上面写着宋朝边将与野利兄弟多次相见的欢乐情景和对其不幸遭遇深表同情等语句。宋人有意识地把木版烧得残缺不全,将要紧的文字故意留给西夏人看。僧人们高声诵经,金鼓齐鸣,悲怆的唢呐声响彻夜空。
祭悼活动惊动了西夏的巡边士卒,他们呼喊着向山塬冲来,参加祭悼的人假装害怕,落荒而逃。西夏士卒面对眼前的精美祭具及千余两金银财宝欢呼不已,原想这回可发大财了。不料有人拾到了昊字宝刀,有人从火中拣出了写有文字的木板,众人倒吸一口凉气:这不是闹着玩的。他们急忙将这里发生的一切报告给边将,边将更怕祸及自身,不敢怠慢,于是十万火急,昼夜兼程,把收缴的物品全部上呈元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