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海原
19070600000024

第24章 海原的红色文化(5)

思考题

1.把你读到的红军故事讲给家人听。

2.你还知道哪些英雄、模范的故事?

第三节革命活动在海原

早期的游击队活动

1932年6月,陕甘工农游击队在谢子长、焦维炽、王儒林等领导下,曾在兴仁打算扩大游击队伍,但未能如愿,之后游击队在西安镇园子河进行了整编。整编后的队伍活动于靖远、海原、会宁、景泰一带,坚持了4个多月的革命斗争。

这年年底,共产党员牛化东领导的另一支工农红军游击队到达海原境内,积极宣传革命思想。牛化东在靖远作战时,曾胸口中弹,伤情十分严重,海原西安镇的黄居中大夫对他进行了抢救治疗,使他恢复了健康。新中国成立后任宁夏军区副司令员、政协副主席的牛化东同志对抢救过他的黄居中大夫一直感激在心。

1935年,陕北红军游击队队长霍中蒙以挖草药为掩护,在高崖、李旺地区活动。他一边搜集情报,一边向群众介绍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讲述红军打土豪救穷人的故事,宣传革命思想。高崖乡的邵鹏、张景柱、李占魁受到了教育和感召,投奔了陕北红军参加了革命。1936年,海原高崖的张元和、刘四有等人在同心县王家团庄投奔了红十五军,成为海原最早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地下党的活动地

1936年11月中旬,红军撤离了豫旺地区,向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转移,在李旺穆家团庄曾为红军做过支前工作的农民李存仁几经辗转,于1944年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参加了革命,并于194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在这一年,他受中共陇东地委和环县统战部的派遣,到李旺一带开展地下工作,发展了马志明、穆天瑞为中共党员。5月期间,李存仁经庆阳地委统战部李步银介绍,结识了固原、海原、同心一带党的地下总支书段敏政(化名王富贵)。为了便于段敏政秘密开展工作,李存仁利用当地的家族关系说服李自美收段敏政为义子。

段敏政在穆家团庄以打短工、做小贩为掩护,积极发动群众,宣传党的主张,并于8月期间介绍穆文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5月至9月期间,又发展了马希贵、马守交、李三芳为中共党员。

段敏政在穆家团庄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当地国民党驻军的怀疑,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段敏政随即返回了陕甘宁边区政府。

海固工作委员会

1946年8月,中国共产党海(原)固(原)工作委员会在庆阳组建成立。陈致中任书记,马思义、赵崇行、党永亮、魏志义为委员,并调回民骑兵团的一个连为武装工作队。

1946年11月,西北局在华池县再次组建海固工委。丁光明任书记,马思义、艾青山、马克为委员。

1948年秋,在解放战争就要取得胜利的大好形势下,甘肃工委以固东工作团为基础,重建海固工委,赵崇德任书记,艾青山任副书记,薛广为委员。海固工委积极发展党组织,宣传解放战争形势及党的政策。

1949年1月,中共海固工委派穆占彪到李旺等地活动。同年夏天,中共党员李贵楠受海固工委派遣到海原,试图争取县自卫队投诚,但由于解放战争进展迅速,他只将了解的敌情报告了党组织,还未来得及展开工作,人民解放军就解放了海原。

珍贵的抗日宣传单

在海城镇回族老人卢彦寿家中,收藏着一张60多年前的抗日宣传单。这张抗日宣传单是由海原县回教同胞拟定的,以“海原县政府”和“海原县动员委员会”的名义翻印的,经当地清真寺发向全国回教同胞。

宣传单的右侧用汉文书写,左侧用阿拉伯文书写,以“亲爱的回教同胞”开头,号召在国家生死存亡关头,处在后方的教胞以民族特有的活动仪式,为国家或前线的抗日将士作一种胜利的祈祷。

“主啊!求你援助我们的政府,使我们的国家永存,使我们的抗战胜利,消灭我们的敌人;求你在敌人侵略城市杀害人民种种残暴行为上保佑我们;求你降风暴使他们的飞机跌落郊野,使他们的兵舰沉没于海洋,使他们的士卒厌战,使他们的经济崩溃,求你降天灾罪罚于他们!真主啊!求你赏准我们的祈祷!阿悯!”

这封“胜利祈祷词”言语真切,感人肺腑,在这张宣传单的影响下,一批回族热血青年积极参加到抗日救亡运动的队伍中。

这份宣传单是谁起草的呢?

据考证,这张历经60多年的宣传单可能出自爱国人士虎嵩山之手。它是海原回族儿女热爱和平、热爱祖国、反对外来侵略的历史见证。

据《固原回族研究》一书记载,著名经学家、宗教人士虎嵩山,受“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1928年前后曾在李旺一带清真寺讲经,在穆斯林中宣传爱国主义思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提出了“国家兴亡、穆民有责”的口号,动员穆斯林群众为抗日作贡献,积极加入到抗日的队伍中去。他亲自用阿拉伯文写了一篇反对日本侵略的祈祷词,加上汉文翻译,由海原县政府印发到各清真寺,张挂在大殿里,要求穆斯林都要在主麻日颂读它,共同为抗战胜利祈祷。

祁家堡子红军标语

1936年7月,红一军团在左权、聂荣臻、朱瑞、邓小平的领导下占领海原县的李旺、七营、黑城(今三河镇)一带。随后,红军进驻祁家堡子。

祁家堡子在今海原县三河镇唐堡村,是海原县东边方圆一二百里内最大的一座地主庄院。东西宽约150米,南北长约200米,内外两层大土墙;内围墙高约8米,厚约6米;外墙开有东、南两个门,内墙开有西、南两个门,门洞小汽车可以出入;内外墙四角各有一个小楼。祁家堡子南至固原,北通同心,东西可达海原、打拉池,西南经西吉、会宁,四通八达,是一处战略要地。

9月中旬,根据西方野战军司令部的命令,红一军团总部由清水河一带开始向郑旗堡、海原县城方向推进。与此同时,红一军团总部将临时指挥所设在祁家堡子。

红军在祁家堡子驻扎了二十多天。在这期间,部队除了进行休整和出击附近的国民党军外,还做了大量的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反复深入地向群众宣传共产党关于抗日救国的主张,几个年轻的红军小战士,手提铁皮小桶在周围的村庄墙上、祁家堡子四合院墙上刷写宣传标语,房墙的几条大标语:“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日本救中国”“联红抗日”“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不交租,不交粮,打土豪,分田地,牛马衣服分给农民”“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农民”“红军是抗日的先锋队”。之后,红军向南、向西推进,去迎接红二、四方面军,离开了祁家堡子。

红军走后没多久,堡子的主人祁雨仓溜了回来,当他看到上房墙上这几条标语后时,脸都气白了,立即下令让几个长工除掉。长工用草泥把几条标语覆盖了,外加一层石灰。虽然已过了四十多年,但保存完好。1974年自治区博物馆连同原来的灰旧墙皮一并揭取移到博物馆进行展览,供各界人士参观。

爱国的“永垂不朽碑”

1995年,海原县政府街在进行改造时,施工队挖出了一块石碑,该碑立于1945年7月,碑文撰写者名叫龚汉文,是当时本县知名的知识分子。这块碑是当年为了纪念18位参加远征军的知识青年的壮举所立的。

碑面上镌刻着18位报名参加远征军的海原籍知识青年的名字,他们是:刘普洲、曹维翰、李暾皓、刘玉书、张月桢、但发祥、李友仁、李树仁、田普泽、薛仲杰、洪耀祖、江彩麒、薛仲英、马志义、李玉英、邹良弼、马福禄、曹永益。

在庆祝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这块埋在地下半个世纪的“永垂不朽碑”奇迹般地重见天日,当年这18位热血青年,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怀着一腔热血离开父母,远离家乡,毅然参加了抗日远征军。正当他们接受军训,准备奔赴抗日前线时,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了。尽管他们未能实现杀敌报国的愿望,但他们的爱国精神值得海原人民骄傲,也将永远激励后人。

教师中的地下党

王大觉,原名王珍,中共党员,甘肃靖原人。1938年秋至1940年王大觉在延安共产党创办的“青训班”学习。1941年2月他受甘肃省工委指示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到海原各地秘密开展地下工作,先后在海原实验小学(现海原一小)、高崖小学、西安小学等地任教员。

王大觉经常在进步师生中间,以讲故事的形式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介绍共产党是为广大劳苦大众谋利益的政党,讲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他的宣传在师生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海原一小任教期间先后任教育主任、校长等职。当年,海原一小成了他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一个主要阵地。

1948年暑假,王大觉因身份暴露,返回靖原县组织游击队,配合解放军剿灭国民党马匪残余。

他是海原教育系统最早的党的地下工作者。

思考题

1.共产党早期在海原有哪些活动?

2.海原教育战线上最早的地下党员是谁?

第四节解放大军在海原

解放军进驻海原

1949年7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固原方向进攻宁夏,国民党部队望风而逃,退向兰州、银川方向。

8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一九〇师与一九一师各一部歼灭黑城的国民党八十一军二九四师八八〇团,余敌向海城镇方向逃窜。

国民党海原县县长刘宗尧于7月19日在县政府召开了他的最后一次会议后,于8月6日携带部分搜刮的财物向老家兰州逃去。县城的守敌放火烧掉了军需库纷纷逃跑。弹药库断断续续一直爆炸了六七天,一声声的爆炸,结束了国民党在海原的统治。

8月11日一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十九兵团六十九军一九〇师从牌楼山的方向开进海原城,海原的老百姓开城门欢迎解放军进城,宣告海原解放。

1949年8月11日成为海原解放纪念日。

8月16日,在县城东教场召开了上千人的军民大会。解放军团长宣布成立了临时人民政府、军管会,县长由解放军一九〇师某团团长曾孜代理。

8月29日,召开了海原县民众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海原县委员会,海原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归属定西专区管辖,委派白长甫为县委书记,董虎山为县长,高维秀为组织部长,赵彦臣为公安局长,公安局组织了30多人的县大队和解放军一个连维持海原治安。从此,海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光明。

欢庆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海原军民召开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在大会的主席台上放着县委仅有的一台收音机,全体到会人员倾听从北京传来的庆祝大会实况转播,当听到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人民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会场顿时沸腾了,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军队、群众、学生高呼口号,扭秧歌,上街游行,狂欢狂舞。这一天五星红旗在天安门上空第一次升起,这一天在海原的大地上也响起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锣鼓声。

“一·二七”庙山剿匪

1949年冬,宁夏南部山区的一小撮蒋马潜伏特务及惯匪表面上向解放军投诚,内心却对新生的人民政权恨之入骨。他们与台湾蒋介石的“反攻大陆”遥相呼应,妄想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重建蒋家王朝。

海原地处山区,山多沟深、地形复杂、交通闭塞、土匪成患,特别是以马绍武、张海禄为首的两大股匪徒,为非作歹,鱼肉百姓,甚至偷袭宁夏部队达26次之多,造成解放军伤亡170余人。

面对匪患,中共宁夏省委和军区党委及时部署了剿匪工作。1949年12月成立了同心、海原、固原剿匪指挥部,由宁夏独立一师师长黄罗斌和军区参谋长牛华东担任正副指挥,率独一师一团和骑兵连,全力清剿宁夏南部山区土匪。

马绍武,同心县人,曾任同心、海原、固原三县反共游击大队队长。他纠集200余匪徒,盘踞于海原高崖乡西南的庙山一带,自称“小台湾”,公开张贴布告,效忠台湾,反动气焰十分嚣张。从1950年1月中旬开始,拦劫宁平路的商运汽车,抢掠行商骡马20余匹,后又伏击解放军驼队,抢去了33峰骆驼,3挺轻机枪、7支步枪及大批军用物资。之后,又抢走了高崖粮库的小麦和面粉各万余斤,饲料45石,饲草6万余斤。匪徒在高崖、李旺一带奸淫妇女,无恶不作。

1950年1月25日,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侦察到马绍武一伙正在庙山集结,立即调兵剿匪。一路是宁夏独一师骑兵团从灵武出发,趁着夜色,避开公路,绕东山根的荒芜山路连夜急行200余里,于27日拂晓按时接近庙山;另一路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军区回民骑兵团一、二、三连,由甘肃定西出发,亦于27日拂晓准时赶到庙山。战斗打响后,从东、西、北三面包抄庙山。山上土匪发觉后,凭借有利地形工事,首先向解放军发起攻击。黄罗斌当即令炮兵摧毁马匪指挥所,骑兵则迅速向庙山东南方向进行堵截。一营和二营分两路向南、北两侧延伸包围。炮兵连一日本籍炮手只3发炮弹就端掉了马匪的指挥部,匪徒们顿时一窝蜂地仓皇逃窜。经过3个多小时的战斗,共击毙匪徒30余人,击伤20多人,活捉10余人,但匪首马绍武在战斗中被击伤后潜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