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海原
19070600000026

第26章 海原的地震文化(1)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国人震惊,举世瞩目。灾难发生数小时后,国务院就成立了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大规模的救援行动迅速展开了。可是你知道吗?发生在1920年12月的海原“寰球大震”是人类有记录以来与智利、墨西哥大地震并称的三次大地震之一,是近代以来全球震极最强、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极震区两万多平方公里内“山峰在夜幕下移动,山崩如瀑布般一泻而下,巨大的地裂吞没了房屋、驼队,村庄在一片松软的土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约瑟夫·W.霍尔《在山走动的地方》)。震后谁也弄不清震中在哪儿,79天后才将震中大致圈定在六盘山以北地区,直到1958年,才将震中确定为海原甘盐池到西安州一带。这样巨大的灾难,当时的北洋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救灾措施。时逢冬日,天寒地冻,灾民无衣、无食、无住,颠沛流离,哭声遍野,许多幸存者又被冻死、饿死。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也群出吃人。比较这两次地震,你能从中体会出什么?

认真阅读本章内容,你可以了解到大地震前后留下的似乎“先知先觉”的《摇摆歌》,吞没驼队的地裂,神秘出没的水怪,无法定论的地震成因,怪异的民间传说,被扭曲的田埂,崩塌的滑坡,被劈为两半的老柳树,浩瀚的震湖等。

海原大地震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震遗址,是不可多得的自然遗产,它具有进行地震活动和构造运动研究、灾害防御、环境保护、科普及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宝贵价值。如何开发利用这笔丰厚的财富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努力的。

第一节惊天动地的寰球大震

惊天动地的大地震

1920年12月16日,晚8时6分4秒(农历庚申年十一月初七),在宁夏海原发生了一次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震级8.5级,震中位于海原的甘盐池至西安一带,震源深度17公里,震中烈度为12度。

海原大地震,震级之高、烈度与波及范围之广,世所罕见,它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海原大地震波及范围广:极震区包括宁夏海原、西吉、固原、隆德,甘肃省的靖远、景泰等县,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距震中200多公里的兰州倒塌房屋十分之三;距震中400公里的西安市“门窗暴响”,房摇墙塌,被毁房屋的有百户人家;距震中700公里的太原“房屋间有倒塌,人民微伤”;距震中1000公里的北京“电灯摇动,令人头晕目眩”;更远的上海“时钟停摆,悬灯摇晃”;广东汕头“客轮荡动”;广州“掉泥片”;香港“大多数人感觉地震”……有感范围超过了大半个中国,甚至越南海防附近的观察台也有“时钟停摆”现象,就连美国洛杉矶也有震感。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记录到了这次地震,日本地震台在震波环绕地球第二圈时又监测到。他们惊讶这次地震怎么这么强烈!

海原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强烈的地震持续了十多分钟,余震持续了三年之久。据测算,它相当于投放了1000颗原子弹,2.2亿吨TNT炸药,需要刘家峡水电站工作10年。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5·12”汶川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于唐山大地震的2~3倍)。

兰州白塔山公园的庙碑上用“寰球大震”四个字来形容海原大地震是最恰当不过的。

伤亡惨重的大地震

据谢家荣《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资料表明,海原大地震共造成23.4人死亡。其中海原县死亡73604人,占全县人口的59%,占总死亡人数的31.2%;固原死亡36176人,占全县人口的45%;隆德死亡21732人;靖远死亡31933人……

另据调查:宁夏死亡13万余人,甘肃死亡10万余人,陕西死亡1000余人,53个县有人员死亡,有7个县死亡人数在万人以上。南京工业大学多年从事地震研究的韩传寿认为,海原大地震死亡人数只统计了11个县,而当时受灾面积不止11个县,其实波及范围达70~80个县,再加上灾后冻死、饿死、被狼吞食,第二年的瘟疫蔓延,又造成大批人员死亡,所以死亡人数要远远高于23.4万这个数。死亡人数经有关专家推算约为27万多(外国调查者则估计,死亡人数要高出这个数的一倍多)。

损失巨大的大地震

海原大地震不仅人员伤亡多,而且造成大片房屋建筑倒塌,河流堵塞,交通中断,田地破坏,损失极为惨重。

地震中心地带的海原,遭遇了毁灭性的灾难。房屋建筑倒塌80%以上,海原县城、西安州、甘盐池等城镇震后变成了一片废墟。西安州、甘盐池坍塌的古城墙至今未修复,也不可能再修复,城墙的断壁残垣成了那次大地震的见证。

据统计,固原县房屋、土窑倒塌3万余间;隆德县房屋、土窑倒塌3万余间,财产损失“银洋数百万以上”,会宁县“山崩土裂,村庄埋没,数十里内人烟断绝,鸡犬灭迹”;靖远县倒塌房屋、土窑2万余间;静宁县城建筑也大部分被震毁,在“县城南十里之南川,平地裂缝,南北向长约十余丈,城南三里之南山坡长约三丈,大震时裂开涌泉”……

这次地震中,据不完全统计,压死、压伤牲畜六七十万头之多。

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将村庄、田地摧毁、埋压,道路中断,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景象惨不忍睹。

天灾人祸的大地震

由于这次大地震发生在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六盘山区,缺医少药,而且在隆冬季节,天寒地冻,震后又是大雪,灾民缺吃少穿,冻死、饿死的人很多。当时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北洋政府根本顾不上救灾,使灾情进一步加重。再加上灾后的瘟疫,更使灾民雪上加霜。

据《陕甘地震记略》一文报道:大灾后灾民“无衣、无食、无住、流离惨状,惨不忍睹……”狼狗成群吃人,哭声遍野。遇难人和动物的尸体腐烂,无人掩埋。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大地震后,据说有一户幸免于难的人家,艰难地熬过了冬天,在春天到来后逃往其他地方躲避。全家人逃到山里,找到了一个适合安家的地方。男人安顿好妻子和儿女,又回到了原来的窝棚里去拿一些要用的东西。当他返回山里时,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妻子和儿女被狼咬死,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据文献记载,就连当时国际饥饿救援组织克劳斯一行也没有敢深入到海原地震灾区,主要是担心被饿疯的狼群吃掉,还担心遭遇瘟疫、匪害。

寒冷的冬天,幸存下来的人蜷缩在窝棚里避难,怎能离开火?但草棚经常发生火灾,有些人没有死于地震,却被大火烧死了。

灾民无可奈何地叹道:“老天爷不给我们活路啊!”

在海原的南华山上有一处著名的菜园文化遗址,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挖窑洞居住。千百年来,他们在土窑洞里居住,繁衍。大地震造成崩塌、滑坡、移位,居住窑洞者死亡率极高,灭门者更是数不胜数。在海原的地名中,以姓氏命名的地方很多,如罗山、刘湾、高庄……而大地震后,有些居住地的人灭绝了,但地名却延续至今。如距震中百里之外的关桥张湾村河对面的王家湾、靠近双河附近的殷家山等地,大地震中这些村子的人全部灭绝,地名却延续至今。

人们常说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大地震后,主人没了,但幸存下来的狗却忠实地守在那一片废墟上等待着主人几个月,有的甚至一年多……

见诸媒体的大地震

《固原县志》:地震发生时,有一个女人,惊慌中一丝不挂逃出来,怀里抱着一个枕头,以为抱着自己的孩子。

《中国民报》(1921年3月14日):在隆德有两个村子,居住在四面环山的地方。地震时,四面的山合成了一个大圆山,村子里三百余户人家无一生还。

《中国民报》(1921年3月8日):王家团庄、李旺堡,东西两山间的人死亡达百分之八九十;七营、三营、黑城子一带人死亡达百分之七八十;海城全城毁坏,城内死人多如麻;灾区经常出现火灾,烧死的人很多(灾民住的多是易燃的草棚);清石嘴、平安、硝河多处地陷山合,人、房、牲畜同归于尽,三马、泰州两山前移了数十里。

《南京日报》(1921年5月15日):农历冬月初七,傍晚八点钟,陕西地区发生大地震,历时二十多分钟,起初地面上下摇动,好像巨波起伏,墙房咯咯作响;一时瓦石崩落,沙土蔽天,继尔轰隆一声,城墙、房屋全部倒塌,北京、上海、广州有震感。

《晨报》(1920年12月22日):十六日晚八时三十分,开封发生地震,居民头晕,窗动、电灯摇摆不定,墙上挂的东西纷纷坠地,房屋墙壁吱吱作响,好像马上倒塌。

《民国日报》(1921年4月19日):甘肃地震,山河移动了位置,村庄变成了一片废墟。

《申报》(1922年9月1日):甘肃大地震灾害,其猛烈程度为中国历史上罕见,靠近山的村庄多被崩下的山石埋没,外国人摄有多幅照片,称为《在山走动的地方》。

《大陆报》(上海)(1923年9月4日):甘肃固原大地震后,“霍乱流行,死亡众多”。

上海徐家汇观测台地震记录《1920年12月16日大地震概述和评注》:20时11分,受地震影响,一个时钟停摆,吊灯向南强烈摇动,人们听到了像行走的牛车一样的响声,并伴有破裂声。有三个神父正在闲坐,突然感到一阵难受、恶心,他们清楚地看到地板晃动,长约3分钟。

在上海,地震甚至扰乱了最高法院宣判会上的判决。

有一艘从上海出发驶向香港的客轮行至汕头外海时感觉到了像地震一样的强烈震动。船长以为是船撞在了淹没的飘流物上,但等船靠码头后,他检查了船的外壳,很惊奇地发现整个外壳完好无损,这才意识到是地震引起的震动。

思考题

1.为什么说1920年海原大地震是“寰球大震”?

2.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描写海原大地震的书《在山走动的地方》的内容。

第二节独一无二的地震遗址

绵长的断裂带

由于海原大地震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黄土高原上形成了一条200多公里长的地震断裂带。它东起固原县的哨口,向西北经过海原的李俊堡、小南川、西安州、甘盐池,靖远县的边沟、李家沟、邵家水,而后在红山峡以北穿过黄河,一直延伸到景泰县的兴泉堡,乘飞机从空中鸟瞰,断裂带更是历历在目。

摇路:海原大地震造成了大地的扭曲、错位,将部分高地变低,也将部分低地变高。人们顺着断裂带行走,变得比较平坦方便,慢慢走出了一条条小路,因为它是大地震摇出的路,所以当地的人们便形象地称它为“摇路”。古丝绸之路也是一条“摇路”。从陕西开始,正好沿地震断裂带进宁夏,过甘肃,出新疆。

错位田埂:在海原甘盐池一带,大地震形成严重错位,错距在4~11米,其中最明显的是田埂错位,现在仍可以看出当年错位的田埂。

鼓包:地震时由于地壳受到强烈的挤压作用,在很多地区地面上形成了鼓包,这些鼓包看上去仿佛一道道长城或一座座坟墓。在海原大地震时,海城镇小山形成了很多的鼓包。

美丽的堰塞湖

海原大地震引发了大规模山体滑坡和崩塌,堵塞河流后形成了串珠状的堰塞湖。在海原、西吉、会宁、静宁等地均有分布。在西吉党家岔有一处最大的堰塞湖泊,当地人称为震湖。在海原的李俊乡也有一处堰塞湖,当地人称为海子。几十年过去了,当你站在地震滑坡形成的堤岸上看去时,波光粼粼,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水鸟在湖面飞来飞去,碧波荡漾,岸边水草青青。这一美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令人无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近几年,相传有村民在湖上看到巨大的“水怪”,背如船,更给震湖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让它变得扑朔迷离,引得不少游人前去探寻。

壮观的滑坡群

海原大地震在邻近断裂带地区滑坡规模之大,分布范围之广,在地震史上更是罕见。

海原县李俊乡从徐家沟到蒿内全长2公里,山体向前移动了1公里,滑坡的泥土有1亿立方米,滑坡堵住了水沟,形成了李俊海子。

固原县的石碑湾一带分布着海原大地震造成的大面积滑坡群,由于地震波的作用,形成了波浪起伏的地貌奇观。

苍凉的万人坟

在海原县城西门,有一片海原大地震形成的坟地,每一个坟头下面都埋葬着多个地震遇难者,它是大地震惨烈的见证。当你看到那一个个矮得快要与地面拉平的小土堆,200亩的面积,上万遇难者的埋葬地时,你一定会被震撼!

像这样的震墓在海原还有多处。

奇特的震柳

在海原县西华山的北麓,有一个六户人的村子叫哨马营(现住户已搬迁完)。村子对面有座山叫营盘山,山顶上有座营垒遗址是当年宋朝军队留下的。据《海原县志》记载,这座营垒是宋朝军队侦察西夏军情的哨所。

村子里有几棵古柳,从树的年轮判断已有500多年,有人传说古树是当年杨六郎的拴马桩。

古柳正好长在地震的断层上,其中有一棵在大地震时左旋错动刚好从它身体中间穿过,强烈的地震将古树撕成两半。90多年过去了,古柳经过了“五马分尸”的“酷刑”之后,至今仍然顽强地生长着。每到春天来临时,便会露出新芽,抽出新枝,令人叫绝。这棵古柳被专家称为“震柳”,它成为研究海原大地震的活标本。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汪一鹏考察震柳后,惊叹地说:“哎呀,太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