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海原
19070600000027

第27章 海原的地震文化(2)

被大地震劈成两半的古柳犹如一双展开的手掌,向着苍天、向着后人诉说着……海原县人民政府已将震柳列入县级保护文物,并给老态龙钟的古柳支上了“拐杖”,进行妥善保护。

摇出的矿藏

海原李俊乡马儿山滑坡地带,有白花花的石膏矿石裸露在外。这里的石膏质量好,储量也很大。但是人们都不知,这是那场山崩地裂的大地震抖出的地球的“五脏六腹”。难怪有人说大地震留给前人的是痛苦,留给后人的是财富。

震塌的古堡

在位于海原大地震极震区,一些昔日繁华的古城堡,地震时全部被震倒而完全荒废。过去甘盐池由于有盐湖,盛产盐,城内商贾云集,还有驻军。大地震将这一切毁于一旦。今天我们站在甘盐池城的断壁残垣上,很难想象出这座汉唐时就修建在古丝绸之路的城池当年的繁华。

西安州古城是宋夏时期的建筑,历经数百年,曾经是海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国初年,城内住着200多户人,街道整齐,有商铺、旅店、庙宇、鼓楼,十分繁华,由于它靠近断裂带2公里,海原大地震时全城被震毁。

海喇都古城是海原县城所在地,这座历经450多年的古城,大地震前是海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地震让这座古城一夜间也化为废墟。

思考题

1.海原大地震形成了哪些奇特的地震遗迹?

2.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考察海原大地震遗迹。

第三节耐人寻味的地震传说

耐人寻味的《摇摆歌》

(一)

一碗羊肉摇一摇,白花了,世上的好人摇摇摆,贼杀了。

咯噔咯噔摇,哗啦啦摇。

大豌豆开花摇一摇,麦出穗,咱两个名声摇摇摆,死去了。

咯噔咯噔摇,哗啦啦摇。

……

(二)

园子里长的绿韭菜,摇摇摆。

货郎子哥哥快挑来,摇摇摆。

咯噔咯噔摇,哗啦啦摇。

货郎子哥哥不挑来,摇摇摆。

地摇了,稀哩哗啦塌散了。

咯噔咯噔摇,哗啦啦摇。

……

(三)

一碗浆水咽下了,摆一摆。

心上的火气败下了,摇一摇。

咯噔咯噔摇,哗啦啦摇。

四六的毛毡上躺下了,摇摇摆。

地摇了,稀哩哗啦塌散了。

哗呀哗啦摇,咯呀咯噔摇。

(四)

摇一摇,摆一摆,天上的神仙下凡来。

不言不语不吃饭,见了凡人跪下拜。

吓坏了凡人跑得快,你看古怪不古怪。

摇摇儿摇,摆摆儿摆,地下的蚂蚁出洞来。

推倒窑窑把房盖,光吃粮食你别吃菜。

反穿皮袄毛在外,你看古怪不古怪。

摇一摇,摆一摆,见人亲得叫奶奶。

碌碡跳上房,石头滚下坡,板凳爬上墙,灯草打破锅。

母鸡把鸣叫,猪娃子不吃菜,你看古怪不古怪。

摇摇儿摇,摆摆儿摆,进城买口大锅来。

锅头小了你放门外,三个石头支起来。

猪牛羊肉炒野菜,你看古怪不古怪。

(此歌也叫《古怪歌》)

这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前在当地普遍传唱的童谣——《摇摆歌》。据大地震幸存者回忆,那年春夏之际,在海原来了一个形似和尚的货郎,他边走边唱,见到什么就唱什么,不是天摇就是地摇,好像全都会摇,没有不摇的。由于孩子们的好奇心强,再加上此歌谣通俗好学,孩子们很快就学会,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在海原一带很快流行开了,一直唱到大地震发生后,再也不唱了。

兰州地震局地质研究员郭增建说,《摇摆歌》在海原一带流行的现象很怪,说不清,很可能是孩子的某种感知天性还在,感知到地震要来临,但孩子们又不能明白地说清楚是怎么回事,便以歌谣的形式传达感知到的信息。

90年过去了,《摇摆歌》至今耐人寻味。

难以琢磨的《卖桃歌》

有一个白胡子乞讨老汉,腰插打狗棒,一只烂手拿着新桃子,一只好手拿着烂桃子,领着个小白狗,到处喊卖桃要饭,唱着《卖桃歌》:

狗娃儿老汉满乡转,挨门串户去讨饭。

嘴喊卖桃没背桃,惹得娃娃嗖狗咬。

好手里桃儿稀巴烂,烂手里新桃嘟噜噜转。

人问他手咋没烂,他说手(守)烂桃(逃)不烂。

失踪的驼队

《固原县志》记载,海原大地震发生时,在三营到海原之间,地面裂开口子又合上,裂缝里黑水直冒。有一队前往甘盐池驮盐的骆驼队,骆驼每5只为一链,大概有七八链,全掉入了裂开的地缝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也有人说这个驼队有很多人们向往的金银财宝。盐贩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处在震中的甘盐池瞬间从地下冒出黑水,淹没了盐湖,淹没了甘盐池八景之一的“东海碧波”。盐湖南升北降,使盐湖北移了1公里,成了一个滚动的湖。昔日客商云集的甘盐池城和他们曾经住过的旅店,一夜间变成了一片废墟。还有的说在大地震中摇出了一座古城,有无数珍宝,广东就有人借口来此探宝,结果一无所获。

淹没的珍宝

在海原有一条源于西华山北麓,横穿盐池、西安、蒿川、关桥等乡镇,全长120公里的沙沟,现在是一个干涸的山沟,大地震前这里流水淙淙,两岸居住着众多人家。大地震发生后,这里的山走动了七八公里,所有的村落毁于一旦。传说在沙沟的源头的一个村子,曾珍藏着清宫廷里的一批珍宝,也被大地震淹没了。

曾存活在大地震地区的马某说,他的祖父是马福祥的部下。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后,马福祥护慈禧挟光绪逃至西安,同时还转移清宫廷里的珍宝,其中一批珍宝运到海原珍藏。海原大地震后,沙沟地处震中,当年珍藏清宫廷珍宝的村子被走动的山淹没了。震后马福祥派人寻找这批珍宝,均无结果。

跳起的碾子

传说大地震发生时,有一家人正在打场,突然一声闷雷炸响,顿时飞沙走石,碾子在场上跳起来了,还有两个碾子跳起来碰在了一起,把牛都给砸死了。在距震中百里外一个村庄,有50多户人家,只剩一间房未倒。好多人家只听到一声巨响,吓得他们一个个都闭住眼睛,当再次睁开眼后惊恐地发现房顶没了,看到了天上的星星,人们一时不知发生了什么……

会飞的山头

传说在极震区,在一道沟的半山坡上住着一家人。平日里牛儿在田里迈着悠闲的步子,拉着木犁,听着主人不紧不慢地吆喝,翻出一片片的新土;上山打柴走的是弯弯的山路,这里就像一个世外桃源。但在1920年12月16日的那个晚上,这户人家房子后面的一座山头,越过他们的房顶,落到房子前面的田地里,挡住了去路。地震时这家老头逃了出来,找不到原来的路,他惊慌地不知道问谁:“门前从哪儿飞来了一座王屋山?”话音刚落,他家的房子坐在滑动的山坡上飘走了,他的家人还在房子里呢!移动的山体忽高忽低,流走了二三里路后,屋子散架了,被流动的土埋了,老头儿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不剩地到了另一个世界。

胡琴救主

相传大地震过后一个月,有一支以前多次到海原做生意的商队来到了海原极震区。他们一个个惊呆了,原来的山已不是那座山,原来的村庄城镇也不见了,见到的是断壁残垣、人烟断绝的悲惨景象。他们不知发生了什么,突然隐隐约约听到了一阵阵如泣如诉悲凉凄惨的胡琴声,客商们寻声觅去,发现琴声竟来自一孔震塌的窑内。商客们急忙动手挖开塌土,救出了一位蓬头垢面的幸存者。原来他住的窑洞口被堵住了,却侥幸未受伤。一月多来,他靠吃窑内的半罐酸菜维持生命。一听到外面有人经过,赶快拉胡琴求救,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命。

索要店钱

传说大地震来临的那天晚上,有两个从静宁来的盐贩子住在一个旅店里,地震时旅店倒塌,把两人压在了里面。震后七天,惊恐未定的店主才想起店里还住着两个盐贩子,不知是死是活,店主费尽周折刨开废墟,发现客人竟然还活着。他俩看见阳光,眼睛被阳光刺得难以忍受,大叫一声:“把灯吹灭!”七天前那个夜晚发生的事他们竟浑然不知。店主人对两个盐贩子这么不近人情的做法非常反感,他说:“你以为在鬼门关上走了一圈,我就不收你七天的店钱了?”盐贩子用布蒙上眼睛抗议道:“我就睡了一夜,你凭什么能收七个晚上的店钱?”店主说:“睡了七个晚上还想赖账。”于是毫不客气,一分不少地收了两个盐贩子七个晚上的店钱。

富有的羊大户

传说在海原大地震断裂带上,住崖窑的最多。有一个羊大户,家里养着600多只羊。震前就是这些羊给这家人带来了很多的财富,也给他带来了地位和荣耀。声名显赫的羊大户,为了向邻里炫耀自己的富贵,找了30位打窑能手,在靠山的地方挖了一孔窑洞,目的是能让他家的600多只羊冬天进窑防冻,夏天进窑避暑。窑洞很大,据说能飞进一架飞机。可就在那个可怕的夜晚,600多只羊一个不少地埋在窑洞里了,数年后人们还能闻到从垮塌的窑洞下面散发出的阵阵腥味来。

神奇的寺口子

传说有一个怀娃娃的大肚子女人,骑着一头肚子里怀有了小驴的大肚子驴去娘家,走到现在须弥山寺口子这个地方,突然地震了,路两边的山快速地往一起合,眼看自己和驴就要没命了,惊恐万状的女人大声哭喊:“我的四口子!”(四口子指:大肚子女人和肚子里的孩子,大肚子草驴和肚子里的小驴。)说也怪,这大肚子女人一叫,两边走动的山停下了,人和驴都得救了,从那以后人们就叫那地方为“四口子”,谐音为寺口子。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甘盐池盐湖是会“走动的湖”?

2.把你读到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四节生动丰富的地震民俗

独特的节日

农历的十一月初七,这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几十年来,已成为海原回汉人民的一个集体忌日。回族群众将这一天定为“纪难节”,在这一天他们站立在亲人罹难的地点,或者是墓地,面西高声念诵经文,悼念遇难者;汉族群众将这一天视为“劫难日”,他们来到十字路口,或者在家中烧些纸钱,敬上三炷香,以此表达对遇难亲人的纪念。

这个祭祀活动,已演化成海原的一个独特节日,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炒食囫囵粮

在全国一些地方,有农历二月二炒豆豆的习俗,本地人也叫炒麻麦,但在海原农历十一月初七这一天,海原人要炒食囫囵粮,如豌豆、扁豆、莜麦、小麦等,以表达对震中前辈的深切怀念。他们的祖辈们一部分就是在大地震后靠吃这些囫囵粮食自救、逃生的。

这个民俗,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家家腌酸菜

在海原,不管是回族还是汉族,每到冬季来临前,家中都要腌上一大缸酸菜冬天吃,人口越多的家庭腌得越多,尽管现在的城镇一年四季新鲜蔬菜很多,医学专家告诫人们多吃腌制的蔬菜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害,但是人们对它依然情有独钟。当地流传着大地震中,很多被压在废墟中的幸存者,靠吃酸菜而逃生,由鬼变成了人的故事。在离震中百里外的一个村子,大地震摇塌了一个窑的前半部,将一个50来岁的女人堵在了里边,她就靠窑里的一缸酸菜维持生命。她没有放弃求生的念头,在大地震后二十几天,终于靠一双手掏开了一个小洞,看到了久别的阳光。当她听到附近有人经过时就连忙喊叫,起初外面的人没注意,有的人听到也吓得跑了,说是“鬼”在叫唤。洞慢慢掏大了,求救声也清晰了,外面的人挖开窑洞后,发现她真的还活着。酸菜吃完了,腌菜水也喝得快见缸底了,十个手指磨得血肉模糊。她也是她家唯一的幸存者。

在海原腌酸菜、吃酸菜,有着一种特别的含义在里面。

海原的回族文化

美丽的西吉党家岔堰塞湖

门后放铁锨

海原大地震,居住窑洞的人死亡率很高,有整村整户不剩一人的。幸存者在震后挖开了好多震塌的窑洞口,埋葬遇难者,一幕幕惨状令他们刻骨铭心。大地震来临的一刹那,山崩地裂,窑洞口被崩塌的黄土所堵,其中一部分窑只塌了门口前半部,后面未塌,在窑后面的人当时并未受到伤害,但他们由于没有自救的工具,无法挖开封死的窑门,只能靠一双手去挖,手指一节节磨掉了,窑里能吃的吃完了,棉被棉袄里的棉花也吃光了,甚至有的人连自己的头发也拔掉吃了,靠那一双血肉之手,流尽最后一滴血,还是未能打开通向生的大门。

这种惨状在大地震后随处可见,后来人们汲取了前人的教训,为了以防万一,晚上睡觉前都要在门后、炕前放一把铁锹或铁镐之类的工具,这也是在海原大地震后形成的民俗。

不吃震湖鱼

海原大地震形成了很多堰塞湖,西吉党家岔堰塞湖就是其中之一,该湖长约10公里,东头在西吉,西头抵达会宁县。据说该湖是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大震湖。几十年过去了,湖里生长着草鱼、鲤鱼,还有能在鱼缸里观赏的彩色鲫鱼。生活在湖边的人们,给这些鱼起名叫爷爷鱼、奶奶鱼、驸马鱼、公主鱼……

听说震湖里有近百斤的大草鱼,外边的人很奇怪,湖边的人为什么不吃这些鱼,是他们不会吃鱼吗?这里的人告诉他们,其他地方的鱼他们能吃,这湖里的不能吃。地震了,山走了,亲人没了,变成了这湖里的鱼,生活在这些堰塞湖里,它们是有灵魂的。

节日祭炕桌

在海原西安镇有一姓张的人家,把一张经历了海原大地震的炕桌永远供奉在高处,视它为“圣物”,每年都要举行纪念活动。这家主人介绍,1920年海原大地震时,他的父亲是个七岁的孩子,那天晚上,依偎在母亲身边,在小桌旁睡着了。突然地动山摇,睡在孩子旁边的母亲本能地把这张炕桌扣在了孩子的身上,房屋倒塌了,父母遇难了,小孩却因炕桌得救了。这个小孩长大成人,后来有了三十多个子孙。供奉小炕桌不仅仅是见证那次大地震,更多的是怀念那份伟大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