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北地域文学与文化
19072400000014

第14章 试论唐代边塞送别诗的独特风格(2)

二、边地送人的奇曲

唐以前的送别诗,主要描写男女间的离别相思,或者抒发亲友间的离情别绪,大多笼罩着一种凄苦哀伤的情调。唐代边塞送别诗将离别与进取精神联系起来,所以在言别中往往透露出一种磊拓之气和旷达襟怀,这突出表现在那些边地送人归京和边地送人出征或远行的诗作。以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岑参的送别诗为例,即可看出这类送别诗的鲜明特征。岑参一生几度出塞,在边地生活长达6年之久,最远的地方走到了“绝域海西头”。岑参经历过边地的大漠风沙、严寒酷暑、冰山雪峰、火山热海,其独特的生活阅历,使他为我们留下80多首边塞诗,成为唐代创作边塞诗最多的人。

岑参在边地的戎马生涯中,想来与朋友的离别、送别也是常事,他那些送人还京或送师出征的诗作,以其宏阔的视角、新鲜质朴的语言,描绘出极具边地色彩的送别情境,在唐代边塞送别诗中独树一帜。下面请看岑参作于边地的,以火山为背景的送别诗:“火山五月人行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这两首送僚友赴碛西的诗作,既不写饯行时的推杯换盏,也不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前一首小诗只写了想象中的两个情景:一个是友人负命远去的迅疾,一个是友人抵达军营时的雄壮声威,以此来化悲伤为豪气,为僚友壮行。后一首则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诗歌由火山、赤亭的旅程入笔,以李副使不畏酷暑、不惧路遥的豪迈气概,以及李副使克服乡愁出入祁连的经历,使人相信他定能担当起西行“击胡”的重大使命,取得马上博功名的英雄业绩。这两首充满英风豪气的诗作,充分表现出岑参对戎马生活的热爱,而这样的送别诗的确也能起到鼓舞精神、激发斗志的作用。

岑参笔下那些作于边地的送人还京的诗作,则于送别中增添了新的内容,从而呈现出另一种风貌:“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岑参《送崔子还京》)“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共同戍边的同伴要回京了,诗人在为友人饯行之时不仅感到难舍难分,而且由友人的归京勾起自己那难以抑制的乡愁,醉中题家书、雪里泪湿襟的举动,真实反映出诗人身滞异乡的思亲念远之情,由此也使人体会到广大将士为戍守边陲所经受的情感折磨和为此付出的巨大牺牲,“客泪题书落,乡愁对酒宽。先凭报亲友,后月到长安。”(岑参《送韦侍御先归京》)诗人虽然已知自己不久即将回京,但在送韦侍御先行回长安时,仍忍不住洒泪题书,借酒宽心,无法掩抑他思归念亲的感伤。可以说,借送别抒乡愁早已成为岑参送人归京诗作中最主要的情感特征。

在岑参的边塞送别诗中最富有新意的是那些将送别与边塞风光紧密结合起来的诗作,这类送别诗往往选取西北边境富有特色的事物,以浓墨重彩进行渲染,从而使景物描写占了送别诗的大半篇幅,而这些以边地的奇异景观或特殊环境来烘托送别氛围、表达惜别之情的诗作,确立了送别兼写景的诗歌模式。下面先请看他的两首以边塞风雪奇寒为背景的诗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天山有雪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这两首边地送别诗都以“雪”作为中心线索,前者以北风卷地、白草弯折、大雪飞舞、树披银妆来写边塞的奇丽景色,以衣不保暖、锦衾变薄、弓不得拉、铁甲难着,烘托戍边将士身处的恶劣环境,以及诗人在如此境遇中为僚友饯行的热情。诗人在目送友人远去后伫立雪原的形象,使人不仅在周天寒彻的边关感受到友情的温暖,而且能够引发人们对送别中去者和留者的深思遐想。后一首则以雪山奇岭、冰峰北风、阴崖寒气和飞鸟断绝的北国奇景,烘托边地生活的艰苦,诗人在分手时赠给友人的青松枝,不仅传递着令人温暖的友谊,而且象征着戍边将士顽强不屈的生命力。除了以边地的严寒风雪作为送别背景,在岑参的送别诗中还有以热海火山为背景的送别,例如他的《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一诗:“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诗歌通过想象,极力渲染热海奇绝的风光,诗人虽然没有到过热海,但他却根据当地“胡儿”的传说,将热海水如汤煮、炎气蒸腾的景观写得生动传神:在热得连鸟都不敢飞临的海水中,竟然游弋着“长且肥”的鲤鱼,在蒸沙烁石的热海边,竟生长着长年不枯的青草。这种借特殊环境氛围来抒发惜别之情的诗作,丝毫没有送别的感伤,而是充满了浪漫的气息,这也成为岑参边地送别诗的一大特色,他的《火山歌送别》与《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一诗就有异曲同工之妙:“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这首诗以飞鸟绝迹、炎热异常的火山作为送别背景,突出了戍边将士们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其宏阔的送别背景,似乎也消减了别离的悲伤,而这类写景兼送别的诗歌,也可以看作是异域风情诗,正如学者指出:“读岑参在西域送人归京的诗,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种种神奇绚烂,如仙如幻的美的风光”,“意在让友人回忆、留恋、携带离别之地的美了。”岑参这种“尚奇主景”的送别模式对后世的边塞诗有着深远的影响。

送师西征堪称是岑参边塞送别诗中的奇作,这类送别诗打破了一般送别诗仅限一人一事的局囿,在广阔的背景上,通过送别塑造出威震天地的英雄群像,展现出英雄主义的豪情壮志:“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两首送师西征的诗作,前者重在以边地恶劣的气候条件,烘托将士蔑视困难、奋勇出征的英雄气概,半夜行军时将军的高度警惕和身先士卒的行为,以及风雪中战马奔腾、士气高涨的情景,预示在这支同仇敌忾、势不可挡的雄师劲旅面前,来势汹汹的敌人最终只能落得个胆战心惊、不敢接战的下场。后一首则以唐军出师时的浩大声势和气壮山河的赫赫声威,既颂扬了封大夫忠心报国、名留青史的业绩,又表现出唐军将士蔑视困难、压倒敌人的无畏精神。“作者主要捕捉了莽莽黄沙、遍地滚石、寒冻急风、云片旌旗、天威兵气、海涌山动……这一切,都为唐军排山倒海的凌厉气势的外化,宛如一部部英雄交响曲,给出征者以力的鼓舞和美感。”它其实就是一首首充满乐观精神和胜利信心的英雄赞歌,激荡其间的是一种无所畏惧、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情怀,它也是唐代诗人爱国主义情怀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唐代边塞送别诗的作者,多是胸怀壮志,渴望效力疆场、建功立业的文人,他们的边塞送别诗少见儿女情长的缠绵话语,也打破了古代送别诗“有别必怨,有怨必盈”(江淹《别赋》)的传统,多是通过颂扬历史上的名将和为国立功的英雄人物,激励即将赴边的友人杀敌报国、建立功业。即使是那些送人归京的诗作,在送别中流露出思归念亲的情绪,但由于诗人将离别置于边地广阔雄浑的背景之上,从而一扫别离的愁云惨雾,赋予送别诗一种宏阔悲壮的气势。这些高亢激越、充满阳刚之气的边塞送别诗,不仅在唐代边塞诗坛熠熠生辉,而且在唐以后抵御外侮、维护统一的危急关头也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时至今日,它们仍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9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3.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0

4.刘洁。唐诗题材类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