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北地域文学与文化
19072400000020

第20章 武则天与关陇政治集团杂谈——古代文学讲课录之三

孙生

北魏王朝一分为二,东魏和西魏。西魏政权在权臣宇文泰的率领下,进入关陇地区,为了取得关陇地区士大夫的支持,宇文泰实行关中本位政策。

政治上,仿效周礼六官制度,建立了一套得到汉族士大夫文化认同的政治制度。

文化上,让胡汉贵族冒认汉人郡望。李世民的祖先李虎冒认陇西郡望,杨广的祖先杨忠冒认弘农郡望,这样就得到了关陇地区文化士大夫的认同。

军事上,实行兵农分家的府兵制。全国设立八大柱国将军,保持鲜卑族的八部大人部落制度,但是前两大柱国将军宇文泰和皇族元欣只是最高领帅不具体带兵,后六大柱国将军才具体带兵,又暗含汉文化的周礼六官制度。

给汉姓士大夫赐鲜卑姓,如李虎赐姓大野氏,故我们可以推想平时李虎姓李,进了兵营他则姓大野氏。这样防止鲜卑士兵汉化,就保持了军队的强大战斗力。

关中本位政策形成关陇政治集团:

一是以入关的宇文泰集团和关陇地区的士人相结合为主。

二是文武不分途,出将入相。

三是以府兵制为基本军事力量,以一大柱国将军,下设二柱国将军,一柱国将军下设二开府,一开府下设二仪同,一仪同下设若干兵府,兵农分家,士兵胡化而不汉化。

这样,宇文泰就建立了一个混合胡汉两种文化和制度的政治集团——关陇政治集团,实行关中本位政策,即内重外轻,以内制外,以关中统天下的政治军事政策。

西魏、北周、隋、唐四个王朝的政治核心都是关陇政治集团。

隋唐时代,全国有600多个兵府,其中关中地区就有400多个。

关中地区乃四塞之地。

这样,关陇政治集团从狭义上讲就是依靠关中地利,垄断全国军事的政治军事集团。

此一集团由西魏、北周、隋直到唐高宗永徽年间,长孙无忌被贬死,才被武则天消灭在中古的政治舞台上,活跃了150年左右。

唐高宗头晕目眩,不能理事,武则天执掌政权,当时关陇政治集团势力强盛,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文化措施:

一是贬死长孙无忌,使关陇集团无领队。

二是扩大科举考试,使大量的山东新兴文化士人进入政府。科举制取人本来有限,一届也就30多人,到了武则天时,多出了十几倍。大量开科取士,使山东新兴庶族文化士人登上政治舞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取代了关陇政治集团。于是,武则天在这些新兴的词科进士的士人的支持下,革了唐王朝的命。

三是设立北门学士,转移宰相之权。为了削弱关陇政治集团宰相之权,武则天设立北门学士,由科举进士担任,作为秘书班子参决机要。北门学士人员由翰林院选出,翰林院长官称翰林承旨,宰相一般由翰林承旨担任。这样就彻底消除了关陇集团武人执政的特点,而成为清一色的文官政府。

进士→翰林院(北门学士)→宰相

——故唐人第一志愿:举进士。

武则天为了取代李唐王朝,不但从政治、文化上破坏关中本位政策,而且从政治中心转移上进一步实行摧毁关陇政治集团的政策。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用分都制对府兵制的瓦解上。

分都制——关中狭小(800里),政府机关、军队、丝绸之路上的商贾等云集长安,关中粮食不敷供应,当时经济重心是江淮地区,粮食靠大运河运到洛阳,上运长安要经过黄河龙门天险,成本太高。故隋炀帝和武则天大半的时间在东都洛阳办公,等待关中积粮有余再迁回长安。这样,政治重心基本上就转移到了洛阳,于是武则天就有意识改洛阳为神都,建都洛阳。洛阳是山东士族的大本营,关陇政治集团由长安来到洛阳就失去了他们的政治军事凭借。由于长安作为首都名存实亡,于是关中地区的400多个兵府也就渐渐地被淘汰,使关陇政治集团丧失了军事特权。

武则天、唐玄宗时代,关陇政治集团基本上消亡了。武则天主要依靠词科进士集团革唐命;唐玄宗则是依靠词科进士集团加胡人武力集团——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专权,当时幽州节度副大使张守珪征伐契丹有功,李林甫担心张守珪出将入相,于是奏请玄宗在边关上以蕃将统蕃兵。这样,就形成了玄宗后期词科进士集团在内,胡人武力集团在外,内轻外重的政治军事格局。玄宗东面重用安禄山,西面重用哥舒翰,利用二人的矛盾互相制约,玩弄帝王平衡之术。但是,西面安西四镇高仙芝西征大食,战败,四万五千精兵损失近三万;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在江河源攻伐吐蕃,破石堡城,六万精兵损失四万多。于是东西方的军事平衡被打破,安禄山趁机以范阳、卢龙、云中三大军区十五万精兵发动了叛乱。

此时,关陇政治集团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关于关中本位政策和关陇政治集团的形成,陈寅恪先生有十分精到的论述,我只是顺着先生的意思略有发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