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北地域文学与文化
19072400000035

第35章 清代中期蒙古族作家汉文诗文创作述略(1)

多洛肯

蒙古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与蒙古族自古具有开放和吸收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历史上的蒙古族与汉族文化交流密切,虽然,清朝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封建政权采用“分而治之”的民族政策,限制蒙古人民的内部联系以及与除满族外的其他民族,尤其是与具有高度文化的汉民族接触;文化政策方面,禁止蒙古人学习汉文艺术,不准用汉字命名、行文;严禁蒙汉民族通婚等一系列民族政策来限制蒙汉文化交流。但是,民族间文化交流与学习是不可阻挡的社会历史进步潮流,因此,尽管有清一代设置了重重障碍,但是蒙汉文化交流依然不绝如缕,这其中特别是蒙古族人学习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汉文诗文,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

一、以科举文人、王公大臣子弟、闺阁诗人为创作主体

据恩华《八旗艺文编目》、震钧《八旗人著述存目》、法式善《八旗诗话》《清诗纪事》《熙朝雅颂集》《国朝正雅集》《国朝诗别裁集》以及《八旗通志》《钦定八旗通志》人物志、选举志、艺文志所载,去其重复统计,有清一代,出现了70位蒙古族汉文诗文作家。蒙古族汉文诗文创作以乾嘉两朝为主,从清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到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的近两百年历史中,蒙古族汉文诗文创作诗人辈出,涌现出了30余位蒙古族汉文诗文作家,以及近百部诗文集,形成了蒙古族汉文诗文创作的又一高峰。他们之间比较著名的诗人有梦麟、博明、和瑛、法式善、博卿额、国栋、国柱、嵩贵、景文、白衣保、惠龄、永慧、雅尔善、广顺、福明安、裕谦、永清、松筠、托浑布、柏葰、那逊兰保等。

这些诗人中不仅有科举文人、世袭王公大臣子弟,而且还出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闺阁诗人。这一时期的作家创作十分丰富,诗文别集甚多。如白衣保著《鹤亭诗钞》四卷;博明著《西斋偶得》三卷,《凤城琐录》一卷、《西斋诗辑遗》三卷,《西斋诗草》一卷;梦麟有《大谷山堂集》;和瑛著《西藏赋》一部,《太庵诗稿》九卷,《易简斋诗钞》四卷、《山庄秘课》《风稚正音》各一卷;松筠有《落帆楼文集》二十四卷、《西招纪行诗》《丁巳秋阅吟》;博卿额著《博虚宥诗草》三卷;国栋著《时斋偶存诗钞》一卷;托浑布作《瑞榴堂集》四卷;嵩贵《邮囊存略》;柏葰有《薛箖吟馆诗存》十卷;景文《抱筠享集》;裕谦著《勉益斋偶存稿》《勉益斋续存稿》;佛喜、熙春合著《友莲堂合壁诗存》一卷;端静闲人《带绿草堂遗诗》;法式善著《存素堂诗初集》、《存素堂诗二集》《存素堂诗续集》《存素堂诗稿》等三十四卷,另有诗歌理论专著《梧门诗话》(十六卷)、《八旗诗话》《存素堂文集》传世。

(一)科举文人

有清一代,沿用了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不因政权易族而受到影响,这就为汉文化传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再加之有清一代的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垂范,统治者们以身作则,习练汉文诗文,使得学习汉文诗文在满蒙贵族中蔚然成风,并且不断向民间扩展。据《八旗通志》与《钦定八旗通志》选举志所载统计,清中期蒙古族用汉文进行诗文创作的诗人之中,高中进士的有18人,分别为牧克登、奈曼、梦麟、和瑛、松筠、博清额、国栋、国柱、托浑布、嵩贵、柏葰、永慧、福明安、倭仁、裕谦、花沙纳、法式善、谦福。举人更是不在少数,进士中除牧克登、奈曼、国柱、永慧、福明安、裕谦6人无诗集之外,其余12人皆有诗文集传世,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当数梦麟、博明、博卿额、法式善以及托浑布。

梦麟,字文子,一字瑞占,号谢山,又号午塘、耦堂、喜堂,西鲁特氏。梦麟于雍正六年(1729年)出生在成都官舍,6岁时随乃父宪德定居京师,祖籍科尔沁,七世祖博博图率七十余户来归清太祖努尔哈赤,即授牛录额真之职。其后,历代为官。父宪德官至工部尚书。乾隆九年(1744年),梦麟以17岁的年龄参加乡试,中为举人。乾隆十年会试连捷,高中进士,成为有清一代科举史上最年轻的进士之一。入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十五年(1750年)迁侍讲学士,再迁国子监祭酒,十六年任文华殿大学士,十八年(1753年)署户部侍郎,二十年(1755年)授工部侍郎。及至二十一年(1756年),授命在军机处行走,参与大政。二十二年(1757年)往治黄河,因劳致疾。次年(1758年)复调工部侍郎,署翰林院掌院学士,未几而卒,年仅31岁。梦麟生平事迹赵尔巽《清史稿》卷三百四十;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十三;《清史列传》;敕纂《皇朝通志》卷七;《国朝诗人征略初编》卷三十二有传。梦麟著《大谷山堂集》六卷,收诗328首。外加《梦喜堂诗》中未存之28首,共356首。王昶在《户部侍郎署翰林院掌院学士梦公神道碑》中说:“梦麟初著有《行余堂诗》,入词馆有《红梨斋集》,在江苏删为《梦喜堂集》,后为《大谷山堂集》六卷。长洲吴泰来刻之,行于世。”《大谷山堂集》刻于乾隆年间,原刻本无序跋。刘承干刊刻于民国戊午仲冬的《大谷山堂集》六卷,此刊本卷首有沈德潜序,次刘承干序,沈德潜序撰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国朝诗别裁集》卷二十九,收梦麟诗7首。诗人诗歌以反映人民生活疾苦、描写个人情怀及政治抱负、描写北地风貌以及军旅生活的内容为主。诗歌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感情真挚细腻。诗人注重学习和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艺术水品较高。诗人的乐府以及五言、七言古诗,艺术成绩最高,也最受后人推重。其乐府以及五言、七言古诗,写景苍凉,抒情沉郁顿挫。王昶在《蒲褐山房诗话》中对梦麟进行了高度评价:“先生乐府,力追汉魏;五言古诗,取则盛唐,兼宗工部;七言古诗,于李杜韩苏,无所不效,无所不工,风驰电掣,海立云垂,正如项王之救赵,呼声动地;又如昆阳夜战,雷雨交惊。”

博明,原名贵明,字希哲,一字晰斋,又号西斋。博尔济吉特氏②。其高祖天聪时入清,隶满洲镶蓝旗。祖父邵穆布在康熙朝曾任西江总督。博明雍正末年出生于京师,乾隆十二年(1747年)丁卯科乡试中举,十六年(1751年)肄业官学,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科会试中式,选庶常馆,散馆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任起居注官,凡七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以洗马出守广西庆远,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任云南迤西道,后降职,入为兵部员外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春任凤凰城榷使。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京,与千叟宴,作纪恩诗。杨钟羲《八旗文经作者考乙》;盛昱编《八旗文经》卷末(光绪刻本)中有载。博明为官三十余年,升沉频仍,阅历颇为丰富。公务之外,惟以把卷问学,辨章学术,弄翰吟咏为乐事,穆彰阿《西斋先生诗文集序》记载“书探典宝,学饫谟觞,金石则八十一家,国史则五千余卷”。经过多年辛勤笔耕,诗人写下了许多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其撰述有《西斋偶得》三卷,《凤城琐录》一卷,重编《蒙古世系谱》五卷。诗歌创作有《西斋诗辑遗》三卷,《西斋诗草》等。另有一部《祀典录要》,未经刊刻,以钞本形式得以著录。清末明初,徐世昌辑《晚清簃诗汇》卷八十一,收其诗二首,并有小传。官纂《熙朝雅颂集》收其诗二十七首;铁保辑《白山诗介》收其诗四首。符葆森的《国朝正雅集》亦有收录。李根源《永昌府文征》收其七言排律《戊子自腾阳赴滇城襄试事途中次赵璞函永昌见寄韵》一首。博明的诗歌创作内容颇为丰富,举凡勤劳王事,讲筵翰苑,追慕古贤,鉴赏文物,酬答友朋,游历山水,诗人的所有社会活动以及所见所闻和所感均率以入诗。作者本身是一位造诣较深的学者,秉性耿直,为人清廉,尊重事实。其文亦如其人,黜华崇实,质而弥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法式善曾称赞他的诗才,“诗授笔立就,浑脱流转中动合绳墨”,并评其《庐阳竹枝词》四首“情韵俱佳”。翁方纲为博明的《西斋诗辑遗》题诗二首,给予高度的评价。其中一首云:“艺苑蜚声四十年,凄凉胜草拾南天,玉河桥水柯亭绿,多少琼瑶未得传。”

博卿额,字虚宥,谥恭勤,博尔济吉特氏。博卿额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中进土,授职。二十五年(1760年)典试四川。二十七年(1762年)复视学于蜀。三十三年(1768年)典试浙江。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至四十九年(1785年)任正白旗蒙古都统。累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奉天府府尹等职。著有《博虚宥诗草》三卷传世。

法式善(1753~1813年)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著名的蒙古族汉文诗人、诗歌理论家。法式善以文学家、编撰家、历史学家名著于世。法式善一生著述颇丰,有《存素堂诗初集》《存素堂诗二集》《存素堂诗续集》《存素堂诗稿》等三十四卷传世,收古近体诗3000余首。另著有诗歌理论专著《梧门诗话》十六卷、《存素堂文集》《八旗诗话》传世。

托浑布(1799~1843年),字子元,号安敦,别号爱山,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正蓝旗人。出生于北京,自幼接受传统汉文化教育,具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嘉庆二十三年、二十四年连举成进士。历官湖南安化、湘潭等县知县,福建兴化府、漳州府知府,浙闽两省道员,广西左江兵备道,直隶按察使,迁布政使,至山东巡抚。托浑布幼时家贫,每日徒步六七里从师问学,风雨无阻。在任皆有声,尝昭雪冤狱;所至能运其才智,易地称治。时海疆不宁,中英鸦片战争事起,其尤熟于筹海。大修战备;训水师,断井泉,筑沙垒;并又务团练,习火攻之术,故英舰不敢犯境。因勤事积劳于1843年卒。其生平见宗稷辰《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兼提督托公墓表》。托浑布颇好吟诗,著有《瑞榴堂集》四卷,道光年间刻本,卷前有林则徐、王惟诚、柯培元、穆彰阿等人序言。柯愈春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中载:“《瑞榴堂诗集》四卷,《南藤雅韵集》不分卷,托浑布撰。《瑞榴堂诗集》四卷,道光十八年刻,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首都图书馆藏光绪三十年重刻本。穆彰阿、林则徐、柯培元为之作序,又有道光十八年自序。《放洋歌》《台阳纪事》八首等,皆在台湾任内所作。又有《南藤雅韵集》,不分卷次,道光二十三年刻,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

(二)王公大臣子弟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统一的全国性政权。满蒙两族由于地域文化、生活方式及宗教习俗等方面的接近,清朝统治者历来重视与蒙古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满清入主中原之后,一则为了团结蒙古部落;二则为了巩固统治政权,分割蒙古部落,建汗封王,以相牵制。因此,大量蒙古人进入到统治阶级上层,分别被封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辅国公、镇国公、骑都尉、云骑尉等爵位,他们世袭爵位,享有特权。由于清朝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习练汉文,这一时期学习汉文已蔚然成风,这种风气,逐渐影响到了蒙古王公大臣等贵族的内部,他们纷纷效仿,也以学习汉文诗文为荣,并且,聘请老师教习子弟汉文。正因如此,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蒙古八旗以及世袭王公大臣子弟汉文诗文作家。世袭王公大臣子弟们,以其良好的家学条件,从小学习汉文,耳濡目染,致使他们善于用汉文诗文进行创作,他们之中以白衣保、景文、鄂山、永清为代表。

白衣保,字命之,号鹤亭,又号香山,蒙古旗人。他生活于康熙至乾隆年间。曾担任蒙古镶黄旗印务章京,后授荆州蒙古左领,升右翼协领。白衣保善为诗,著有《鹤亭诗钞》四卷。《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中载:《鹤亭诗稿》四卷,白衣保撰。白衣保字命之,号鹤亭,又号香山,蒙古镶黄旗人。乾隆间官荆州参领。此集道光十五年槐荫书屋刻,《贩书偶记续编》著录。法式善《梧门诗话》称,其诗“无尘塊语”,谓其多创新之作(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第1019页)。铁保所编《熙朝雅颂集》录有其诗41首,可略窥其原貌。白衣保写景诗艺术水平较高。代表作为《晚晴游大悲寺》《渡黄河》《秋雨抒怀》诸篇。徐世昌《晚清簃诗汇》中收录其诗四首:《春愁》《山僧吟赠青眉道人》《渡黄河》《秋日晚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