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北地域文学与文化
19072400000036

第36章 清代中期蒙古族作家汉文诗文创作述略(2)

景文,字彦修,一字虚舟,晚号自称彦翁伍弥氏。其五始祖巴赖都尔莽奈,世居察哈尔。太宗时归清,隶蒙古正黄旗。至其父伍弥泰,世代袭爵,历宫显要。伍弥泰官至大学士,出将入相,亦能诗。曾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入千叟宴,即席吟咏以和御制诗章。景文于嘉庆元年(1796年)十二月继其兄袭三等诚毅伯,累官冠军使。嘉庆三年(1798年)去世。景文生平事迹《清史稿》卷一百七十有载。由于出身世宦之家,景文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后来又以荫叙入仕途,随军出征、辗转南北,既增长见识,也结识了不少文人儒士,并以其文武兼长,雅好操觚成为蒙古王公大臣子弟中的佼佼者。景文谦恭好客,性情洒脱,景文著有《抱筠享集》,收诗百余首,刻于嘉庆三年(1798年)。震钧《天咫偶闻》、恩华《八旗艺文编目》、光绪年间盛昱编《八旗文经》卷五十八等,皆著录了景文的诗集。《钦定熙朝雅颂集》第一百零四卷收其诗五首。法式善《八旗诗话》评价说:“所入悉供座劈戕蓄酽之费,风趣可想。某赠以联云:天上两丸间日月,人间一个散神仙,曲肖其人。诗则别有情趣。”

鄂山,字润泉,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隶满洲正黄旗。恩格德尔十一世孙。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举人,嘉庆元年(1796年)进士。历任山西盂县知县、甘肃皋兰知县、陕西督粮道、西安府知府、河南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巡府、陕西总督、四川总督、刑部尚书。军功赏戴花翎,太子少保,赏戴双眼花翎。道光十八年卒,享年69岁,赠太子少保,诰授光禄大夫,晋赠太师。谥庆勤。鄂山著有《重修新乡钱公祠祀》。其生平事迹《八旗文经》《清史列传》《清代朱卷集成》《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有载。

永清,字澄江,蒙古族,镶黄旗人。其祖俄奇而桑始封为三等男,原系蒙古扎鲁特贝子,以来归授备御,天聪八年,积军功加至三等男喇章京,袭传至永清。永清无诗集留存,铁保《熙朝雅颂集》卷九十,收录其《夏日山居喜事》一首。诗云:“长夏静安禅,一蝉嘶高柳。杲杲日三竿,闲闲桑十亩。稠绿阴若幟,空凉纳白昼。悠悠何所思,闲中养牛寿。邻僧忽到门,虚怀向我叩。”这首五言古诗。描述了夏日闲静山居生活。表现了诗人恬淡的心境。

(三)闺阁诗人

清代中期蒙古族汉文诗文创作繁荣,不仅体现在蒙古族男性诗人上,而且这时还出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闺阁诗人,她们情思细腻,艺术纯熟,抒发了闺阁之中的独特情怀,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赞赏,闺阁诗人之中以熙春、端静闲人和那逊兰保为代表。

熙春是清代的一位蒙古族女诗人,姓乌梁海氏,是布政使佛喜之妻。熙春自幼好学,很有才识。巴鲁特恩华在《八旗艺文编目》中说她和丈夫合著《友莲堂合壁诗存》一卷(今已散佚),完颜恽珠所著《国朝闺秀正始集》中载其所作《春晓》诗一首。诗云:“晓气漾帘波,微风淡荡过。妆成无一事,低语教鹦哥。”描写了闺格闭散的生活,格律整齐。完颜恽珠评论其诗说:“琴慧倡酬,风流如见。”

端静闲人(?~1774年),是乾隆年间的一位女诗人,本姓韩,原属汉军八旗人,后嫁于圆明园银库库长蒙古和顺为妻,故又称为蒙古女史(指有学问的女子),诰赠“淑人”。端静闲人,聪明夙慧,五岁即喜读书,尤好览古今忠臣烈女之事,十三岁通经史,十九岁出阁。中年喜静坐焚香、沦铭,故自号端静闲人。其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患肺疾病殁。诗作今多散佚,铁保《熙朝雅颂集》收其诗十一首,今存由其子法式善拾其遗诗,得其律三十首,七绝一首,编为一卷刊行,名为《带绿草堂遗诗》的诗集一卷,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刊行一册,(据《贩书偶记》卷十八著录);另外于嘉庆2年(1797年)刊行一册,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端静闲人才华横溢,她于家务之暇,亦不废吟咏,其所作诗词如《咏盆中松树》《雁字》诗等,颇有气节,完颜恽珠在《国朝闺秀正始集》中评到她的雁宇诗时说:“闲人曾著雁字诗三十首,闺阁争相传颂焉”。

那逊兰保(1801~1873年),字莲友,博尔济吉特氏,喀尔喀部人。那逊兰保生于公元1801年(嘉庆六年)一个贵族家庭。系蒙古博尔济吉特氏、阿拉善王之女。那逊兰保于道光七年(时年4岁)随父多尔济旺楚克由库伦至京,从此定居北京,7岁入家塾,12岁能诗,清丽可诵,15岁通《五经》,“蕙性夙成,苕华绝出”,被时人称为“喀尔喀部落女史”。那逊兰保著有《莲友诗草》(未梓)、《芸香馆遗诗》(二卷)。《清史稿·艺文志》《八旗艺文编目》《昆山胡氏书目》中均有著录。《芸香馆遗诗》分上下两卷,共收诗91首。那逊兰保的诗作,多以咏物、写景、记游为内容。诗风清新秀丽、明快流畅。言简意赅,富有锐气。诗人诗作少用奇丽的词句,而注重语言的内在美。诗清而不佻,丽而不辱。表现了诗人奇特的想象和豪壮的诗怀。那逊兰保是蒙古族的一位著名女诗人,后人将她与宋李清照相比,称其为蒙古族的“易安居士”,可见其在蒙古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之高。

二、家族文学兴盛,家学渊源深厚。

清代中期蒙古族汉文诗文创作中,许多善于汉文诗文创作的优秀诗人,他们大多都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他们从小受汉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使他们与生俱来热爱用汉文创作。加之,在汉族文学家族社会风气以及科举取士制度的引导之下,蒙古族也开始逐渐注重家学,也正是因为他们注重家族教育,才使家族中科举中士之人辈出,代代显宦不绝,延续了其家族由科举而显达的政治生命。这其中最著名的是和瑛家族、博卿额家族、法式善家族以及柏葰家族。

(一)和瑛家族

和瑛是以科举而成为封疆大吏的文臣,和瑛家族在和瑛之后出现了三位文人,分别是壁昌、谦福和锡珍。和瑛(1741~1821年),原名和宁,字太莽,号太庵(亦作泰庵)。额勒德特氏,蒙古镶黄旗人。和瑛生平事迹《清史稿》卷三百五十三,《清史列传》一百四十六,《八旗文经》卷五十八,《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百有载。和瑛著有《西藏赋》一部、《太庵诗稿》九卷、《易简斋诗钞》四卷。编有《山庄秘课》《风稚正音》诗歌总集两部。除文学创作外,他还精于经术,深明易理,著有《读易汇参》《读易拟言内外编》等。嘉庆间其官乌鲁木齐都统时还撰有《三州辑略》。是书采集丰富的史料,叙古庭州乌鲁木齐,古西州土鲁番,古伊州哈密的古今沿革,历史遗迹,成为新疆地方史的重要文献。另外,还编纂有《回疆通志》十二卷。和瑛一生著述丰厚,其《太庵诗稿》,收诗1060首,今已不存、《易简斋诗钞》四卷,道光初刻本,收诗576首。

和瑛之子壁昌(~1854年),字东垣,姓额勒德特,蒙古镶黄旗人。初为工部笔帖式,历官叶尔羌办事大臣、参赞大臣,福州将军、两江总督,内大臣。道光中,办理回疆善后事宜,击败浩罕诸部入侵。筑城修驿,兴喀拉赫依屯田,兴修水利,措置各城防务,绩效显著。奏请筹备江防,设福山镇水师总兵,停淮南盐推广改票。太平天国运动起,充近畿巡防大臣。咸丰四年卒。谥勤襄,赠太子太保。壁昌生平事迹《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八有载。壁昌著有《壁勤襄公遗书》《叶尔羌守城纪略》一卷、《守边辑要》一卷(抄本)、《兵武闻见录》《牧令要诀》一卷等行世。《清诗纪事》载其雅琴诗画,著有《壁参帅诗稿》。

壁昌有二子,一为恒月川,一为谦福。谦福,字吉云、光庭、小榆,号刘吉。姓额尔德特氏,蒙古镶黄旗人,祖居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地方。著述颇多。谦福自幼读书,加之家学渊源,很有学识,尤工于诗。据巴鲁特恩华《八旗艺文编目》所载,他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举乡试,十五年(1835年)中乙未恩科进士。后授户部主事,累官至詹事府詹事。著有《桐花竹实之轩梅花酬唱集》和《桐花竹实之轩诗草》,后者还附有《试帖》一卷。《桐花竹实之轩诗草》收诗268首,《桐花竹实之轩梅花酬唱集》收本人及其他人诗凡百余首。徐世昌《晚清簃诗汇》收其二首诗《对客》《暮春咏怀》。《桐花竹实之轩诗草》为同治二年(1863年)刻本,现藏国家图书馆。

和瑛之曾孙锡珍(1847~1889年),字席卿,号仲儒,额尔德特氏,蒙古镶黄旗人。曾祖父和瑛,祖父壁昌。锡珍少承家学,勤奋努力,同治七年(1868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十年(1871年)散馆授编修。历官侍讲、侍读、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咸安宫总裁、侍读学士等。光绪六年(1880年)充山东乡试正考官。八年(1882年)奏陈整顿八旗学校。后转詹事府詹事,迁左都御史,理藩院侍郎。九年,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刑部尚书,十一年(1885年),至天津与法国使臣换约。十二年又任吏部尚书、崇文门正监督、会典馆付总裁、经筵讲官。十五年(1889年)因病乞归。九月卒,终年43岁。其生平事迹《八旗艺文编目》《清史列传》《清史稿》《晚晴簃诗汇》有载。锡珍著有《台湾日记》《朝鲜日记》《喀尔喀日记》《钦定吏部则例》二十一卷,《锡席卿先生遗稿》。锡珍很有才学,能诗善文,在他三部日记中收有他许多诗句,各种体裁近200余首。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收其诗9首,并在诗话中说:“锡珍诗无专集,今所录者皆采自日记中。登高能赋,倚马成章,亦足见其大概矣。”

(二)博卿额家族

博卿额,字虚宥,谥恭勤,博尔济吉特氏,博卿额其先世明安为蒙古科尔泌兀鲁特贝勒。天命二年(1617年)率众归清,被别立为兀鲁特蒙古一旗。天聪六年(1632年)以内附诸蒙古所行多违命,罢蒙古旗,俱散隶诸贝勒所领牛录,明安改隶满洲正蓝旗。因此,一些书中常著录博卿额为满洲人,博卿额于乾隆九年(1744)中举,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中进土,改庶吉士。二十五年(1760年)典试四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复视学于蜀。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又典试浙江。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至四十九年(1785年)任正白旗蒙古都统。累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奉天府府尹等职。博卿额博学多识,能诗善文,有《博虚宥诗草》三卷。铁保《熙朝雅欲集》引钦定《八旗通志》说,“博虚宥诗草三卷,博卿额撰。首卷为乾隆二十五年典试四川时作;次卷为壬午(乾隆二十七年)视学四川时作,皆名《使蜀草》;卷三为戊子(乾隆三十三年)典试浙江时作,寥寥篇什,近体多而古体少,亦未见其全集也。”《八旗艺文编目》《八旗人著述存目》均根据《八旗通志》著录,未说明次集刻本。(清)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八十收录博卿额诗二首,即《小相领用周学使碑上韵》和《汉中》。(清)铁保《熙朝雅颂集》录博卿额诗29首,都是诗人奉使南下时期的创作。博卿额家族文学兴盛,还出现了三位文学家,即国柱、国栋、文孚。

国柱,国栋之胞兄,字天峰,官至总兵。《熙朝雅颂集》卷七十五,收其诗19首。

国栋,号云浦,博尔济吉特氏。世居兀鲁特地方,隶满洲正黄旗。乾隆六年(1741年)辛酉科乡试中举,乾隆七年(1742年)壬戍科会试成进士。通籍后分发四川,曾宫蓬溪县令。后升任准关监督,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由此授贵州按察使,在任凡五年。四十二年(1777年)调为浙江按察使,次年迁布政使。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改任山西布政使,寻调任安徽布政使。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因事解职。国栋由科举登仕途,“出宰巴蜀,秉节淮南,所至有声。”宦游内地垂四十年,为政之暇寄情于诗,著有《时斋偶存诗钞》一卷,收诗84首。国栋创作的诗虽多,但因作者不自珍重,保存下来的较少。流传下来的唯有文孚刊刻的数十首,见《八旗文经》卷二十四(清光绪二十七年刻本)之(清)文孚《〈诗斋偶存诗钞〉跋》。《白山诗介》《钦定熙朝雅颂集》,亦收录了诗人的部分诗作。

文孚,字秋潭,国栋之子。以国子监生考取内阁笔帖式,官至文渊阁大学士。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大梁官舍刊刻文孚的《秋潭相国诗存》。《八旗艺文编目》著录其《秋潭相国诗存》,收诗一百余首。

(三)法式善家族

法式善家族出现了四位汉文诗文作家,分别是广顺、端静闲人、法式善、来秀。法式善始祖代通,以武功起家。经五代传至广顺始为文臣。广顺乃法式善生父。广顺(1734~1794年),字熙若,号秀峰,蒙古正黄旗人,蒙古族诗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举庚辰乡试。任内务府银库六品库掌,敕授承德郎。官至织染局司库。乾隆五十九年卒。诰授中议大夫。广顺无诗集传世,《熙朝雅颂集》八十三卷中录有其诗六首。即:《赠僧》《夜步》《即目》《晚坐》《秋晚玉泉山即事》(二首)。其诗均为五言近体,无论写景抒情,平易晓畅,均见自然。其生平事迹《钦定熙朝雅颂集》《清代碑传通检》《八旗诗话》有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