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北地域文学与文化
19072400000038

第38章 清代中期蒙古族作家汉文诗文创作述略(4)

五、出现了一些反映边疆、西域风貌的诗作

在清代中期蒙古族汉文诗文创作中,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边疆大臣,在他们的诗文中不仅描写了边疆的生活而且反映了国家统一的大趋势。他们以诗、赋、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并且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边疆生活、祖国统一做了多方面的反映,扩大了中国文学史上边塞诗文的写作范围和创作深度。作品继承和发扬了现实主义传统,充满了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对研究边塞史地与边塞文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一时期出现的描写边疆生活诗作最有名的作家,莫过于统一西域的参与者国柱以及出任边疆的办事大臣和瑛和松筠。

(一)统一西域的参与者——国柱

国柱(?~1767年),字天峰,国栋之胞兄,博尔济吉特氏,官至总兵。《国朝耆献类徵初编》卷287有传。雍正八年(1730年),承袭其高祖一等子爵。乾隆十三年(1748年),以前锋侍卫衔随协办大学士傅恒征大金川,累有战功。乾隆二十年随征准噶尔,在事出力,升陕西靖边协副将。乾隆二十三年,随定边将军兆惠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事平,留住,喀什噶尔。乾隆二十五年,阿克苏参赞大臣舒赫德留住阿克苏。乾隆二十六年,获小和卓霍集占尸首,下部优叙。同年六月奉派筑伊犁城。乾隆二十八年,升任马兰镇总兵。乾隆三十三年,补云南楚雄镇总兵,旋卒于军营。

《熙朝雅颂集》卷七十五,收其诗19首。符葆森《国朝正雅集》收其《伊犁》《定边县道中》二首,其诗大都写于西域,军旅生活,边陲风物尽现其中。如其乾隆二十年,作于伊犁的《伊犁》一律:“万里穷荒地,孤城瀚海间。举头唯见日,过此更无关。朔气横伊水,阴风带雪山。犁庭边事定,壮士唱刀还。”描写了清军初定准噶尔,凯旋归来的场面,诗境豪健开阔,气势磅礴。反映了边塞恶劣的环境、战争的残酷无情以及军人凯旋归来的豪迈气概。

当其西征时,蒙古族诗人白衣保以诗赠行,曰:“世家英略旧知闻,年少乘时好建勋。偏壤未归周版籍,渡泸重见汉将军。荒原入夜嘶羌马,大旗临风掩瘴云。樽酒都门好相待,春来谈笑解征衣。”

(二)反映边疆统一、边塞生活的封疆大吏——和瑛、松筠

和瑛(1741~1821年),原名和宁,字太莽,号太庵(亦作泰庵)。额尔德特氏,蒙古镶黄旗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科进士,授户部主事,出为安徽太平府知府。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擢庐凤道,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子副都统衔,充西藏办事大臣。嘉庆五年(1800年)召为理藩院侍郎,出任山东巡抚。嘉庆七年(1802年)因事谴戎乌鲁木齐,寻充叶尔羌帮办大臣、乌鲁木齐都统。嘉庆十四年(1809年),授陕甘总督,嗣后累任盛京将军、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工部尚书等,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授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充上书房总谙达,文颖馆总裁。他由科举入仕途,为官凡五十年,屡经升迁,足迹遍及南北。道光元年(1821年)卒,赠太子太保,谥简勤。终年70多岁。和瑛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7岁时启蒙于绍兴俞敦甫先生,13岁读五经。此后又数易其师,17岁受业于名师何嵩堂,制艺之暇渐习应制体诗,开始了其文学创作。和瑛生平事迹《清史稿》卷三百五十三,《清史列传》一百四十六,《八旗文经》卷五十八,《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百有载。

和瑛一生雅好吟咏,谙熟音律,又兼善绘画,具有较深的文学艺术造诣。用诗歌叙其所事,纪其所历,抒情遣兴,创作数十年从未间断。他著有《西藏赋》一部,《太庵诗稿》九卷,《易简斋诗钞》四卷。编有《山庄秘课》《风稚正音》等诗歌总集。除文学创作外,他还精于经术,深明易理,著有《读易汇参》《读易拟言内外编》等。嘉庆间官乌鲁木齐都统时撰有《三州辑略》。是书采集丰富的史料,叙古庭州乌鲁木齐,古西州土鲁番,古伊州哈密的古今沿革,历史遗迹,成为新疆地方史的重要文献。编纂《回疆通志》十二卷,首列乾隆御制诸诗,次列王公列传,附以土尔扈特游牧等,次叙回疆八城,分沿革疆域,建制数项细目,以风俗物产终筇。《回疆通志》十二卷初以钞本形式流传,和瑛有两部诗集,即《太庵诗稿》和《易简斋诗钞》。《太庵诗稿》亦作《太庵诗钞》,九卷,为自订稿本。卷首有诗人撰于嘉庆十一年(1811年)的自序,时年七十有一。

《太庵诗稿》凡九册,册自为卷,未经刊刻,是为钞本,每册首页钤有“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记”之印,原属刘承干所珍藏。集中所收诗歌创作始自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止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创作时间整整50年,收诗1060首。诗人在自序中回顾下创作历程,并详细叙述了宦游祖国各地的丰富阅历。卷九最末一首诗作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除夕,题为《除夕偶成》,诗曰:“守岁儿孙拜膝前,百无一善老而传,幸开八帙陶情事,检点吟编五十年”。

《易简斋诗钞》四卷,道光初刻本,收诗576首。卷首有吴慈鹤撰于道光三年(1823年)的一篇序文。集中之诗按写作年代依次编排。诗人曾在《太庵诗稿》自序中说:“诗编成即年谱著云。”徐世昌于民国初年搜集清代诗歌,编《晚晴簃诗汇》二百卷,卷九十四收和瑛诗13首,附以诗话。杨钟羲《雪桥诗话》评价说:“平生湛深经术,尤遂于易。间事吟咏”,又说:“简动手纂稿本盈箱累架,盖其撰著之未刊行者多矣。”

和瑛的诗作反映了边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沿革。和瑛从甘肃到新疆一路,描写了戈壁的独特风光和南疆的壮丽景色,其在《风戈壁吟》《戈壁道上载水》《甘州歌》中写戈壁风沙“当夫初起时,黑霭蟠虬龙。焚轮瞬息至,万骑奔长空。石飞轻于絮,辎重飘若蓬。灵驼识猛烈,一吹无停踪。”将卷石如絮,吹物如蓬的戈壁风沙,描写得惟妙惟肖,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和瑛在西藏新疆任职期间,常常深入下层调查了解,遍历前藏后藏,南疆北疆的山山水水。如《飞跃岭》《过巴泽岭》《东俄洛至卧龙石》《中渡至西俄洛》等诗对藏地“迢迢大雪山,万顶覆银瓯”,“深林蔽天日,人迹真罕至”的描写以及行人翻雪山时拽牦牛尾和乘坐空中“蓝舆”的生动刻画;《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描写了藏地的著名寺庙;《金本巴瓶签掣呼毕勒汗》描写了金瓶掣签选达赖、班禅的情景。这些反映边塞文化的诗歌,不仅充满了异域风情,而且很多还具有较高的历史参考价值。

松筠(1754~1835年),字湘浦。最初以翻译生员入仕,后考授理藩院笔帖式,《钦定八旗通志》载其为乾隆四十八年东阁大学士。乾隆五十年(1785年),往库伦治俄罗斯贸易事,事历八年。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和道光二年(1822年),两次出任吉林将军。其间又在驻藏办事大臣任上供职五年。从嘉庆五年(1800年)至十八年(1813年),先后三次任伊犁将军,在此西陲总统之区整整度过九个春秋。此外,还历任察哈尔都统,两广总督之职。其宦海生涯凡52年,一半以上时间都在边疆。松筠的生平事迹载于《清史稿》卷三百四十二,《清史列传》一百二十九。嘉道间,浙江文士沈垚致力于西北地理研究,与松筠幕僚中徐松雅善,曾撰《落帆楼文集》二十四卷,其卷五收《都统衔工部右侍郎前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谥文清松筠公事略》,较《清史稿》松筠本传更臻详尽。现藏北京图书馆的《松筠丛书》,五种六卷,凡四册,系嘉庆道光间刻本。包括《西招纪行诗》一卷、《丁巳秋阅吟》一卷、《西招图略》一卷、《绥服纪略》一卷、《西藏图说》一卷、附《路程》一卷。除《绥服纪略》一种,其余均作于驻藏大臣任上。其中《西招纪行诗》和《丁巳秋阅吟》二种属文学创作,分别作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和嘉庆二年(1797年)。《清人诗集续录》说诗人作《绥服纪略图诗》一卷,嘉庆十四年刻本,将“在彼八年所事及公余游山略地所历各处形势”咏诸诗篇。任伊犁将军时,“暇则考山水方界之延袤,与夫民情物俗政事之得失,各根其实,都为一卷,凡十二卷。是书也意繁而旨博,于伊犁安抚之策尤三致意焉”此即《西陲总统事略》,亦名《伊犁总统事略》。《卫藏通志》十六卷,其著述,除结集刊刻的几部诗作和政书、方志以及《百二老人语》《古品节录》六卷外,还有收入诗文总集的零散篇章,如游记《招西秋阅记》《西藏巡边记》。

松筠亦曾论诗,他认为,“诗之为道,原本性情,亦根柢学问,非涉猎剽窃,仅事浮华而已”。又在《西招纪行诗》自序中说:“夫诗有六义,一曰赋,盖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其见解本于诗的经学阐释学说,表现在创作上,较明显地突出了诗的政治伦理教化意义,关心时政的美刺态度卓然可见。

松筠的诗歌作品反映了边疆少数民族人民艰难的生活以及作者所采取的济民救民措施。如《绥服纪略图诗》写到:“忆昔住库伦,游牧地无垠。有诉盗马牛,无搞归林亲。睦姻且任恤,胜刑兼赈贫。瀚海之甘澍,台吉任抚存。”描写了他在库伦安抚赈济蒙古牧民的事情。《莽噶布蔑》写到:“微霜秋草润,晴日晚风柔。悬足群羊听,应知无猎谋。”给读者描写了莽噶布蔑地区秋季微霜降落,绿草湿润,晴日中柔风袭来,黄羊驻听的一幅令人神往的边塞风情图。清人杨钟羲在《雪桥诗话》卷七评价他的《西招纪行诗》,说:“卫藏自康熙季年设王官,以大臣镇之,打箭炉外悉设邮站。和泰庵《西藏赋》外,松湘浦、颜惺甫尚书有纪行图诗,王我师、马若虚诸人则从事幕府,作为篇什。”

这些反映边疆西域风貌,祖国统一的诗作,充满了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不仅丰富了边塞诗歌的内容,而且为中化文化的多元组合融入了新的生机。

清代中期是一个文化交融发展的时代,蒙古人继元朝之后掀起了第二次学习汉文化的高潮,这一时期汉文诗文作家辈出,汉文诗文创作繁荣,其中的特点还有许多,譬如出现了一批诗文书画为一体的诗人,如诗人兼书法家的惠龄、诗人兼画家的和瑛;以博尔济吉特氏出现的文人最多等特点。研究这一时期的汉文诗文创作,不仅可以观察当时民族间的政治历史、文化风俗,而且还可以深入地了解各民族间繁荣的文化交流,对民族的团结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清)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

2.(清)杨钟羲八旗文经作者考盛昱编八旗文经光绪刻本

3.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4.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卷四十五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5.钱仲联清诗纪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6.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北京:中华书局,1990

7.中华书局编清史列传:卷一百二十九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民国十七年(1928年)

8。纪昀敕修李洵,赵德贵,周毓方校点钦定八旗通志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