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洛肯
清代文学正是在历史的积淀中闪烁着自己集大成的文学光芒。伴随着这种集大成地文学繁荣,也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他们积极的从事着汉文学创作,对整个清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被清代文豪王士禛称为“金台十子”之一的丁炜就是其中一位有着突出文学成就的优异之士。
丁炜(1635~?),字澹汝,号雁水,福建晋江(今福建省泉州市)人。其高祖丁自申、祖父丁启浚都做过官,有著述,是当地的知名人士。丁炜的弟弟丁阜,族人丁启汴、丁奇昆,均善诗文。而丁炜则是这个文学世家中有着突出成就的一员。他的诗、词、文创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具特色,他的诗歌创作则是其中最为出色的,在清初闽中诗家中声名仅低于周亮工。清代文豪王士禛将丁炜与宋荦、王又旦等并称为“金台十子”,又将其归入“闽诗派”,在《渔洋诗话》中评论丁炜说:“闽诗派,自林子羽、高廷礼后,三百年间,前为郑继之,后惟曹能始,能自见本色耳。丁雁水炜亦林派之铮铮者,其五言佳句颇多。如‘青山秋后梦,黄叶雨中诗’,‘莺啼残梦后,花生独吟时’,‘花柳看憔悴,江山待袯除’,皆可吟讽。”丁炜著有《问山诗集》十卷,收入诗702首;《问山文集》八卷,收入散文93篇;《紫云词》《涉江词》各一卷,《涉江词》已散佚,《紫云词》收入词192首。尽管丁炜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但由于整个清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数量极大,丁炜并未占到一个显赫的位置,所以历来人们并未对他的创作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观对他的研究历程,历来对他的研究非常少。就目前所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对丁炜的研究只在国内一些著作和极少的论文中有所体现,国外目前还没有任何对他进行研究的论文与著作。
丁炜在世时,其创作成就已经得到了时人的认可。康熙十六年(1677年),王士禛选刻宋荦、王又旦、曹贞吉、叶封、汪懋麟、颜光敏、丁炜、田雯、谢重辉、曹禾十人诗为《十子诗略》,世称“金台十子”或“辇下十子”。
丁炜在明末清初就已颇负盛名,对他的记载最早始于《碑传集》,《碑传集》卷八十一有陈寿祺撰《丁炜传》。而后在《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清史列传》卷七十中均有传。后人庄景辉先生编订的《陈埭丁氏回族宗谱》也单列出来《丁炜传》,对丁炜及其文学创作成就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关于丁炜的记载,还散见于时人及后人的各种私修传记专著、尺牍或地方志中。如清代李桓编著的《国朝耆献类征》卷一百五十六、乾隆《晋江县志》卷五十二、清代张维屏的《国朝诗人征略》卷一三、乾隆《泉州府志》卷六十、清末《国朝文苑传》卷六十、卷七十五、雍正《江西通志》卷一百八十二均有关于丁炜的记载。除此之外,由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主编的《辞源》、藏励苏等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钱仲联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邱树森先生主编的《中国回族大辞典》,以及庄景辉先生编订的《陈埭丁氏回族宗谱》中提到的专为丁炜所立的“方伯匾”都对丁炜进行了简单零星的记载。
就目前搜集到的资料中,也有一些书籍中收入了丁炜的部分作品,如沈德潜的《清诗别裁集》中收入了他的“贾岛峪”、“卧病酬林澹亭”、“哭外甥吴兴公先生”三首诗;邓之诚的《清诗纪事初编》中收入了他的“长安杂兴”一首;由福建师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清诗选》中收入了他的《新淦舟行》一首;(乾隆)《泉州府志·文苑传》收入其诗歌九首;叶恭绰主编的《全清词钞》中收入“望海潮”、“鬓云松”“四和香”四首词等,还有一些书籍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丁炜的生平及其诗、词、文和文学理论主张的创作成就。如:陈庆元先生的《福建文学发展史》、白寿彝先生的《回族人物志》、朱昌平先生的《中国回族文学史》、庄景辉先生的《陈棣丁氏回族宗谱》等。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书籍以外,还有几篇论文对丁炜进行了论述。目前我们搜集到的只有丁玲玲的《丁炜其人》、陈庆元的《清初拔逸闽派诗人—丁炜》和金陵生的一篇札记《丁炜晚年事迹》。还有一些相关论文,其中也涉及了丁炜的一些内容,即:庄景辉先生的《陈埭丁氏回族婚姻形态的历史考察》、陈国强先生的《福建陈埭回族的形成与发展》和杨大业先生的《明清回族进士考略(十二)》。
学界当下对丁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卒年考
关于丁炜的生卒年,一直以来都存有争议。就目前来看,最为普遍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1635~1696年)说,袁行云先生在《清人诗集叙录》中提到:炜字澹汝,号雁水,福建晋江人。明尚书丁启睿孙。顺治间诸生。以人才举授漳平教谕,改河南鲁山知县,擢兵部职方司郎中,出为赣南道,升湖广按察使。因事左迁姚安知府。寻复旧职,赴京得目疼,寓金陵,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归,越七年卒。事具本书诸家序跋及卷首《泉州府志文苑传》《赣州府志循吏传》。生年依《壬寅除夕作》有“蹉跎廿九明朝是,莫笑潘生鬓早丝”,计当明崇祯八年(1635年),享年五十三。由此可见袁行云先生采纳了《壬寅除夕作》中丁炜生年为1635年的提法,但并未采纳其卒年的提法,如按享年五十三来计算,丁炜卒年应为1688年。这与上面的丁炜卒于康熙三十五(1696年)相矛盾。因此我认为袁行云先生将丁炜的生卒年认定为1635~1696年。第二,(1631~1701年)说,白寿彝先生称:“丁炜(约1631~1701年),字詹汝。号雁水,福建晋江人,是清初有名气的回族文学家。”邱树森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回族史》(下册)中也采用了这一生卒年,他称“丁炜(1631~1701年),字澹汝,号雁水。曾任地方官及在户部、兵部任职,有政声。”除此之外,由朱昌平、吴建业先生主编的《中国回族文学史》,在对丁炜的专章论述中,也将丁炜的生卒年明确为1631~1701年。
第三,(1627~1697年)说,庄景辉先生在其校编的《陈埭丁氏回族宗谱》中提到:“丁炜,字瞻汝,又作澹汝,号雁水。生于明天启七年。”又提到:“康熙二十、二十一年间,泉州闹饥荒,丁炜量力周济。三十六年卒。”由此可以看到,庄景辉先生将丁炜的生卒年认定为1627~1697年。后丁玲玲发表于《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五期的论文《丁炜其人》中也采用了这一生卒年,文中提到:“丁炜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字瞻汝,又作澹汝,号雁水。”
第四,(生年不详~1696年)说,柯愈春先生在《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中言:“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字澹汝,号雁水,又号问山,福建晋江人。顺治间以诸生从军。官至湖广按察使。康熙二十八年以目疾寓金陵就医,归乡后七年卒。”
目前除了以上几种代表性的提法之外,还有两种比较笼统的提法。
第五,(约1671年前后在世)说,由福建师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清诗选》中提到:“丁炜(约1671年前后在世),字澹汝,号雁水,福建晋江人。秀才,由漳平教谕累官至湖北按察使。诗学汉魏、唐人,有《问山诗集》。”
第六,(生卒年不详)说,钱仲联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中提到:“丁炜(生卒年不详)字澹如,号雁水,福建晋江人。”
据目前所收集的资料,以及丁炜本人在著作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我们认为以上关于丁炜生卒年提法中生年即为袁行云先生所说的1635年。而卒年目前还无法得以准确详细的考证,只能大概确定为康熙三十二年之后。
据袁行云先生《清人诗集叙录》第352页中提到的:“生年依《壬寅除夕作》有‘蹉跎廿九明朝是,莫笑潘生鬓早丝’,计当明崇祯八年(1635年)”。句中的壬寅年应该是康熙一年,即1662年。而文中说“蹉跎廿九明朝是”,我们认为此句的意思是,在1662年时,丁炜已经经历了二十九年的蹉跎岁月。由此推之,丁炜生年应为明崇祯八年,即1635年。
再据丁炜《问山文集》第六卷《诰赠朝议大夫兵部武选清吏司郎中加一级先考颙初府君先慈贞懿陈恭人行状》一文所言:“‘忆先府君见背,炜才四岁,而先慈弃不孝炜,则年十五矣。’‘戊寅腊月,势成不起,易箦之辰,惟嘱恭人善事祖母,扶立幼孤,言讫而瞑。节次举不孝兄弟三人,时伯兄焯七岁,季弟焕,少不孝炜一岁,仅三岁。’‘恭人长府君一岁,距府君下世,仅十一载云。府君生于前万历乙卯年十月初三日时,卒于崇祯丁丑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戊时,享年二十有三。恭人生于前万历甲寅年七月十三日时,卒于顺治戊子年五月十四日戌时,享年三十有五。’”由此可证,丁炜母亲年长父亲一岁,且炜少孤,四岁丧父,十五岁丧母。并由其父去世时间为崇祯丁丑年,此时,丁炜四岁,由此可证,丁炜生于明崇祯八年,即1635年。因此可证,袁行云先生关于丁炜生年的考证是正确的。丁炜的准确生年为明崇祯八年,即1635年。据金陵生先生在《丁炜晚年事迹》这篇札记中所考:“丁炜在康熙二十九年八月由湖广按察改任云南昆明知府,其复归湖广按察任离滇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前后。”据《碑传集》所言,丁炜在夏包子作乱一事平息后,“补姚安知府,寻復按察使。赴阕道,病目假归,数年卒。”由此可见丁炜卒年在康熙三十二年之后,但其卒年目前无法予以准确考证。
二、丁炜家世渊源的考证
丁炜的家世渊源一直以来存有争议,就目前来看,明确的主要有三种提法。
将丁炜的先祖推到远古时代。迄今为止,晋江陈埭丁姓回族在民间还保存有大量的谱牒,包括整族的和分房的。依据这些谱牒所载,有的学者将陈埭丁氏回族的祖先推到远古时代,如光绪十一年丁鹤年修《陈江丁氏族谱》中的《纂述世谟》载:“丁之得姓自太公望之四子汲,始传日丁公世美。”根据史料记载,我国回族是在元明时代才得以形成,因此,将丁炜先祖定为远古时代这一提法无可靠的历史凭证和理论依据,这一提法并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在此也就不再多做探讨。
将丁炜的先祖定为赛典赤·赡思丁。目前还有部分学者将丁炜推证为赛典赤·赡思丁的后代。据《陈埭丁氏回族宗谱》载:“嘉靖丙申岁(1536年)……从伯父讳博,字遂厚者,出所藏毅祖手书裱褚一幅,高尺许,长二尺。草书寸余大,百余字,纪吾家由来系示余。其起句曰:由赛典赤回回赡思丁云云。”据史料记载赛典赤·赡思丁生卒年为1211~1279年,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曾任陕西四川两省平章政事,后任云南平章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