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教育理论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实践
19073400000014

第14章 “最近发展区”与“教学与发展”理论(2)

他从教学要促进学生心理的一般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学与发展的理论设想,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研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发展理论和体现这一主导思想的五条“新教学原则”。

(一)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赞可夫教学理论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认为:“一般发展不能取代全面发展,也不等同于全面发展。前者是指问题的心理学方面。后者是指问题的社会学方面。”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发展是特殊发展的基础,而特殊发展在适当的指引下又可能促进一般发展”。由此,赞可夫的“一般发展”,指的是儿童心理的一般发展,即儿童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所以一般发展,不仅包括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是要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因此,教学要承担起使学生掌握知识和个性得到发展的双重任务。他强调指出,“要使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在发展上取得重大进步,单单从掌握知识和技巧的任务出发来进行教学是不够的。对教学中所遵循的教学论原理和教学法都应加以特殊考虑,以求同时完成两种任务。”“在学生的发展上取得良好的结果,是使学生掌握多方面的,深刻而牢固的知识的可靠基础”。由此,学生将会顺利地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教材,也奠定了他们继续深造或就业的坚实基础。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赞可夫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通过实验研究认为,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学应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相适应,却没有认识到教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意义在于给教学作用于儿童的发展从理论上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教学可以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最近发展区才能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范围之中。“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教育学不仅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且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赞可夫所强调的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教学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而是充分重视儿童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以促进学生在一般发展上取得最大效果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论体系。所以,赞可夫所要建立的是使学生得到“最理想的一般发展”下的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的模式,既反对把教学凌驾于发展之上,也反对把教学与发展等同起来。教学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研究探讨教学与发展的内在规律,构建促进学生一般发展的“发展性教学”新体系,此为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实验研究的目的所在,也是赞可夫发展教学论的核心所在。

(二)实验教学论体系的五条“新教学原则”

1.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这条原则是针对传统教学内容贫乏、陈旧、过易而提出的,它是整个实验教学论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条原则。赞可夫认为“难度”是指要求学生克服困难和学生做出的努力。这一原则的基本特征,不是提高某种抽象的“平均难度标准”,而是在于激发学生智力情绪,教学过程从设置障碍开始,以学生的努力为中介,以排疑解难而结束。按此原则教学,学生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能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和浓厚的兴趣,并且思维活跃,想像丰富。实行这条原则,就是要“不断地以新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智慧,让他们思考,树立学生自己去探索真理的志向,让他们完成复杂的任务——这一切都会产生强烈的、稳定的内部诱因”。由此,学生就会勤奋学习,而且会愉快学习,“能引起学生在掌握教材时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同时,可以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思考”与“系统化”。

赞可夫强调实施这条原则的关键是要把握难度的适宜,把难度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能达到的程度上。因此教师要有区别地准确判断全班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与特点,使教学难度适合于全班学生和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教师还应随着学生水平从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的转换而相应提高难度,引导学生逐步向更高目标前进。

2.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这条原则是针对传统教学论一味强调巩固复习而造成的教学进度慢、重复多的弊端而提出,在赞可夫的教学论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要求教学不断地向前运动,要“不断地以各个方面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智慧,能为学生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因为这些知识已经“被纳入到一个广泛展开的体系中”。“以高速度进行教学,就有可能揭示所学知识的各个方面,加深这些知识并把他们联系起来”。高速度教学原则不仅要求加快教学进度,更要从广度中要深度,从快速学习一个问题的各个方面当中要深度,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和发展智能。由此,“高速度”不等于“开快车”,“赶进度”,更不意味着“越快越好”,而是从减少重复中加快教学速度,从加快教学速度中扩大知识广度,从扩大知识广度中提高理论深度。就是说,通过加快教学速度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量,深刻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来达到知识的巩固。

3.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赞可夫指出:“理论知识是掌握知觉而牢固的技巧的基础。因此,掌握理论知识不仅不妨碍技巧的形成,而且恰恰相反,乃是形成技巧的重要条件。”这一原则是对高难度原则的补充和限定,要求高难度必须体现在提高理论知识的比重上,即加强一门课程的知识结构,而不是追求一般抽象的难度标准。赞可夫认为,传统教学论只看到儿童认识活动中具体思维和感性认识的一面,片面强调传授经验型知识,以训练技能技巧为主,理论知识的传授仅为技能训练服务。而社会、科技的发展在客观上已使人的感官延伸到客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扩大儿童感性知识的范围,使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形象易懂;在主观上小学生已具备发展逻辑思维的可能性。因此,现代学校教育教学应该用相应深度的理论知识去诱发这种可能性,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把教学内容的重心转移到学科的知识结构上,促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加快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促进心理机能的早日完善。

4.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这一原则着眼于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努力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合理的学习方法。相似于传统教学论的自觉性原则,又有较大区别。就理解的对象和性质而言,自觉性原则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外部因素,即把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作为理解的对象,而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部机制,要求学生理解的对象是学习过程,掌握知识的过程,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学习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由此,这一原则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早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他们从小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