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教育理论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实践
19073400000019

第19章 终身教育理论的兴起与发展(2)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终身教育对现代教育作了全新的诠释,对教育在人生中的作用予以明确定位,倡导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倡导教育的社会整合,倡导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联系,把影响人生各阶段发展的各种因素统一协调起来,建立学习型的社会。由此可知,它对教育作了一种突破时空的诠释,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人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活动将产生深刻,巨大的冲击,对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作了全新的科学定位。终身教育观将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价值和使命在于对每一社会成员进行公平合理科学的教育,在于对受教育者进行永无止境的提升,使其不断充实,不断提高。

教育的价值和使命也在于帮助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以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是现代教育观,也是我们的教育理想与追求。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只要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现象的存在,教育具有永恒性。同时,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而不断地作出调整和变革,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革,教育具有历史性。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得教育也由单一的教育活动转变为一种全新的社会事业,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教育由教育活动、教育事业和教育理论这三个层次的现象所组成。教育活动是指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递文化知识的一种活动;为使这种活动有序化、科学化,就需要有一种形式去干预教育活动,于是就形成了教育事业;人们为更好地进行教育活动,发展教育事业,就需要对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进行研究,从而形成相应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由此,教育改革与发展就是在一定教育理论和教育原则、方针指导下向某一理想状态迈进的社会活动过程。教育理想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变革的原则。终身教育提出了人的一生要不断地学习进步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更是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三、终身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终身性”

这是终身教育的最本质特点。其内涵是不管学习方式不同,学习过程各异,学习场所大小,学习将始终伴随人的一生。社会将倡导和支持并促进从生到死这种贯穿一生的学习,应有组织、有计划地为每一个人一生中的任何时候创造条件,提供教育、学习以及从事研究的机会。终身教育理念提倡“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主张“学校不应成为年轻人的专利”。人的一生就是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

(二)“全民性”

终身教育强调未来的国民教育体系应是连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民教育以及纵贯人的幼儿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的一种综合而协调的国民教育体系。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所有人都应接受终身教育。现代社会的每一人,都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由此离不开终身教育。因为生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要生存发展必须会学习,不断学习提高,这是现代社会予以每一个人的必然选择和挑战。

(三)“灵活性”

终身教育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好习惯和技能,即“学会学习”。有学习需求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任何人都应该能够按照他们自己选择的开放式学习方式学习,而不是被迫按照达到特定目标的即定学习方式学习”。这种学习体制包含个人学习计划和个性化评估方法,学习目标紧密联系并且可以不断修正。这将允许学习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开展——家、学校,或特定的学习中心。

(四)“个别性”

终身教育贯穿于个性发展的始终,注重个性发展的统一性、全面性和连续性。要求教育以人和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来确立自己的目标。倡导学习者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我完善,强调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技能,培养能够终身主动地接受教育和进行学习的人,激发学生终身教育的愿望和动机,主动积极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参与终身教育和学习活动。

终身教育的提出与实施,对当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它使人们确立了全新的大教育观,使教育得到全新的诠释,主张教育应当贯穿于人的一生,从而改变了以往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这两个截然不同阶段的观念,而要活到老,学到老。其次,它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学校不再作为唯一的教育机构,而是与家庭、社会紧密相连,使教育超越了学校教育的局限,从而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个空间。第三,它推动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的创新,引发了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改进,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以人为本,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塑造。学习者不仅要学习已有的文化,更要培养个人对环境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更要学会生活,学会关心他人。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开放式的师生关系。最生,终身教育强调学习者的自身努力和进取,把学习者摆在中心的位置上,主张封闭的等级化的教育系统转变为开放的、灵活的教育体系,多元化的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光明之路,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不仅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更加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1965年终身教育的正式提出至今近半个世纪,世界教育发生了令人惊喜的显著变化。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飞速发展,学校教育从观念到方法得以改变,教育体制呈多元化、开放化,非课堂形式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全面展开,企业教育和老年教育蓬勃兴起,表明终身教育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将有力地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创新。

四、终身教育与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中国自古就有“活到老,学到老”之谚语,也有“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养”之传统。进入当代社会,我国及时提出了科教兴国之战略,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社会之宏伟目标。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要“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就首先明确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着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把我国建成一个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新近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因此,“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