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教育理论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实践
19073400000020

第20章 终身教育理论的兴起与发展(3)

第一,学习型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终身教育思想给未来社会描绘的蓝图。较之20世纪,21世纪是充满更大变化与更严峻挑战的世纪。为了应对21世纪的全面挑战,我国必须加速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是由终身教育理论发展而来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它以终生教育和终生学习体系为基石,由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构成完善的学习体系,其特征在于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这一人口大国、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国家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学习型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生物技术革命以及正在发生的纳米技术革命,将人类带进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产业为主导,知识劳动者为主体,知识消费占据比例越来越大的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工业和农业也将知识化,出现知识化的工业和农业。人类将从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创造性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知识经济是一个没有终身职业的社会。在一个没有终生职业的社会,每一社会成员只有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从个人学习到组织学习,再到全社会学习,提高每一社会成员和整个社会的学习能力,就成为一项全新的任务,社会也有一个学会学习,全员学习的问题。由此,建立学习型社会要从创建学习型个人开始,再到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一步步向前推进。学习型个人、家庭及组织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每人以自我做起,努力增强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成为学习型个人。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要增加文化教育的消费,充实文化氛围和精神追求,提高生活质量,努力营造学习型家庭。在各级各类组织中,领导成员要积极带头并组织员工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和员工学习的动力,成为学习型的组织。由此,形成全社会都注重学习,致力于学习,个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将得到不竭的动力。

第二,创建学习型社会是世界经济和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知识经济将使人类社会从资源型经济转向技术型经济,从数量经济转向品种经济,从劳动生产率转向知识生产率,从实物资本转向知识资本。传统的劳动生产率将无足轻重,重要的是知识的生产率和创造力的增长率,即生产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术和产品的效率。体现于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而以创造、整理、储存和输送知识的新工具——数字革命形成的新产业,将成为新经济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不断深化,技术日新月异,要求每一社会成员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资源大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模式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指出的,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势在必然。

第三,创建学习型社会是新一轮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对于我国更具有迫切性。经济,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全球化,就是人类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经济全球化,从贸易全球化,到生产全球化;从企业全球化,到劳动力全球化。面对全球化的挑战,要求人人都要学习,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从我国现实的经济实力,技术储备、科技状况、教育的质量和数量,特别是机制和体制、观念和思想等多层次因素来分析,我们必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只有在学习型的社会,人的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才得以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崛起才有希望。

第四,信息化为创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必要条件。党和国家从政策、法律法规作出了明确规定,中国必将建成学习型社会。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一场全新的信息革命,将使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也必将带来一场学习的革命。网上学习、远程教学,将改变人类几千年来的教育一学习。信息技术、个人电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已经突破了教室和校园的界限,高科技手段的利用将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并赋予他们终生受用的学习能力。社会成员都可以进行网上对话,得以充分自由的交流,人人会学习,信息化为创建学习型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自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来,我国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律和教育规章来推行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以此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使每一人在一生中不间断的接受系统化的教育,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更新其知识体系,增强其创新、创造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与工作,学会生存与合作,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从而“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此,我们需要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把整个教育体系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之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调整教育结构,各种机构、组织都要办成学习型的组织,都具有学习的功能,实现家庭网络化、社区中心化、学校一体化和社会学习化的大教育格局,给社会每一成员随时随地提供各种学习帮助,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时期的各类社会成员的不同学习需求。这就要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利用,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逐步构建起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经济社会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强化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对教育的投资,在2012年教育经费的支出占GDP的比例要达到4%,这是最重要的战略保障。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条件下,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在校生多达3.2亿人。为了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我国政府制定并坚持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强化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积极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努力开发人力资源。进入新世纪,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历史性成就。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实现了大众化,以卫星电视和网络教育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远程教育迅猛发展,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国民素质大幅度提高,这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

从推进终身教育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进而建设学习型社会,表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和人才,将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体系的重大变革,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人人皆学之邦”,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之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13亿人民人口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这将是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