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教育理论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实践
19073400000002

第2章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影响(1)

自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现象的存在,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具有永恒性。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具有历史性。其中,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与介入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谈及现代教育理论,我们必从杜威的教育理论说起,因为杜威所发起的“新教育运动”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界线。杜威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对美国和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影响巨大,意义深远。从古到今,从孔子到柏拉图,从中国的“学在官府”到西方大学的形成;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人们所关注的是“教”和教师,唯有杜威将重心放在了“学”和学生身上,开启了现代教育理论的新篇章。

从20世纪到21世纪,百年历史,百年巨变。不说美国仍在称霸世界,即使贫穷落后的中国也已成长为一个令人羡慕、民富国强的新型发展中国家。13亿人口的大国,受教育人口高达3亿多,教育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教育强国之梦的历史责任。由此,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儿童中心”论等思想与主张,特别是鼓励探究与创新的思想与理论,仍需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并加以借鉴与运用。因为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我们一直将重心放在“教”和教师上,即使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运动十几年,我们有转变但未根本改变重心,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不是相辅相成,而是孤立的、矛盾的,这就需我们借助现代教育理论加以深刻的反思。

一、杜威生平与著述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柏灵顿市郊区的一个农业小镇,其父为零售商人,属当时地道的平民。杜威青少年时送过报,当过杂工,垦过荒地,修过水渠,可谓阅历丰富,少年辛苦。他16岁时中学毕业进入佛蒙特州立大学。大学生活给杜威以长进,特别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广泛认真的阅读给杜威以启迪和冲击,并对美国的教育现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79年杜威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南方一座石油城市的中学任教3年,同时开始系统研究哲学。1882年至1884年杜威在霍布金斯大学攻读哲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将实用主义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终成为对美国和世界多国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代宗师。

杜威90余载漫长的生活历程,正好处于美国由农业大国跃升为工农业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聚变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决定了美国在教育领域内一方面要反思欧洲大陆的传统教育,使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需结合美国教育的实际,尽快建立起“进步教育”体系,推动美国教育的发展,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理论应运而生。

杜威的教育改革探索始于1896年在芝加哥大学所创立的“大学实验室学校”(The University Laboratory School),以其对教育的真知灼见和哲学、心理学的研究为依据进行教育创新。他认为,传统学校的一切安排是为了对待儿童大众而不是个人,这样学校的作用是停留在知识的模仿上,而难以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新时代要求学校训练儿童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全部生活。他创办的实验学校正是基于这一目的,主要探究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是怎样做才能使学校与家庭和四邻的生活关系密切?二是怎样做才能使历史、文艺、科学的教材对儿童生活本身有真正重要的价值?三是如何使读、写、算等正式学科的教学在平时获得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并和其他学科的内容有机内在地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兴趣?四是如何适当地注意个别儿童的能力和需要?通过研究,杜威认为儿童是通过社会交往和家庭组织生活进行学习。理想的家庭就是理想学校的典型,学校应该是一个扩大的家庭,在其中,儿童所受的训练是家庭训练的延续,是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指导而已。父母和教师的职责在于能聪明地认识到什么对儿童最合适并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就足矣。以心理学为基础,杜威将小学生活分为三个时期:4~8岁为游戏时期,8~12岁为自发的(本能的)注意时期,12岁以后的反射的注意时期。他认为儿童心理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由此有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儿童中心论”等教育主张和论断,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轰轰烈烈的新教育改革运动。1916年杜威发表了《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一经典巨著,标志着其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的创立和进步教育理论的发展。杜威先后发表了《我的教育信条》《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儿童与课程》等有影响力的著述,详尽阐述了其教育理想与教育主张。杜威一生勤奋好学,志而弥笃,对教育改革矢志不移,潜心探索,著述甚丰,共出版著作36种,发表论文800余篇。他生前应邀出访过土耳其、墨西哥、日本、苏联等国,并于1919年和1921年两次来华,广泛宣传其教育理念,是一位有重大影响的现代教育家。

二、杜威进步教育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19世纪未正处于南北战争结束后大规模地扩张和改造,即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社会变革时期。由电力技术的发明和电器技术的广泛运用而引发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型工业、联合企业的迅猛发展,垄断资本的高度集中,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矛盾日益加深。同时,在教育领域、学校教育制度、课程设置和教材、教学方法等仍沿袭欧洲的旧传统,与社会实际生活严重脱离,形式主义教育占统治地位。杜威正是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也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他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并经过他所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的长期实验探索,然后不断更新,丰富并得以形成。

依据扎实深厚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修养功底,杜威清晰地意识到,自第一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以来的百年时间里,人类社会发生了迅猛、广泛和深刻的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不仅改变了政治疆域,扩大了工业生产的规模,加速了人口的流动,也使得人们的各种生活习惯、道德观念以及兴趣爱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现代生理学、心理学、进化论理论的涌现和蓬勃发展为杜威教育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欧美重视实证,强调科学方法的使用及鼓励探究实验的传统也对杜威教育理论的提出和形成影响甚大。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深恶痛绝传统教育的“知行分离”现象。杜威认为,人的知识和行为应当是合一的,而传统教育把认知主体和认知对象相隔离,强调以知识为中心,学习是被动的接受,学科变成了书本上的东西,变成了远离儿童经验和不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东西。从“知行合一”的指导思想出发,杜威强调“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认识本身就是一种行动”,学校应当把单纯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转移到儿童的活动上来,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儿童运用他所学习的知识逐步发展其能力,直到儿童能教育自己为止。

杜威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家,“经验”是其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他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相互作用,就是说有机体不仅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且也对环境起作用。其结果,环境中所造成的变化反过来又对有机体及其活动起反作用。一句话,观念、知识和经验都是在行动中,在人的有机体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来。由此,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并详尽论述了关于经验与思维课程和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等,形成了实用主义经验论体系。

时过百年,杜威关于在教育活动中和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的意义,从而增强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儿童的思考探究与创新精神的有关论述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主要思想

(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出发,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根本缺陷在于把“学校跟生活隔离开来”,学生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在校内得不到自由充分地运用,而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又不能应用于日常生活。这种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相分离的现象,既不符合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不利于儿童的身心成长。杜威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而“现在社会上的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

据此,杜威响亮地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成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所以学校不应是学生学习课业的地方,而应该成为儿童生活,活动的场所。并最好在学校造成一定的生活条件,“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使学生“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教育者的职责“最好使学校成为儿童真正生活的地方”,通过认真组织,精心设计的生动有趣的生活活动,使儿童的生活更加“丰富而有秩序”,以此使儿童获得愉快而有意义的生活经验。

杜威认为发展儿童的活动能力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使命。由此教学活动应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尽量采用游戏、手工训练、工场作业和家庭技艺等活动使学校有可能与生活联系,“成为儿童成长的地方”。以此消除“正规学校”由于单纯学习功课而产生的沉闷和劳累,也能使学校和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这种生活活动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成长。

由此可知,杜威的理想学校是一个“小规模的合作化社会”,是一个以社会生活为中心和以儿童为中心相结合的学校,是一个以“情感上、理智上和实际上”都需要教师、学生齐心协力共同经营好“现在生活的学校”。学生不是被动的学习功课,而是主动地作业、活动、成长。百年后仍给我们以震撼和启迪。杜威重视发挥学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求尊重儿童的经验,个性和兴趣爱好,要求教育教学注重结合现实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际,并尽可能地为学生健康愉快地成长创造条件,在我们齐心协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仍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杜威过高地估计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过分强调儿童在学校生活活动的作用和地位,抹杀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应有的区别,取消学校教育必要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等主张和做法,应为我们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