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教育理论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实践
19073400000003

第3章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影响(2)

(二)“儿童中心论”和教师引导

自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现象的存在。二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喊出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按《说文解词》对“教”与“育”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其作善也。”历代中外教育家、思想家虽对教育的表述不尽相同,但都肯定为“教也者,长其善救其失者也”,都认为只有依靠教育,人才能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即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这种共识正确地反映了古今中外一切教育都具有培养人的共同属性。唯一的遗憾是我们在从教的过程中,一味重视“教”和教师的作用而忽略了“学”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的提出和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成形,影响了世界近代教育数百年,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从学校体制到课程设置,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均以教师为中心,均以“我讲你听”的方式进行,教材统一、课时统一、方法统一。教学工作四环节“备课、上课、复习、辅导”被日复一日的复制,至今仍在左右着我们的教学工作。杜威是现代第一人对忽略儿童的传统教育进行猛烈撞击的人。他认为传统学校的经院式教育完全忽略了儿童的存在,连课桌椅都按几何图形一行一行整齐排列着,学生呆坐着静听老师的讲解,教师把早已准备好的现成教材,按固定模式教给学生,以期让儿童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这种与生活完全隔离的学校教育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失败。杜威摒弃赫尔巴特的教师心理学和教学理论,而极为推崇卢梭的教育思想。卢梭反对教条主义,呐喊行以致知,反对学习空洞的书本知识而要求探索有用的知识,特别是卢梭要求教学启发儿童的主动积极性,依据儿童的认知水平来选择学习内容以及教学活动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给杜威以启迪和教益,并形成了“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学校生活应当以儿童为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成长。进步教育运动“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儿童是中心”“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是围绕着他们转动”。现代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讨研究儿童的本能、兴趣和习惯开始,学校生活以儿童为中心,并以儿童的本能和需求相一致,即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在学校生活中,儿童的生长与发展,就是进步教育的理想所在。同时,杜威认为,强调学校生活儿童中心论,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违背学生的意愿和兴趣,强迫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和撒手不管不问,放任学生自流,没有要求与作业,同样是学校教育的忌讳。

杜威强调指出,教育教学过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儿童和教师真正合作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双方都是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学习者来共同完成教学活动。这种共同参与的教育过程就意味着比在传统学校里更为复杂积极和更为频繁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接触,其结果必然是学生更多地而不是更少地受到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为此,杜威提出富有责任心、同情心的教师应时刻关注儿童好奇心,创造力的培养。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学校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发现式学习的条件,意味着教师的工作更为复杂繁重,更具有挑战性,而不是可以袖手旁观,放任自流。儿童是生长中的一代人,富有经验和智慧的教师,不仅有权利,而且有义务在学习生活中帮助指导学生。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理应按照真正协作的、民主的方式进行,无论老师和学生,愈多意识到自己在施教或受教愈好。学生要主动积极地学习,教师更要参与指导学生的活动,这才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

从儿童中心论出发,杜威十分强调现代学校应当把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性作为主要的任务,并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的条件。由此,杜威特别重视学校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建设。他认为,学校建设的科学性主要强调学校是一个实验室,儿童可以在学校里,按照科学的方法检验他们的想法。同时,在教学活动上,应当把学生的学习与行动联合起来,进行科学的安排,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做出决定。学校建设的民主性表现为,学生在学校中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和意见并进行验证。人类社会的任何文明成果都可以成为学生个体探索、研究和改造的对象,学校的所有教学设施和用具都为师生员工共同开放和使用。同时,杜威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学材料的选择和教学工具的使用。他认为,学校教育中所传授的东西,都是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知识,是已经确定的东西,所以学校教育应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使学生掌握发现真理的科学方法,形成探究发明创新的能力。现代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能力上,而不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

在教育理论上,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论,在教学问题上,杜威批评传统教育忽视儿童,压制儿童,要求教育工作科学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儿童的心理特点,探索并采用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从而增强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等论述和主张,在21世纪中国教育的改革实践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中国近现代教育进程百年,新课改运动十余年,我们仍未摆正师生关系,仍在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仍在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记笔记为主,鲜有师生互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在课程设置上与实践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相结合的活动课程,生活课程为副课,包括音、体、美为小三门;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纪律,突出背诵和考试,堵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此教育和教学,只能是学生的厌学和教育的失败。从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可知,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指导协调人,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和帮助,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健康快乐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以发表自己意见和想法,与同学、老师交流沟通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去创新。课堂的主角是以学生吸收成果为主,而不是以老师在讲台上的演讲为主。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树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善于创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转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实现教学的互动和相长,这是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和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和头等大事。

(三)教育即改造和从“做中学”

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就是生长和发展的过程。由于人总是在不断生长着,发展着,所以教育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教育就是通过儿童的活动去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一切学习来自经验”,为杜威的著名论断。杜威指出,每一种经验都能引起儿童的好奇心,增强他的创造力,唤起他的各种愿望和意图,成为克服各种困难的一个推动力。教育和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认真考虑这种推动力的大小,正确判断这种推动力的强弱,以及把握经验发展的走向,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达到“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杜威强调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需要和需求,而“做中学”就是使儿童的需要和需求得到满足的有效途径。他认为,教儿童生活的方法也就是“做中学”的方法。“在做事里面求学问”,比“专靠听起来的学问好得多”。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应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因为儿童生来就有好奇探究和要表现的自然愿望,对作业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因此从做中学,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明日之学校》中杜威详尽论述了“做中学”的要义及要求。他认为,作为儿童的一种活动方式的工作,主要是手工训练活动,即使用各种材料和工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地用以获得效果的技巧的一切活动,包括任何形式的表现活动和建造活动,任何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这些活动的特点:一是最适合儿童发展阶段的,二是最能预备儿童进入成人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三是养成灵敏观察和连贯思考最有影响的活动。由此杜威把游戏、手工、讲故事和观察这四项活动列为儿童自然成长的四要素,与发展儿童的四种天赋本能和兴趣相对应。如讲故事适应于发展语言、交际方面的兴趣,游戏适应于发展艺术表现方面的能力,观察适应于发展探究发现真理的兴趣,手工适应于发展动手能力和创造的兴趣。“做中学”就是依靠生理的本质,去发展人的“自然禀赋”的重要教育手段。据此,杜威强调儿童是在他所做的事情里“发现和发展自己”,如果儿童能从做中去学习,就能增强新的更有意义的经验。由于有这种经验和学习,他的知识就会变成“有用的东西”,所以学校求知识的真正目的,不在知识本身,而在“学得制造知识”以及相应科学方法。

杜威提倡“做中学”的出发点是要克服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节之怪相,使学生学到实际有用的知识、技能。他强调学校教育不应是学院式的,而应与校外和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联系起来,教师应当很好地提供“经验的情境”,使学生得到启发,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设想。可以肯定杜威反对学校教育中过分重视学生积累和获得知识资料以及在背诵和考试时机械照搬,或者以知识积累为目的,堆积知识,这种冷藏库式的灌输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毫无益处。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强调学习者个人直接经验的获得,提倡学生的积极探索,重视知识的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等论述,在中国这样一个重理论轻实践;重智育轻德育,更轻体育的国度里,恐怕还能令你我脸红羞愧。我们的教育长期置于考试的指挥棒下,一味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书本知识的熟练程度。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者,受升学和评价机制的制约,不得不采用机械重复,强化训练的呆板模式,忙于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无暇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无法实施科学的教学活动。同时,教育目标单一,课程设置与社会生活脱节,学习局限于教材和课本的范围内,加之教学方法单调,教育死板单一,一味填鸭式的传统学习方法,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教育现实。

当然,学校教育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使得学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态所不具有的独特影响和高度有效性,承担起传递人类文明,发展科学,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由此不可过分夸大“做中学”,不可把“做中学”绝对化,否认学校教育传递知识的作用,否定间接经验和系统知识的价值,不失为另一偏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