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工科女硕士为何不想做科研
引言
某学校计算机学院近几年研究生女生比例不断增加,以本院研究生在校生为例,2001年女研究生比例为32.63%,2010年女研究生比例为41.06%,女生的培养和科研能力问题逐渐被学校和导师所关注。
特别是近年来女研究生的技术开发成为学院和导师关注的对象,进而有部分导师拒绝要女研究生,还有女研究生最后就业成为困难的情况。本案例从一名工科女硕士生李同学在校课程学习、科研情况和就业问题入手,分析工科女研究生的个人特点、导师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情况,探讨工科女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提升、导师对女研究生的培养和女研究生的生涯规划等问题。
背景资料
李同学,女,党员,某高校信息学科硕士生二年级研究生,本校本科保送攻读研究生,师从学院一位优秀、年轻的导师。该生原籍河北,家在农村,家中父母均为个体私营业者,有弟妹各一个,均在大学读书,家庭经济条件优厚。她个性平和,偏外向,与同学相处关系良好,热心帮助同学。
李同学之前一直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保持高度的自信心,本科入学后学习刻苦努力,一直将上研究生作为目标,本科毕业获得了保送机会,经过笔试、面试和上机考试,免试推荐本校信息学科硕士。在硕士期间,李同学在第一学年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刻苦努力,成绩位于专业前30%,但在第一学年末的科研能力评定中,导师给出了中等偏下的结论,在开题报告评分中,导师组也同样给分较低。同时因导师在编程工作中的多次批评和项目的失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在毕业求职中因逃避开发工作而多次受挫。她在就业的前一阶段放弃开发等技术职位,偏向咨询和市场等职位,但也一直未能找到工作。
访谈过程笔者与李同学交流之前,非常想了解她是因为什么原因排斥开发工作,对待开发工作是什么态度,她是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的,为什么成绩优秀的她成为导师头疼的学生。
(1)“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排斥科研(编程)工作”
李同学向笔者叙述了自己在硕士期间科研课题的多次失败,提起了导师对其的责备和压力,自我认为是导师和课题经历让自己越来越逃避开发工作,自我感觉自信心受挫,最后认定自己没有能力承担开发工作,于是也在求职中尽量选择非研发类工作,结果也是连连被拒,现在自信心到了最低点,毕业论文答辩迫在眉睫,求职也困难重重,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面对目前的局面。李同学讲述中一直眉头紧锁,眼中有点点泪花,同时手不停拨弄自己的书包带。
李同学在讲述本科阶段学习的时候,神情很自信,并表示她在硕士入学前对于编程、开发并不排斥,在保研的上机考试中完全靠自己独立完成,并获得了较高分数,准备在研究生阶段好好锻炼能力。研究生一入学,导师马上分配了项目任务,并限期完成,李同学才发现真正的项目编程开发和课程学习、考试完全不同,自己需要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有很多,虽然自己也在网上下载了很多教程,但就是没有办法短期内符合开发标准,无奈中只能拖延,没有想到导师发现她不能完成后,直接将任务给了同实验室的男生,她的努力被导师忽视,还换来了导师的一通批评。这一切造成了李同学对编程开发的反感,放弃自学,逛街、小说、电影等娱乐占用了她大量时间,结果编程能力毫无进步。
(2)“导师根本不看我的成绩!”
看到李同学的成绩单,无法和一个自卑、导师反映一无是处的硕士生联系到一起,无论是数学、英语还是专业课分数和排名均在前列,为何这张成绩单的主人遇到技术问题就望而却步、节节败退?
李同学提到,研究生课程大多是本科阶段的延续和深入,而且由于研究方向确定,其实她认为课程对她来说比较容易,而且上课认真给任课老师留下很好的印象,期末考试大多简单或者不超出课内范围,因此成绩优秀。她有些伤心地说“导师根本不看我的成绩”,她认为重要的却不被老师看重,可以体谅她的失落,同时也体现了课业成绩和科研成绩二者的关系,李同学讲到原本她认为课程都没有问题,科研工作一定没有问题,用学课程学习的方法来做科研,到最后才发现科研更多需要自己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和交流,而她现在觉得已经来不及从头开始做了。
(3)“读研究生就是随大流”
对于为什么读研的提问,李同学回答因为入学后高年级的学长告诉读了研究生毕业后好找工作,而且很多女同学都将保研作为目标而努力学习,她当时也是随大流。与李同学提到她对本专业的理解和自我规划,她讲述高考时父母包办了她所有的志愿,入校本科阶段主要忙着课程,没有想过喜欢或者不喜欢,也没有做过自我规划,目前她自己认为不适合这个专业,但已经到了硕士阶段,又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成因分析研究生入学后的适应和转换期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和老师忽视,对于本科直升读研的同学,项目经验缺乏是普遍现象,尤其是女生,在校期间以课程学习为重,忽视了实践环节。进入研究生阶段的适应期需要女研究生本人更多的主观积极性,同时需要导师深入了解研究生的能力现状,根据学生特点分派任务。导师在研究生心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导师的每一句评价对于研究生本人都有很大影响,尤其对于女生天性敏感,师生交流更加需要方法和技巧。李同学在受挫之后的应激反应,显示了本人学业适应期自我调节能力的欠缺,同时导师等周边人也疏忽了关心和引导。
近两年,随着课时和学分的压缩,授课内容随之减少。女生一般比较有考试能力,按照本科学习模式,只要在课堂范围内的考核内容一般都能够拿到高分,而男生在研究生阶段大多开始广泛关注专业领域,上课关注前沿和应用技术方面,按照本科考查方式的成绩单大部分男生不如女生优秀。
研究生中很缺乏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如李同学这样的女生对专业认识模糊,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愿景,加强这部分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女研究生尽早结合自身特点、职业要求和社会要求,全方面发展个人素质,提前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努力提高职业素质。
总结
李同学是一名典型的工科女研究生,她身上主要表现出了研究生之初对科研准备不充分、成绩和能力反差和个人生涯规划缺乏等主要问题。
对女研究生来讲,研究生的适应期尤其重要,需要学生和导师重视。
女研究生应清楚理解研究生阶段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并认识到学习成绩并不是研究生阶段的一切,科研工作才是重点。
女研究生是否热爱专业受导师影响很大,如果遇到较有启发性的良师,往往能刺激学生的求学好奇心。
对女研究生的生涯规划是由校园到社会逐渐成长成人的基础,建议女研究生的生涯规划从准备上研开始,要尽早开始自己的职业规划,用理性的思维和主动的态度,在深度认知、广泛体验的基础上,认识自我、了解工作机会和拟订生涯规划,为进入社会以后的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议
对于研究生学习过渡和适应期,建议可以经女研究生和导师沟通后提前开始,如在确定录取后女研究生就进入实验室,熟悉实验室环境和项目内容,了解研究生学习和工作的情况,导师尽早开始对女研究生进行指导,注意根据女研究生的特点和具体技术水平分派相关任务,或者指派实验室高年级学生指导科研工作,不断调整沟通方法,因材施教。
导师是研究生的学业导师,更是人生导师,尽量将研究生阶段的特点、工作内容向同学们讲明,同时关注学生个人的理想和规划,给予指导,不只是布置任务、检查任务,犹如老板和雇工的关系。
重视生涯规划,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实现自身价值。重视成绩单和奖学金的同时,也要关注应用技术的积累和提高,可以多和能力强的同学进行交流。
大力开展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鼓励女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论坛、学术沙龙、技术交流等,补充课堂教学内容,实现研究生的成长成才目标。
4.2是毕业还是放弃——一位博士生的艰难抉择
引言
某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目前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博士生招生指标每年53人,截止到2010年6月能招生的博士生导师40人。近年来,学院博士生的报考人数每年不下300人,因为各种渠道的委培生多,博士生的招生人数自2006年起,每年达80人以上。
尽管学院在学校出台对超期博士敦促措施之前就已经开始策划,并于2008年年底、2009年年底两次召开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会议,将博士生的按期毕业列为专题讨论,针对未按期毕业的博士生主要为委培的学生的现状,学院于2010年4月出台相关办法,鼓励博士生导师招收脱产博士生。
然而,在未按期毕业的学生中,委培生虽占多数,但还有脱产的博士生,导致他们未按期毕业的原因有哪些?他们究竟面临哪些困难导致了今天的困境?
背景资料
杨同学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于90年代初本科毕业于北京某大学,毕业后在某机车车辆厂工作8年,拥有一份比较安稳的工作,凭借其勤恳认真的态度,收入也可以。但由于向往在北京工作,于是在1998年辞职考硕士研究生,并于当年脱产攻读硕士研究生,硕士临近毕业时,杨同学又选择参加了博士生入学考试,并于2001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但是迄今为止,杨同学博士入学已经快9年整,却尚未毕业。
1.艰难后面的原因
近些年,见他的机会越来越少,其所居住的宿舍,东西杂乱繁多,烟味很浓。偶尔见他的时候,发现他不仅没有任何作为博士生的自信,相反,言语中他充满了对于选择的后悔和对前途的没有信心,更多的时候,干脆不接电话。
2006年,学院因为宿舍调整的事宜通知他,结果他情绪激动。表示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有章可循,但是对于老师,却没有任何约束。问到具体的原因,他便说导师在他毕业的问题上面私自设关卡,影响了他的毕业。
尽管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具体原因没法从源头进行仔细考证,但问题的出处已经非常明显,因为师生间的沟通不畅导致。
博士生导师、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冯长根老师说过:与导师交往有一条阳光规则,即保持和导师的联系。有时博士论文做得十分不顺利,常见的原因不是你的研究水平没有达到要求的水平,恰恰在于博士生可能把自己与导师隔离了。
应该说,读博士初期,生活虽然相对比较艰难,但是杨同学因为文字能力较好,加上勤奋,且有在企业工作8年的宝贵经验,在博士期间承担的一系列横向纵向课题上得心应手,也深得老师的喜欢。在同一导师的同学们的印象里,他专业基础好,乐于助人,是老师贴心的好帮手。在学院管理部门的老师眼里,总体也是积极向上的一个学生,但是了解他的老师说,也许他有点倔强的性格导致他现在的状况。
工作后重回学校的体验,让他喜欢上了待在高校,一心希望毕业后能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寻求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承担科研课题,发挥自己的优势。
因为博士生学位论文通行的要求是要体现创新,因此,学校的政策规定,除了学位论文以外,要求博士生在毕业前期就要有相应的发高水平论文的积累。应该说,凭借杨同学的努力,以及协助做导师的相关课题的积累,这个要求是可以达到的。
从杨同学对于其导师的陈述来看,尽管他在导师的相关项目及课题上勤奋努力,且有所积累,但老师认为这些只能是课题的成果,不能作为杨同学个人的成果,因此不能以他的名义公开发表,也不能作为他的博士论文。而杨同学所在的学科专业,高水平论文发表难度较大,想不依托项目而自己重新开辟领域,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事情。这样,如期博士毕业,是杨同学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2.更深层次的问题
从杨同学本人那里了解到,当时选择考自己现在的导师,是源于自己在硕士阶段听过老师的课,课程的内容引起了自己的强烈兴趣,便选择了报考这个老师继续读博士,而等到博士入学以后,杨同学才发现导师的大部分课题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相差较远。这样一来,本来想好好打造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博士生阶段,却不得不在自己并不太感兴趣的课题领域做研究,出成果。
经向与其同一导师的同学了解,尽管与自己钟爱的方向有异,但杨同学对于导师的项目与课题做得认真,一些重大的项目也顺利结题,同时,杨同学与自己的导师关系也算融洽。原本杨同学准备在博士生的第四年或第五年进行论文答辩,且论文的初稿也已经写完,但在与老师针对答辩的事情进行沟通的环节,老师认为他还应多做些工作。
由此可见,尽管这几年博士生的规模尤其是经管类博士生的规模增长较快,但如何通过博士生培养实现知识的传承、服务社会及创新的目标,同时结合学生本人的兴趣和特长,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更值得考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