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生学风实录——自然情境下的互动与归纳
19079900000017

第17章 学业为何搁浅——问题案例分析(2)

博士生是强调以创新为主题的,创新无疑离不开一个人对于该专业领域的全面了解以及对于本专业的强烈兴趣,如果学生出于一时的兴趣而非基于对导师的研究方向的了解与认同选择读博士,自然难以实现创新的目的。而且博士阶段短则3年,长则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没有这个基础,与老师在研究中有效而顺畅的沟通、乃至在科研创新阶段的精诚合作自然会受到影响。

3.制度层面的缺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化,师生关系、研究生培养中的各个环节有待于规范化和有序化,科学的、规范的机制是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的保障。

虽然杨同学与导师间隔阂的真正原因不是导师私设关卡,但是,在没有明确的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导师招生必须出资的规定,让一部分导师觉得既然资助了研究生,就该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

研究生是学校科研的主力,他们是学生,也是研究者。虽然大多数导师会关注学生的生活、发展需求,但缺乏明确的制度,就不能杜绝少数导师不关心研究生的情况发生。

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科研项目的经费构成中,几乎所有类型的项目对于劳务费的支出有比较严格的额度限制,这与导师依靠项目资助研究生的制度并不配套。

4.可能的退路

考虑到杨同学不久便要面临毕业与退学的选择,笔者协同主管教学的老师们又辗转找到杨同学进行了沟通。谈话间,杨同学神色黯然,不多说话。但不难看出,如果生活能重来一次,他也许会在许多关键的时刻作其他的选择。

说到接下来可能的选择,杨同学称,经过朋友的推荐,自己正在国家某部委下面的事业单位从事一份临时的工作,岗位目前看来不错。且经同学、朋友介绍,也还有一些别的就业机会。应该说相对于就业普遍不景气的状况,杨同学还是有一些退路。但就杨同学目前的家庭及经济状况来说,他尚未成家,家里只有老母亲和两个妹妹,要下决心在北京安家,有份稳定的工作,能买得起够住的房子,总体来说压力还很大。

说到这些,杨同学说,自己的专业和积累具备什么样的优势,目前都不太了解。而现在所在的单位,看起来倒像一个合适的选择,首先是他能进去的话则不枉在高校做科研的积累,且岗位关注的领域对于他的积累及核心能力来说更适合,并且有一定的自由度,便于结合岗位发挥专业优势,但是对自己来说,收入、发展途径可能比较有限。

经笔者与学校及用人单位核实,要成为其中的正式员工,杨同学的户口档案要调到单位。而如果博士不能毕业,杨同学只能以硕士毕业生的身份回生源地就业,并不能在京就业。

5.看似机会的挑战

与他谈话时,随处可见他的犹疑与不自信。也许是因为笔者与他认识多年,而他又比笔者年长,所以谈话时,杨同学一再表示,不用学校担心。但对于杨同学来说,看似存在的机会,后面隐含的挑战实际上更大。

首先,他面临的竞争绝非封闭系统内的竞争,其实杨同学的就业处在硕士与职场资深人士的两面夹击之中,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相对于硕士生而言,杨同学的优势是多接受了几年的学校教育,理论性更强一点,但是这种“优势”在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加上我国《劳动合同法》出台导致部分企业的过激反应,已经演化得少而又少。相对于硕士生,企业或事业单位要接收一个已经拖延了很多年的博士生,会更多地考虑单位付出的成本和他对单位贡献的对等。而硕士生更年轻,薪资期望更低,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大多数的企业更倾向于接受硕士生,这一点从近三年北京市博士生就业率稍低于硕士生可得到印证。且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技术研发的层面的需求并不多,且杨同学的专业需求偏软,市场需求偏少。

其次,他中意的一些岗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其实并不太符合他的实际情况,一是门槛提高,他目前尚处于不能确定的状态,大批的年轻海归、有留学背景、有高级职称的人也在盯着这些好的岗位,且他的年龄、专业及相关积累并不占优势。

同样,以杨同学40出头的年龄,与在职场工作十余年,发展得好的已经位列“资深”岗位的人士相比,其连续的职场经验与杨同学尚未拿到的博士学位及断断续续的工作经历相比,孰优孰劣已经很明显。

6.基于自我了解的自主选择

一个有效的选择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谈话中,杨同学希望在新一轮发展周期中实现自己的发展。他说,他已经收到了学校催促毕业的通知,也到了作出抉择的最后关头。

杨同学先在国企工作8年,且在外企做过短期的工作,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工作也有一定的了解,目前他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判断并确定哪种选择适合他且可能实现。

杨同学的篮球打得不错,且代表学院、学校打过比赛。要说这几年能见到他的场合,也就是在篮球场了。偶尔碰见他打球时的样子,发现他神采飞扬,与平时完全两样。但经球友证实,他比赛时打得没有平时好。

总体来说,对于杨同学,从大学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虽然总体来看是个优秀的学生,且其经历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比较丰富。但他因为与老师沟通不畅而导致了今天的尴尬局面,即便自己擅长的项目,在比赛时打得并不如平时好,应该说他情商并不太高,自我价值感不足,内心有时并不自信。对于已有的芥蒂,没有勇气去主动化解。

有一次,学院管培养的老师看到与杨同学同导师的博士生准备毕业答辩,便催促他尽快对论文做相应整理,以便与同学们一起答辩,这样既能实现自己想要的目标,又可凭借与同学一起答辩的平台与老师做些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他当时看似动心,待同学们陆续准备完毕,只有他又没了回应,在执行的环节上又放弃了。

今年5月,大批的博士正准备毕业答辩时,笔者再次催促他准备答辩,他答应得很好,但言语中并没有应有的紧迫感。

实际上,姑且不论杨同学与导师间的是非曲直,项目经历和企业实践经验他都具备,且文字功夫较好,理论基础比较扎实,比较适合工作任务既定、不需要自己主观设定过多目标的岗位,而其经历也适合从事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而不需要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岗位相对比较独立的工作。

最为重要的是:不管从事哪一类工作,恐怕免不了与人打交道。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博士生,这个特征就更强一些,如何恰当处理工作当中的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是他永远需要面对的课题。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技能以及具备了与职业相关的素质,才能将自己的知识、能力派上用场。

4.3从平凡到平庸

引言

可以说,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都是具有较深的基础技能、各方面都比较出色的学生,为什么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一段时间学习后会出现较大差异性,他们的成长经历有什么不同,究竟是内在意志品质起了主要作用,还是社会的影响使他们的人生理念发生变化,还是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探寻这些差异性产生的内在原因,从基础上为研究生培养、塑造我国一流人才服务,我们对在学风建设中存在一定问题的研究生进行了访谈研究。

聆听与归纳

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每一名研究生都可以扬起人生理想的航帆,追逐自己的人生梦想。但是,性格和信念的差异却并不会让每个人都拥有这些宝贵的品质,总会有许多人偏离航道,历经坎坷。两年的研究生生活,对小强来说就如到了一个果实飘香的果园,但出来时却两手空空。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情况发生呢?就让我们通过小强这两年的研究生生活来寻找答案吧。

金色的九月,小强又一次走进了美丽的校园,开始了研究生生活。在小强的理想中,研究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自己在实验室里尽情投入老师的科研项目,课余时间可以根据爱好合理地利用时间,同时在这两年的研究生时光中用合理的计划和行动来改进自己性格中的不足。这样,两年后,当自己走入社会时,将大有作为。

1.做事缺乏规划

然而,小强的这种想法并没有维持太久。很快他发现,老师的科研项目并没有太多自己发挥和创造的余地,大多是按部就班,另一方面,这些也并不是太有技术含量。因此,很快小强对做项目就不太感兴趣了,总是以应付和无所谓的态度去完成任务。在课余时间,小强也并没有按照自己原来的想法做一些必须要做的事,而是对一些重要的事情能拖则拖,等到必须要完成的时候才仓促地把事情草草完成应付了事。有一次,老师让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任务,刚开始,他认为时间很长,以自己的能力很快就能完成,就一直拖着没有做。不久,小强发现时间来不及了,就急匆匆地把老师交给的任务给做了一下,结果自然是完成的质量很差,老师也对他颇有微词。几乎每一件事小强都是这样,一方面他没有充分利用时间把事情给做好,另一方面,这样的做事方式也使他做事没有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这是小强由平凡到平庸的一个重要原因。

2.意志品质薄弱

除此之外,小强在两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不能明确自己为什么做这一件事,或者很难坚定地为一个目标去坚持做下去。研一下学期,小强在开学时准备要好好写一篇论文发表,到学校后他也钻研了很多关于这一方面的论文,有了自己的思路,文章也有了大概的模样,但是中间有个模型很难求解,这个时候小强动摇了,这时他想的是到底要不要写下去,而不是想这个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于是一事无成。而这个时候他又感觉要好好锻炼一下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于是他就去看了一些交际方面的书,刚开始也是非常投入,学了一段时间,又发现在这方面自己的提高很难得到测量,又好像一直没有提高,没过多久,小强又动摇了,于是乎半途而废。又开始做其他方面的事情。这样一学期下来,小强先后尝试了很多内容,但是最终结果是论文没有写成、交际能力没有提高、其他方面也没有做好,一事无成。

3.缺乏人生目标

转眼到了研二,要找工作了。刚开始,小强对于找工作没有明确的想法,是留北京还是去外地,是进国企还是外企,他都不是太清晰。这样他找起工作来,就没有明确的头绪,也没有明确的侧重点。找工作的过程是一个杂乱无章的过程,惶惶然如无头苍蝇,这样一来,结果也就不会是太好。

现在研究生就要毕业了,小强也意识到自己在时间利用上存在的不足。在两年的时间里没有能够很好地投入到科研中,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做成一件重大的事,大部分时间都荒废于上网和漫无目的的事情。没有投入的回报肯定是零,因此到了快结束的时候,小强发现自己这两年的收获并不是太多,而与别人的差距却在一步步拉大。

成因分析

作为研究生的培养者,我们不能要求每一名研究生都表现得十分优秀,而是希望通过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使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平凡的学生展示出不平凡的一面。但是从平凡到平庸确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那么小强为什么从一个平凡甚至优秀的学生逐步转变为一个平庸的学生呢?这些问题值得深深的思考。

(1)缺乏明确的目标与理想是其从平凡到平庸的根本原因

通过对小强的了解,他自己对于理想是一种朦胧半朦胧的感觉,很难坚定地说出自己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或者达到什么目标。因此,由于目标或理想的不明确,导致他在学习和科研上只是简单地应付,长期处于寻觅状态,而不能形成系统的、科学的学习科研习惯及体系。同样,在面对就业人生这样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时表现出的同样是迷茫。

(2)薄弱的意志力是其从平凡到平庸的最重要原因

对于已经步入成年的小强而言,已经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由于社会激烈竞争的压力,他内心深处也蕴藏着对知识及能力的渴望,“我应该学”、“我要学”的想法时常激励着他。因此,他经常会设定很多学习或培养目标,在开始时总是信心勃勃、踌躇满志,但是由于心理素质差,意志力薄弱,缺乏必胜信念,他做一件事情很难坚持到最后,在学习中稍遇挫折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失去了学习工作的动力。懒惰、缺乏自信和兴趣是导致其意志力薄弱的重要原因。

(3)盲目考研造成的人生盲点是其从平凡到平庸的主要原因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高校研究生扩招,以小强为代表的多数同学选择了报考研究生,然而很多同学并不是出于对科研的热爱,而是盲目追求高学历,摆脱就业的恐慌,报考时对研究生并没有真正的了解,甚至有些同学参与科研后才发现自己对该研究方向并不感兴趣,于是产生了以上诸多消极行为。

(4)缺乏监督和沟通是导致其从平凡到平庸的客观原因

小强之所以会从一个平凡甚至优秀的学生变成一个平庸的学生,首先是缺乏一个严格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导师、同门和同学为其创造的学习交流环境。为了让学生更自由独立地发展,导师给研究生更为广阔的空间,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然而小强在这种环境下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任自己慢慢堕落颓废。其次,在小强堕落的过程中,同门、班级、宿舍同学之间缺乏沟通、监督和激励,很多时候往往是与其结伴玩耍,成为其从平凡到平庸的催化剂。这些是造成小强平庸的客观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