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080000000022

第22章 教学模式改革()(1)

摘要:文章介绍了北京交通大学面对为北京地区和轨道交通行业经济建设发展培养大批优秀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机遇,相继试办“茅以升班”、“詹天佑班”、“思源班”等试验班,系统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经验。通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凝练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创新了培养方案,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培养过程和教学方式改革,建立了配套的运行管理制度,取得一定成效。为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行业大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潜质的栋梁之材建立了更广阔的平台。

关键词:拔尖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培养体系 试验班

进入新世纪,轨道交通行业进入了大发展阶段,围绕高速、重载、安全和信息化,面向技术装备升级改造、提升、自主创新等,特别是其中的“客运专线建设”将以世界铁路技术前沿为起点,需要大批具有深厚的数理基础,多学科知识的创新人才来担当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任。在这一背景下,北京交通大学作为具有110多年办学历史积淀及轨道交通特色的首批“211工程”高校,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该历史重任。

而如何培养大批优秀和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此,学校从2000年以来,通过相继试办“茅以升班”、“詹天佑班”、“思源班”等试验班,以及在部分专业中系统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厚数博理、学科复合、践实笃行,以自主发展为主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思源试验班”等为范例的实验区,被教育部批准为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行业大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潜质的栋梁之材建立了更广阔的平台。

一、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

为了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学校在试验班和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研究与系统实践中挖掘了以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课程体系设置不能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专业课程偏散,门数偏多,有机衔接不够;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老化,学科发展前沿内容体现不足,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知识体系的需求。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对专业的整体把握不够,注重单门课程的系统性、特殊性和具体规律,忽视各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和普遍性规律,对知识的整合、集成应用比较欠缺。第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亟待改革。尽管在培养方案中对人才培养过程和各种培养模式进行了设计,但是在操作层面的有效实施不足,特别是教学模式改革推动的力度还不够。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总体上还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这种知识传授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造成了学生主动性不够、奋发的活力不够。第三,能力与素质培养仍需加大力度。在能力培养上,学什么设计得多,而为什么学、怎么学设计得少,缺少对学科和科学研究方法的系统教育,缺少科学研究的系统训练;学科建设与专业教学之间有效衔接不够,专业实践环节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特别是高水平实验室需进一步面向本科生开放。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试验班和各研究项目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不断总结凝练,我们认为应以深厚的数理基础、理学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知识、系统的创新实践,为学生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创新型人才的坚实基础。提出应以“厚数博理、学科复合、践实笃行、自主发展”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

厚数博理。我们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有深厚和广博的数理基础,同时具有科学和严谨的研究思想,掌握系统和缜密的研究方法。厚数博理不仅为工科学生的创新潜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是形成创新性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学科复合。创新人才还应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宽阔的视野。每个学科(文、理、工、经、管等)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多学科复合可以构建工科学生创新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为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适应未来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

践实笃行。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创新来源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展,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自主发展。创新型人才应具有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通过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并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条件和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才能得以施展,形成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

二、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本科生教育实践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是与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培养目标的变化也客观地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策调整,是具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是历史性和未来性的集成。在“厚数博理、学科复合、践实笃行、自主发展”这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提出本科人才培养整体目标应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强,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同时,在整体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突出优势与特色。例如,“思源班”等实验区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与研究型的拔尖创新人才;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专业)及在国内高校中优势比较明显的学科(专业),要保持领先地位,发挥示范作用,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高素质人才;铁路特色专业要适应轨道交通领域的快速发展,培养具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潜质的行业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

三、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按照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四个结合”原则,构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包括纵向通识教育、学科门类基础教育、大类专业基础与专业特色教育、自主教育4个层次,横向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科研训练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两个体系,使学生从知识层面、素质层面、思维层面、方法层面及创新实践层面得到系统培养,为之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培养方案由195学分降到180学分,降低约8%;数理提高到47学分,由原来占总学分17%上升到26%;多学科基础课占总学分的21%;创新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30%左右。

“厚数博理”的数理模块。按工科需求在理论方面拓展和加深了数学-物理课程内容,如解析几何、傅立叶变换、实数理论、常微分方程组、近世代数、近代物理等知识模块;在实践方面除了原有的物理实验、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等实践课程,还增设了选修实验课程和自主研究性实验,如电工数学建模、经济数学建模、物理探索实验等,该类实验与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各类竞赛等有机结合。

“理、工、经、管”多学科课程模块。设置基础课程模块,主要有社会科学、经济管理、人文科学与艺术、自然科学、外语、工程与技术、数学与物理类等共计743门课程;整合与构建强大的学科主干课程模块,主要有经济与管理类、电气信息类、机电类、交通运输类等共计230门(相当于核心课);形成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多学科复合的课程体系,通过各模块的学习,增加了学生多学科知识的广度,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促进跨学科思想的碰撞和知识的复合。

实践课程与科研训练相结合的创新实践体系。实践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与基本实验技能,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和系统开发能力;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包含科研训练课程、科研训练活动、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3个部分,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性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学生可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和专长发展计划,可以选课程模块、选学习进程、选专业方向;还可通过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中的课程和活动,获取自主教育学分。

四、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具体操作过程方式。围绕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构建了以“三位一体”导师组为引领,以选课程、选进程、选专业的“自主发展”为主线,实践与科研训练为平台,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才能得以施展的培养模式。

三次自主选择,确定专业方向。新生一入学,学生自行选择,学校组织考核,保证优质生源进入试验班;一年后,学生可以根据对各个大类学科的认识与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大类方向;两年后,学生再次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选择适当的专业方向,充分发展个性,踏上专业成长之路。

自主选择国际交流、辅修等项目,拓展视野。学生可自主选择全校各类国际合作项目,前往欧、美、澳、亚等各国进行为期数月到一年的交流、学习和工作;还可自主选择辅修专业课程模块进行跨学科学习。通过参与这些项目,学生不仅增长专业知识和技能,扩展了知识领域,丰富了学习经验,而且提高了国际交流能力。

双向选择的导师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贯穿四年的学业指导、科研训练、成人成才“三位一体”的导师制,实施全方位导学。学业指导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重要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自主性学习与研究。科研训练指导是对试验班的科研训练进行总体策划和实施。

成人成才与学业规划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选择专业和课程,形成自主学习计划。

五、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

培养方法是保障培养方案有效实施的关键手段。重点通过开设研究方法课程群,实施主干课程研究性教学,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形成“科学思维训练-研究性教与学-科研创新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奋发的活力,使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能力培养上,学什么设计得多,而为什么学、怎么学设计得少,缺少对学科和科学研究方法的系统教育,缺少科学研究的系统训练

设立研究方法课程群,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课程群主要包括专业导论课程、科技文献检索课程、学科研究方法论课程。该课程群是“引领课”,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认识学科,指导学生在学科课程平台间、模块间选择学习内容和自我制订学习计划;该课程群又是“桥梁课”,可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研究成果,从而吸引学生参与知识探索,使知识的交流与发现、教与学、教学与科研得到有效整合;该课程群还是“研训课”,可以问题研究为核心,以研究方法论为研究规范,以研究方法为研究过程,突出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学术研究的思维模式与表述方式。

开展主干课程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在学科门类基础、大类专业基础与专业教育的主干课程中,大力推行研究性教学,将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建立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3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在课程目标上,形成了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理解与运用、总结与凝练、挖掘与升华等多元化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强化教学方案设计,以研究专题为主导,以启发式、研究式、问题式、案例式等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在课程实施上,以专题研究、综合设计、综合实验和开放式大作业等为手段,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科研训练系列项目,使学生达到参与、合作、探究、实践的目的。

推行大学生科研训练,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验平台为支撑,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及学科竞赛为载体,以学术前沿讲座为先导,形成了学生自主选择和导师引领的科研训练体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体系中的实验计划Ⅰ(包括数理类科研训练课和数学、物理类竞赛)、实验计划Ⅱ(包括多学科交叉的科研训练项目和相应的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实验计划Ⅲ(包括参与导师科研专题和机器人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结构设计等学科竞赛)等,获取自主教育学分,并鼓励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发表科研论文、申报专利。